成年后的人体具有206块骨。这些骨相互连结,构成了人体的基本支架。人体的骨按形状主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长骨为冠状,中间细长,两端膨大,主要分布于四肢;短骨近似于方形,主要分布于腕部和踝部;扁骨呈略薄的板状;不规则骨的形状无固定特点。
躯干骨包括26块椎骨(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和1块尾骨)、24块肋骨以及1块胸骨。其中,椎骨是典型的不规则骨,胸骨是典型的扁骨。
上肢骨包括4块上肢带骨(2块锁骨和2块肩胛骨)以及60块自由上肢骨(2块肱骨、2块尺骨、2块桡骨和54块手骨)。其中,肱骨、尺骨和桡骨是典型的长骨。
下肢骨包括2块下肢带骨(即髋骨)和60块自由下肢骨(2块股骨、2块髌骨、2块胫骨、2块腓骨以及52块足骨)。其中,髋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规则骨,股骨是最长的长骨。
颅骨有29块,主要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
全身骨骼
骨与骨之间的相互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通过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者直接愈合等方式的无腔隙连结称为直接连结。通过囊性结构相连,中间有空隙,能够方便活动的,则称为间接连结,即人们所熟知的关节。
关节的分类
关节的分类方式主要有四种:按照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分类;按照关节的运动形式分类;按照关节面的形状分类;按照运动轴的数目分类。
按照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可将关节分为单关节(由2块骨构成,例如髋关节)和复关节(由2块以上的骨构成,例如肘关节)。
按照关节的运动形式可将关节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合关节。例如,肩关节可以不依赖别的关节独立运动,属于单动关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共同作用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属于联动关节。
按照关节面的形状可将关节分为平面关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圆柱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及滑车关节。各类关节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按照运动轴的数目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以及多轴关节。
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主要围绕运动轴进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屈曲和伸展:身体某环节绕关节的冠状轴在矢状面内的运动。能进行屈曲和伸展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椎骨间的关节等。例如,在弯举动作中,前臂向前运动时即为在肘关节处屈曲,向后运动时即为在肘关节处伸展。膝关节和踝关节则正好相反,小腿和足部向后运动为屈曲,向前运动为伸展。
水平屈曲和水平伸展:上臂或大腿以外展状态,围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向前运动为水平屈曲(也叫水平内收),向后运动为水平伸展(也叫水平外展)。
内收和外展:身体某环节绕关节的矢状轴在冠状面的运动,靠近身体为内收,远离身体为外展。能进行内收和外展的关节有肩关节、髋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例如,双臂向身体两侧张开时即为外展,向身体靠拢时即为内收。
旋内和旋外:身体某环节绕关节的垂直轴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又称为回旋或旋转运动。其中,身体环节由前向内旋转为旋内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转为旋外或旋后。此外,躯干的旋转分为旋左和旋右,而不是旋前和旋后。
环转:身体某环节可绕两个及以上的运动轴做环转运动。例如,上臂以肩关节为支点画圈。
特殊运动:肩胛骨的上提和下降,以及上回旋和下回旋;脊柱的侧屈。
肘关节的屈曲(向上)和伸展(向下)
肩关节的水平屈曲(向前)和水平伸展(向后)
肩关节的内收(向下)和外展(向上)
前臂的旋前(向内)和旋后(向外)
肩关节的环转
髋关节的旋内(向内)和旋外(向外)
脊柱的旋转
脊柱的侧屈
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附着在骨骼上。成年人的肌肉含量约为体重的35%~45%。运动员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肌肉含量更高。
肌肉的起止点
肌肉两端附着的点分别为肌肉的起点和止点。通常,靠近身体近端或内侧的附着点为起点,靠近身体远端或外侧的附着点为止点。肌肉两端通常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收缩时,即可拉动不同的骨相互靠近,产生运动。
根据肌肉跨越关节的数目,可将肌肉分为单关节肌、双关节肌以及多关节肌。不同类型肌肉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肌肉的近固定与远固定
肌肉收缩时,通常一个端点固定,另一个端点移动。固定的端点称为定点,移动的端点称为动点。当固定的端点位于身体近端时,称为近固定。例如,做弯举动作时,肱二头肌位于上臂的近端附着点固定,位于前臂的远端附着点移动,从而使前臂向靠近上臂的方向运动。当固定的端点位于身体远端时,称为远固定。例如,做引体向上时,肱肌位于前臂的远端附着点固定,位于上臂的近端附着点移动,从而使上臂向靠近前臂的方向运动。
另外,描述躯干部位的某些肌肉时,通常上方端点固定时用上固定表示,下方端点固定时用下固定表示。当肌肉两端皆无固定时,用无固定表示。例如,跳跃腾空时,腹直肌上端和下端均处于游离状态。
肌肉的协作关系
根据肌肉的工作性质及其协作关节,可将肌肉分为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稳定肌四种类型。收缩时能引起关节运动的主要肌肉,即为主动肌(或原动肌),它是肌肉收缩的主要动力来源。与主动肌相对抗的阻止关节运动的肌肉,即为拮抗肌(或对抗肌)。通常,同一个关节处的主动肌和拮抗肌功能相反,互为拮抗。肌肉收缩时,起协调作用以辅助关节产生运动的肌肉,即为协同肌。维持身体环节稳定姿势或状态的肌肉,即为稳定肌(或固定肌)。
例如,在做弯举动作时,产生收缩的肌肉主要是肱二头肌,它属于主动肌;另外,肱肌也进行了收缩,可以将其作为主动肌,也可以作为协同肌;肱三头肌被拉长以对抗肱二头肌的运动,属于拮抗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等使肩胛骨保持稳定,以保证屈肘动作的顺利完成,属于稳定肌。
什么是运动链?
首先想象身体具有若干链条,它们将身体不同的环节通过关节按照顺序连接起来,这就是运动链。例如,一侧上肢通过肩、上臂、肘、前臂、腕以及手构成了一条运动链;一侧下肢通过髋、大腿、膝、小腿、踝以及足构成了一条运动链。
当一条运动链的近端固定、远端游离时,即为开链,此时游离的远端可以运动。开链时,可以一个关节单独运动,也可以多个关节同时运动。例如,上肢处于开链状态时,在肩部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单关节运动的弯举动作,也可以进行多关节运动的挥拍动作。
反之,当一条运动链的远端固定、近端游离时,即为闭链,此时身体近端通常做多关节协调活动,不能做单关节运动。例如,当下肢处于闭链状态时,在双脚处于地面固定的情况下,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共同运动,完成下蹲、起立、行走等动作。
通常,在康复性训练的早期,采用闭链运动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比较合适;在稳定性得到加强的后期,可以进行开链运动,有针对性地强化单一肌肉或关节功能。然而,无论是开链运动还是闭链运动,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训练中,要根据训练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训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