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顾及 不同层次 的读者,中古伊斯兰哲 人阿威罗伊 (1126—1198,宋靖康元年至宋庆元四年)为柏拉图作品做注疏时,采用 短篇 、 中篇和长篇 三种样式。阿威罗伊很可能考虑到,即便喜欢柏拉图作品的读者,心性也多种多样, 精神爱好 各有不同。
即便在今天,一般读者仍然喜欢注释不多的柏拉图译本,否则会觉得有损阅读时的畅快。少数读者喜欢带长篇笺注的译本,考订语词和辨析文句越琐细越觉得过瘾。柏拉图的《克莱托普丰》原文不足万字,有位英国学者作笺注成书后竟然有近500页。
自有柏拉图书,借用我国古人的说法,可谓“天地已洩其秘,而浑穆醇庞之气,人日由其中而不知是道寄于人,而学寄于天”。直到今天,柏拉图书基本上仍囿于学院深宫,向学者不敢也难以问津。其实,前人 幼入家塾 即接触圣贤心脉,若今高中生也能读到柏拉图书,无论见浅见深识小识大,也莫不有 灵魂之辨 行乎其间。
有鉴于此,受阿威罗伊中篇注疏启发,本系列以柏拉图中篇和短篇作品为主,长制作品(《王制》和《法义》)则选取其中相对独立的篇章,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携便览的柏拉图读本。译者注释以疏通对话脉络为要,即便对人名、地名、典故及特别语词下注,也尽量 娓娓道来 ,力戒繁琐枯燥。译注尤其着力解析对话进程中的机关暗道,提示修辞上的弦外之音,与读者一同深入文本肌理,体味柏拉图笔法之精妙,而中所自得,识见之偏全,则不必强之使同。
柏拉图作品的场景和内在情节至为重要,为有助读者深入理解,我们对作品 划分章节 ,添加小节标题。每章之前,译者均给出简扼题解,以述 场景 或 情节大要 ,必要时章末也衍生 附释 ,以揭示 情节突转 或 袅袅余音 。凡此一律用仿宋体与正文区隔,以显经纬之别。
本系列中的译品均以 Burnet编辑的柏拉图全集为底本,并参考现代西文译本移译。柏拉图作品虽无不是在讨论极为严肃的人世问题,言辞却非常 贴近日常 ,翻译时棘手之处比比皆是。要为诸多省 略句式 和 语气小品词 找到恰切的中文表达固已困难,而当遇到某个语词或说法(短语)有多种义项或一语双关时,要准确选择义项或保持一种译法更不容易。译文为补足语气或文意(针对口语中的省略)添加的语词,一律 加方括号 []; 遇多义项语词或短语需要提示 选择性译法 时亦然。
柏拉图作品最为基本的 教育作用 是让我们的头脑 变得明智清晰 ,对自己的 灵魂样式 尽可能多些了解,进而对人世政治 亘古不变的复杂性 也尽可能多些认识。至于是否像苏格拉底那样有向往高贵、追求纯然不杂的美的 爱 欲,则由各人的 命相精灵 掌管。
以往的柏拉图研究以及教科书上的柏拉图介绍,往往把读者引向各种形而上学教条。若从 对话情节 入手,关注文学形式下的 思想脉络 ,我们不难看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最看重教人 如何分辨 好坏对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不义、明智与偏执。面对纷乱的 社会歧见 处境,期盼柏拉图作品滋育我们养成 慎思明辨 的习性,不为众言淆惑,不受偏见拘滞,是为“阅读柏拉图”系列的设计初衷。
刘小枫
2019年12月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