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绘画与雕塑

谈文艺复兴,必谈“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三位都出生于15世纪后半叶,同时期北方有丟勒,威尼斯有贝利尼,各地大师能人辈出,故三杰活跃的这一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盛期”。

为什么这三个人是“杰”?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都达到了完全“自洽”的境界,即self-consistent。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虽然都有自己的特长,但也多少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乌切洛虽然透视极好,但人物形象的描绘过于平面化,导致画面失真;波提切利的人物虽然极美,但身体比例不协调。“三杰”的艺术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能够自圆其说,形成一套在他们自身框架内挑不出毛病的艺术体系。

三杰中达·芬奇最为年长,他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边上一个叫芬奇的小镇,是一名公证人与酒馆服务员的私生子,西方世界喜欢叫他莱昂纳多,他的全名翻译过来是“来自芬奇的莱昂纳多”。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以及全才,在众多领域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甚至可以说,将达·芬奇列在艺术大师的榜首,依然是一种“屈才”,因为达·芬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远不止于绘画艺术。他的头衔还包括数学家、音乐家、工程学家、建筑学家、机械学家、医学家、解剖学家等。

绘画对于达·芬奇来说很可能只是“业余爱好”,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画作数量上看出来。除了最著名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的代表作能被人们想起名字来的,基本上只有《最后的晚餐》《施洗者圣约翰》《抱银鼠的女子》与两幅《岩间圣母》。达·芬奇活了67岁,以他的绘画造诣,应该留下大量的传世作品,但全球范围内,能确定是达·芬奇手笔的油画,一共不到20幅。相比之下,达·芬奇给后世留下了超过7000页的手稿,手稿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天文、工程、地质、生理学等学科(C23a/C23b)。

C23a 《子宫中胎儿的研究》( Studies of the Foetus in the Womb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30.4cm×22cm纸上墨水1511年英国英国王室收藏(Royal Collection)

C23b 《让弹簧均匀释放的螺旋齿轮》( Spring Device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尺寸不详纸上墨水1500年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由于教会的打压,达·芬奇的很多研究在当时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因为有太多是和教会的主张相违背的,想想伽利略的遭遇就能明白。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整个社会的科技进程可以提前30到50年。

在达·芬奇的自我认知中,画家的身份似乎是最不值一提的一个。达·芬奇早年在佛罗伦萨很不得志,借由洛伦佐·美第奇派往米兰公爵处做使者的机会,给米兰公爵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提及了自己的种种能耐,唯独没有强调画技的高超。由此看来,在达·芬奇心中,他的真正身份应该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

再看米开朗基罗。他出生于一个上层阶级家庭,祖上出过伯爵。和达·芬奇一样,米开朗基罗也是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师以及诗人等各种身份于一身的大家。

米开朗基罗最出名的作品,是画在现今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 (C24) 。歌德曾经说过,如果不到西斯廷,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强大到什么程度。米开朗基罗花了4年多的时间画西斯廷的天顶,1508年动工,1512年完成,天顶画长40米,宽14米,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但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却是一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早在14岁时就决心要成为一名雕塑家,尽管他的绘画技艺超群。他一开始对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交给他画西斯廷天顶的任务是拒绝的。之所以后来答应,是因为教皇准备用一笔巨款为自己修建陵墓,米开朗基罗希望能参与这项工程,他希望能在陵墓的建造过程中把自己在雕塑方面的毕生绝学都施展出来,才答应先为教皇画一幅天顶画。

米开朗基罗为教皇的陵墓计划了40尊像《大卫》一样的雕像。他的对手,负责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布拉曼特曾挖苦他说,光是《大卫》,米开朗基罗就雕刻了4年,要造陵墓他得用160年。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后来教皇采纳了布拉曼特的建议,认为生前就放太多精力在自己的陵墓上,一是不大吉利,二是会给社会留下过于自私的印象,于是把精力都放在了建造天主教世界的地标圣彼得大教堂上,米开朗基罗算是壮志未酬。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不仅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代表性艺术风格的二元对立,一直到几百年以后的浪漫主义时期,整个古典造型艺术在风格以及艺术理念上二元对立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这两位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集中体现了理性与感性、古典与浪漫这两种对立的艺术理念。

来了解一下两位艺术家如何看待绘画以及雕塑这两种艺术形式。

达·芬奇推崇绘画,轻视雕塑。他对绘画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绘画论》中。在这本书里,达·芬奇除了写下许多关于绘画的经验,还论述了他的绘画理念。达·芬奇认为绘画的本质跟科学一样,都建立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再用理性方法小心求证。科学最早的发端是好奇心,是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而绘画也是如此。此外,达·芬奇认为绘画和科学都可以用精确的数学去计算和推导,例如绘画中的透视法,本质上其实是对几何学的运用。达·芬奇喜欢理性的艺术创作,对他来说,进行绘画创作跟解决科学问题一样,都是一种探索。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达·芬奇有那么多的未完成作品,很有可能是在他探索到一半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画完。

同时,达·芬奇很“瞧不上”雕塑。在他看来,雕塑就是一个体力活,没有绘画中的计算、透视、解剖等高级技巧,只不过是拿个凿子敲敲打打。自然界的东西是什么样,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就好了,思想上并没有类似于透视法这样的智慧内涵。此外,达·芬奇还是一个非常优雅的人,他觉得雕塑会让创作者灰头土脸,一点儿也不像优雅的艺术家。

达·芬奇对艺术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本质上更是对智慧的追求。

米开朗基罗则崇尚雕塑、轻视绘画。他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描绘造物主的伟大,造物主创造的世界本就是三维的,雕塑才是能从三维空间中最大限度还原造物主伟大的最好方式。相反,绘画是一种虚假的把戏,只不过是把事物的形象用一些俏皮的花招在二维平面上投影出来,少了一个维度的描绘,是偷工减料。由此可见,米开朗基罗认为雕塑的维度是更丰富的,绘画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欣赏,而雕塑不仅能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还能通过抚摸的方式去感受作品的曲线、质地与纹理。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感性的追求,追求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升华。

达·芬奇的艺术之美如数学定理,闪耀着真理之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美则如诗篇漫卷,洋溢着信仰之辉。

C24 《西斯廷天顶画》( Sistine Chapel Ceiling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m×40m 湿壁画 1508—1512年梵蒂冈 梵蒂冈博物馆(Vatican Museums) XP6d/+4+pL9FsH9CzVyx4A8G/SB77Fqk150MiZmCAenlf62VoL6W2UA+Pxkfqt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