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之问
旷世奇才,奈何品行不端,为人所弃

一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雨日读书品茗,于文人而言,是一种清福,更是一种奢侈。外界的纷扰,暂且闭于门外,内心唯有古卷经文、山水琴茶。

世上文人多清贵高洁,端正有情,也疏狂不羁,随意洒然。有人甘守清贫,不事权贵,低落尘埃。亦有人贪恋功名,倾心谄媚,扶摇直上。

唐人宋之问应该属于后者。他才华横溢,文辞华丽,且仪表堂堂。若非他品行不端,极尽谀媚武皇,趋附张易之兄弟,在诗人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的盛唐,宋之问仍算得是个人物。

世间的幸运,并不会因为你的尽心尽意都如期而至。宋之问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虽为初唐,但已是繁盛至极。

宋之问并无显赫家世,生于阡陌闾巷、百姓人家。其父宋令文却是个才学出众、重义重情之人,“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受其父感染,各得其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长于文词。在当时,亦算是美谈佳话,令人称羡。

宋之问的文采,自有一种旖旎风采。他的志向是京城长安,只因那里有诗客熙来攘往,有商贾纷至沓来,那里人才荟萃,冠盖云集。

人世水远山长,他却一直秉烛夜读,不肯怠慢。上元二年(675年),风流潇洒的宋之问进士及第,如沐春风,自此踏上他梦寐以求的仕途。

宋之问上半生华丽得宠,后半生潦倒悲惨。一盛一衰,一起一落,也是历透风尘,阅尽沧桑。

万般皆有机缘,宋之问得以扬名京师,官场顺意,皆因他遇到了爱才惜文的武则天。那时的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大量选拔人才,慷慨不拘。

宋之问凭借他的才情,被选入崇文馆充学士。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后,宋之问更是平步青云,晋升五品学士,得武皇恩宠。

唐朝乃诗的国度,尤其那些担任学士之职的官员,以其高雅的文字魅力,深受天子厚待。

武后精通史籍诗文,且擅长书法,爱诗歌,喜乐舞。她的一生虽陷入政治旋涡,无法自拔,但她称帝后,亦过着奢靡浪漫的宫廷生活。但凡有才学之士,她皆存几分爱护之心,故而真心倾慕武皇之人,亦是不可胜数。

二 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宋之问会写绮丽华美的诗,为讨武皇喜好,他慧心巧思,文辞极尽媚附。他的诗文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

他也亲近讨好武后宠幸的媚臣,与之宴乐优游,过着诗酒琴乐、形骸两忘的生活。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

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帝歌御酒,山河入筵,宋之问每日极尽心力写锦词丽句,讨得武则天喜笑颜开,也因此得到重用。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平日里,他不仅可以长伴君侧,为其赋诗,更对武皇的男宠奉承巴结,全然不顾文人的清高与尊严。

张昌宗是一位面如莲花的美青年,张易之也是“白皙美姿容”,他们“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俱承辟阳之宠”。

他们倚仗女皇的宠爱,难免恃宠而骄,飞扬跋扈。但他们亦深知自己在朝堂的地位,不过是武则天寂寞时消遣的对象。

当时,就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对张昌宗兄弟都要凑趣讨好,宋之问怎能甘落人后?

他趋承攀附,供兄弟二人使唤,甚至不惜卑屈到替张氏兄弟提尿壶。宋之问低劣的人品、献媚的丑态,被世人唾弃。

有书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他又何曾不想像张昌宗他们那般,每日施脂粉,着华服,香车宝马,受女皇千恩万宠?

他不仅写艳诗丽句赠送给武则天,还多番毛遂自荐,希望得到女皇的青睐。如此便可侍奉宫中,过上锦衣玉食的奢靡享乐生活。

宋之问长相俊朗,诗文称绝,武则天对其浮华绚烂的诗作,也很是赏识。加之宋之问深识帝心,懂得见风使舵,倾心附和,亦确实给武则天带来了许多惊喜欢愉。

奈何宋之问有齿疾,诱发口臭,气味熏人,女皇陛下自是无法忍受,而他的美梦,亦因此破灭,成了泡影。

宋之问若非品格不端,以其才学,在官场亦会有一番作为。但他剑走偏锋,让自己陷入难以收拾之境地。

民间甚至流传了一桩与宋之问相关的命案。其外甥刘希夷文采出众,那日作得一诗《代悲白头翁》。

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之问觉得诗句颇有妙处,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他竟恼羞成怒,命家奴杀之。其实,以宋之问的才思,本无须盗取别人的诗句,更不应该为此做出杀人的劣行。

岁月悠悠,人世千年,多少真相被光阴掩埋,无从得知。亦不必去计较事情的真伪,宋之问的德行,自是为世人所不齿。

三 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虽未招杀身之祸,但亦被贬为泷州参军。

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他怎能忍受岭南荒蛮之地的苦楚。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作诗描写当时悲凉无助的处境,倒也真挚感人。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诸事不顺,万般艰难,宋之问心中始终不忘昔日尊荣,私自逃回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

他无意中听闻张仲之与王同皎等谋诛武三思,便使人告密,导致朋友全家被诛。宋之问卖友求荣,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人世有成有败,有荣有枯,也是情理之事,亦无可畏惧。政治动荡不安,个人荣辱无常,宋之问亦深有感触,心灵冲洗之后,诗境也有所升华。

他亦曾写过清洁高雅的好诗:“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可见,其内心深处,亦有一种清风白雪,可叹被粉尘遮掩,看不见罢了。

春日山家

今日游何处,春泉洗药归。

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

丘中无俗事,身世两相违。

秋晚游普耀寺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

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

荷覆香泉密,藤缘宝树幽。

平生厌尘事,过此忽悠悠。

自然山水可以抚平所有的怨恨,宋之问过往那颗浮躁不安的心,趋于平静,转而淡泊。

到底是文人,曾经谄媚于人,亦是无奈之举,一旦情势转变,诗境也随之豁然。多少尘事,匆匆而过,如今回首,只是人生的一段历程。

其实,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岁月都会淡去痕迹,世人皆会慢慢地遗忘。

活着,与大唐的人物,同在一片天空;死后,葬入巍巍青山,无声无息。

宋之问自是不拘俗流、不顾声名之人,受万民景仰,还是被众生讥讽,对他而言,都不重要。

四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初次读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深有感触。那时的我,飘零江海,凡尘游荡,一袋诗书便是全部的行囊。无功名寄身,无机遇守候,最怕佳节,近乡情怯,羞见故人。

而宋之问近乡情怯,则是因其人生遭遇大的变故。他因诗杀亲、卖友求荣之事,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唐中宗年间,山河飘摇,又是一片兵荒马乱。朝廷朋党争立,宋之问又攀附上了安乐公主,试图在她这里寻回一些失去的功名利禄。

原知富贵不过电光石火,浮名更是刹那光影,稍纵即逝。这时的宋之问,已无当年侍奉武皇时的风神奕奕,衣袂翩翩。

他尝历风霜,经受苦楚,幸而诗情还在,存余些许资本。然而这一次,宋之问尚未攀附高枝,宫廷又一次掀起惊天政变。

临海郡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宋之问被迫卷入政治旋涡,从而被逼上了无人救赎的绝境。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处境岌岌可危,他们几乎没有自己。得失一念,成败一瞬,就连生死也是一霎。

《旧唐书》记载:“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短短数句,何以道尽他的凄惨与悲哀?

原以为,唐睿宗即位,宋之问不过是遭受流放,吃些苦头,受点磨砺,但也无妨。怎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宋之问直接被赐死于徙所。那时的他,于帝王眼中,连草木都算不上,连蝼蚁都不如。

他曾在锦绣宫殿,诗情奔放,追求无限的华丽。也曾被帝王恩宠过,纵是玩物,亦有其尊严。前半生的尊荣,后半生的落拓,也算喜忧相抵。

朝政之事,何曾有半点与他相关?他的存在,只是一个借口。故而死亦是解脱,免去了千山暮雪的孤身飘零。

大唐史上,宋之问这个人物,声名有损,留下太多的瑕疵。但他自身并不在意。在那大唐王朝,多少像他这样的人物,匆匆来,悄悄去。后世之人,不过是偶然翻起他的诗篇。

世事来时,毫无预兆,走后,雁过无痕。倘若可以重来,宋之问仍旧会毅然选择当初的决定,伴着武则天,游乐写诗,过一日算一日。至于后来的江山改换,帝王更替,他皆可忽略不计。

世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做真实的自己。他人品不端,趋炎附势;他卑微不堪,为世人轻视厌弃。但他始终是自己。

他叫宋之问,大唐的诗册里,一直都有这个名字,无法抹去。 68RkZJ1+TWDlFnEWrNNgGjh2l6DYO0P93zY888h+4OpOu3IDaavkD1OhduPBqN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