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丽军
时任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
很荣幸在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讨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合作与交流。
“一带一路”的建设根植于历史,源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丽江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多种宗教共存的历史,开放包容、亲和自然的文化特质,以及凝聚了丽江精神与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一带一路”精神一脉相承。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茶马古道上滇、川、藏商贸交往的重镇和交通枢纽,是一座集生活、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名城。1997年12月4日,在第二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以来,丽江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将丽江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誉为“丽江模式”,形成了在亚太地区加以推广的决议。
如今丽江古城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已经初步成形,昔日茶马古镇繁华景象再现,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下面我介绍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推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丽江古城的保护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探寻规范管理、科学保护的发展史,丽江市历届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规划》《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等众多保护古城以及民族文化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让古城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营造传统民族文化活态的保护氛围。每年专门安排1000万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资金,整理挖掘文化遗产、修复历史遗存,恢复和建设了17个民族文化体验展示点,通过搞活人文业态,打造有人文深度的文化之旅,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加强丽江古城文库建设,扶持本土作者、艺术人才,鼓励和引导古城文化繁荣,加大古城新老居民学习和传承丽江历史、民族文化、道德信仰的力度,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更有魅力的活态民族文化保护体制。
第三,着力改善古城人居环境质量。拆除古城内不协调建筑,先后实施了遗产地旅游、卫生、通信、工业、供水、交通、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遗产环境质量,由此带来巨大的世界遗产旅游品牌效应,为古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找准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平衡点,以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产业为载体,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探索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路子,不仅完好保存了丽江古城传统文化的积淀,延续了文脉,而且获得了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生互促的有效经验。从1995年到2017年,丽江旅游接待量从84.5万人次增加到4069.46万人次,增长了47.16倍;旅游总收入从3.3亿元增加到了821.9亿元,增长了248倍。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实践持续证明,文化是让城市更具吸引力、更有创意和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珍惜和感受文化让人民能够识别自我、认同他人、感知历史,享受美丽、和谐和友爱。我们愿意同“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地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携手共进,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地传播和共享,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共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