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受不了枯燥的拿死工资的工作,前几年和他的朋友,一行三人做了一家咖啡公司,主要业务是做品牌孵化,并且开展连锁加盟业务,结果公司运作不到两年,他们就从当初的豪言壮语、志同道合,最终分道扬镳,好朋友也成了路人,到现在几年过去了,几个人依然互不往来。
熟人之间不是不能合伙做生意,而是要思考怎么做。合作之前,一定要慎重,要真实地了解各自的资源、资金实力,以及各自的真实诉求,相互之间都清楚了各自的游戏规则以后再合作。
合伙做生意,“合”的是资源互补、能力互补;“合”的是资金和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分工,志同道合是合伙做生意的前提。
一阴一阳谓之道,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熟人合伙创业,优点也不少,比如,可以聚集能力和资源,共同承担经济风险,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自的价值,使平台价值最大化。缺点也很明显,毕竟是合伙做生意,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容易出现相互猜忌,加上权利的分配失衡,很容易出现经营问题。
我朋友的公司就是这样,刚开始几个人都是信誓旦旦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公司创立阶段大家一起努力付出,都很辛苦。因为每个人都是股东,也没有冲突和怨言,第一年公司业务发展顺利,每个人各有收益,大家也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第二年业务增长过程中业绩波动,就开始出现合作问题,出钱多的一方责怪负责市场的一方“钱分得多却不担风险”;负责市场的一方责怪其他股东“出工不出力还白拿分红”。于是,大家开始各打算盘,搞小帮派,甚至各自打起了供货商的主意,一时之间,公司内部乌烟瘴气。最后,几个股东直接清算股份,自立门户,成为竞争对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赢家!
总结一些失败的合伙生意,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生意开始赚钱的时候,每个合伙人都想赚得更多,而不是和其他合伙人分享;当公司运行出现困难的时候,每个合伙人都想少赔一点,责任承担得少一点!
万事万物皆有规则,合伙做生意更要讲究规则,并且大家要共同遵守规则!
首先,项目发起人寻找合伙人的动机要纯粹。
在你想与人合伙做生意的时候,先问下自己:“我为什么要找合伙人?”是因为缺钱?缺技术?还是缺人?合伙人扮演什么角色?你是否愿意付出适当的代价来吸引合伙人?把这几个问题反复琢磨清楚以后,你再看看这些合伙人是否适合你,以及是否适合你的团队。
你找合伙人的动机,直接决定了未来合伙的过程是否愉快,以及最终的结果是否是你想要的。
我有一个朋友要启动一个新项目,项目利润虽然看着挺可观,但是他总感觉有风险,心里没底。于是他想找个人来共担风险,就劝说他的一个同学加入。那个同学投资了50万元,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我这个朋友的项目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感觉上当了,想撤出资金,但是项目已经运作了,资金已经花了,我这个朋友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给他退股,于是两个人因为这个事儿大闹一场,最后关系很差。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合伙动机不纯的案例。
这个朋友并没弄清楚,合伙做生意到底意味着什么。商业合伙的本质,不是共担风险,而是共同致富!在合伙之前你有责任和义务把项目的起因、前景、进展、核心优势、合伙规则,甚至是可能遇到的风险跟对方讲清楚,把责任权利义务说清,把丑话说到前头,才不至于在后面彼此翻脸无情。
其次,项目发起人要选取合适的合伙人。
选合伙人很关键!合伙最重要的前提是“志同道合”,对项目发展的“三观一致”。
项目合伙人分为资源型合伙人、技术型合伙人、投资型合伙人、工作搭档型合伙人。所谓资源型合伙人是指对方能给你带来某种资源,例如人际关系、销售渠道、供应链支持,或是商业信息等,一般行业的专家老师及能带来销售机会的商场高管等比较适合作为资源型合伙人,他们往往都是有社会资源的,对于你的项目有助力作用;技术型合伙人是团队的技术骨干,通常是看好这个项目,愿意和你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投资型合伙人是基于对你本人或是对项目的信任,直接出钱投资占股;工作搭档型的合伙人是愿意和你同甘共苦,一起打拼的合作伙伴。
不同的合伙人加入项目的目的和初心是不同的,所以,你要弄清楚他们参与合伙的目的,把责权利分配清楚。
再次,制定好合伙人合作机制。
合伙不是一起过家家,各方参与人是有各自的权利义务的。
不同的合伙方式对应不同的责权利分配方法。以下是几个需要合伙人注意的事项。
二者名称近似,实则大不相同。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身份,享有相应的股东权益,后者则是享有股份对应的权益,并没有对公司的实际拥有权。你可以根据你的合伙性质,来定义合伙人到底适合作为你的合伙股东,还是作为你的股权合伙人。
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对一家店来说,有的人只投资,不参与管理,有的人既投资又参与管理,有的人不投资但是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还具有重大的价值,他们都可以成为股东或是享有相应的股权,这时投入的钱和其对应的股份或是股权就有可能不一致了,这一点,每家店的投资合作情况不同,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很多创业者都想吸纳员工尤其是想吸纳店长入股,认为这样能让自己更放心,也能让店长更踏实地跟自己一起干!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吸纳员工合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如果是新开的店,盈利情况都不清晰,大家彼此之间还在相互试探期,信任和默契都没建立,员工哪敢入股合伙?等到你的门店盈利了,员工才更愿意跟你合伙。
第二,入股合作不应该建立在降低工资的基础上,入股合作是资金投入,员工工资是员工正常的劳动所得,该得到的工资一分都不能少,要一码归一码!这个入股合作,不管是干股形式,“湿”股形式,还是干“湿”股份结合形式,员工终究是全职参与工作的状态,你不能因为他们是合伙人,享有股份/股权分红,而降低他们应得的劳动报酬。
第三,合伙后,在财务制度上一定要做到公正透明,并且一定要有明确的合伙协议,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清楚他们既是打工者,同时也是合伙人,应该享有合伙人的一切权益,一旦基本的信任机制都没有了,再好的开始也会以分道扬镳结束。你一定要记住,合伙是合作共赢、各取所需,绝对不能套路员工!
把怎么合伙说清楚了,怎么散伙也要说清楚。
很多人合伙就是拍脑门,结果遇到问题就发蒙。也有人合伙的时候对项目运作发展过于乐观,就没想到会遇到纠纷或是项目无法运转等突发事件,遇到合伙人要退出的情况,因为没有提前说好,结果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世界上超过九成的优秀企业都是合伙制的,所以合伙生意遇到的问题,不是出在“合伙”二字上,而是出在怎么合伙、如何合伙上。既然大家因为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就应该珍惜一起合作的机会,按照事先说好的合作规则,彼此约束,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