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世间草木山石,楼台殿宇,本为凡物,因了文人钟爱,诗客吟咏,也有了灵气,生出情韵。

岳阳楼,不过是一处几经风雨、久历沧桑的楼台。岳阳楼始建于三国,因北宋滕宗谅重修,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名留千古。

此后,岳阳楼被称作“天下第一楼”。它傍着洞庭烟水,倚着君山,俯瞰千古。在之后的岁月,它也有过兴废劫毁,经荣辱恩怨,依旧安然无恙。

《岳阳楼记》记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心怀大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满含慈悲,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磊落襟怀。

他从词风鼎盛、百花璀璨的大宋走过,仅有五篇词作留世,却篇篇经典,耐人品味,余韵悠悠。

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范墉早年在吴越为官。宋朝建立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但范仲淹的身世却是凄苦的:他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朱文翰,他亦随着继父改了姓名,被唤作朱说。

他后来得知身世,无比伤感,立志远行,前往应天府求学。

那时的范仲淹,博通儒家经典,有济世情怀。

二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二十七岁,参加科考,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范仲淹有了官职,便将母亲接来颐养天年,并在两年后,升文林郎,恢复本名。

在他为母守丧时,身为南京留守的晏殊闻其才名,邀请他到书院任职。范仲淹在书院主持教务,勤勉致知,赢得许多声誉。后上疏陈言,奏请改革吏治。

在宰相王曾诸人的帮助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校勘典籍诸事。

范仲淹品如霁月,行事风格多刚猛铿锵,不畏权贵。他见仁宗在位,却是太后主政,便借着仁宗要率百官祝寿之事,上书言事。

他谏言仁宗以家礼则可,不必引百官朝拜,免损威严。然而,仁宗并未答复。他冒死上书太后,让她还政仁宗。

那时的范仲淹,无丝毫怯懦与畏惧,勇往直前。幸而,在那大宋鼎盛时期,他未因此惹来杀身之祸。晏殊知道后,大惊失色,生怕他的轻率累及己身。

历来,在朝官员每逢贬谪,总是师友相从,利益相关。范仲淹未因此自惭,他写信陈由,细数利害,“奈何后代必有舅族强炽,窃此为法,以仰制人主者矣”。

范仲淹还是走了,在一场必输的争斗中,他选择转身离去。他流落江湖,亦心忧天下,悲悯众生。

直到几年后,太后身亡,仁宗亲政。仁宗才召范仲淹回京,拜为右司谏。

当太后去世,大臣们讥议其过失时,范仲淹却认为太后养护仁宗有功,当掩饰其过失,成其美德。

在风雅的宋朝,他不耽于个人诗意而精致的生活,活得那般执着、认真。

他亦有许多吟咏之作,但更多的是为政、为民而写。范仲淹是大宋文人的典范,是当时官场的砥柱。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忍把浮名牵系,他也知多少争斗都是徒劳心力。

他的心中,有太多的忧虑,太多的不安。他过于纯粹、正直,进亦忧,退亦忧,才会让他看淡兴衰,一往无前。

他忠心耿耿,却不迂腐。他鄙夷宵小,但非鲁莽无谋。他或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搭上前程;或为一件可争可不争的事,触怒权贵。

他的刚正,必为弄权者所忌。宰相吕夷简与皇后有隙,趁她误伤仁宗,吕夷简协同内侍阎文应等人主张废后。

范仲淹却觉不妥,欲奏明仁宗,不得。他率官十数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吕夷简出来传话。范仲淹据理力争,令吕夷简哑口无言。

次日,范仲淹本欲趁早朝之机,当面谏诤,却等来了一纸诏书。

他和那些一起进谏的官员,悉数遭贬,无一幸免。

三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仕宦生涯,浮沉本是常态,他无惧世事变迁。

他先知睦州,后知苏州。在苏州,他率领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引湖水入海。

他忙于政务,甚至无闲暇多看一眼这婉约的江南。

偶有诗作寄兴,他亦叹人世蹉跎,不如那江上往来的渔舟,出没风波,自在闲逸。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无论是在江湖之远,还是在庙堂之高,他都竭尽心力。时不我待,在历史奔腾不息的浪涛中短暂停留,也许就会被湮没。

范仲淹回到京城,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整肃官衙,剔除弊政。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他因不满宰相把持朝政,任人唯亲,进谏《百官图》,陈述积弊,并劝仁宗亲掌升迁之事。吕夷简也不妥协,反说他越职言事,离间君臣。

于是,范仲淹再次遭贬。

虽然这次争端让许多与范仲淹相交之人遭牵连,但一年后,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位。范吕之争,已经毫无意义,倒是仁宗下诏,禁止官员们互结朋党。

月华如练,残酒未醒。坚韧如他,亦有温柔缠绵时,连眉间也有一抹淡淡愁怨。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人生寂寞如雪。坎坷的仕途中,他也许一直独行,也许一直有位佳人默默相伴,患难与共。

因他屡遭贬谪,梅尧臣书《灵乌赋》以劝,他回作《灵乌赋》,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气节。

他不怯懦,更不妥协。

四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名大夏,并率兵进犯城池。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以官职。

同年七月,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智勇双全,在官场政绩非凡,以铮铮铁骨,于边塞再起风云。

数年间,他出入边塞,守在边关,与敌军对峙,临危不惧,气吞山河。

硝烟散去,落日孤城,羌管悠悠,有一种说不尽的苍凉。在这时,范仲淹写下了几首千古名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如此清妙绝佳的词句,真是百读不厌。

很难想象,这样婉约清丽之词,竟出自大宋的一位名臣、名将之笔。

他亦有羁旅哀愁,有相思之苦,有柔情万千。他在边塞,思念遥远的恋人,但边关战事紧迫,怎可念儿女情长,风花雪月?

为着战事,范仲淹殚精竭虑。他思之再三,建议仁宗先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让元昊的大军没了向导,再徐图西夏。

此策略效果显著。他对来归附的羌人视若城民,约定赏罚。时日久了,羌人遂脱离西夏之控制,甘愿为宋效力。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边事渐宁。仁宗召回范仲淹,授枢密副使。

比起许多贤臣,范仲淹遇着明主,又是几多幸运。

仁宗又擢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故一时贤良在堂,天下熙熙。

他们深知范仲淹的才品,故上言举荐。仁宗欲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他推辞不就,直到八月,方领了职。

仁宗多次召见贤良,征询国事。范仲淹回他,朝中积弊已久,非朝夕能改。仁宗亲笔下诏,开天章阁,陈设笔砚,以待金言。

范仲淹诚为惶恐,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书言事。

五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正是范仲淹的心忧天下、赤胆丹心,才有了仁宗视他如宝、待为卿相。

也正是仁宗的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才有了范仲淹的犯颜直谏、舍生忘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又正是仁宗与诸贤臣的互相成就,才造就了“仁宗盛治”。或者,恰是这种浮华的假象,误了宋朝许多后来的才子。

随着“庆历新政”的实施,朝中官员恩荫锐减,磨勘严密。这让一些人郁郁不乐,又惴惴不安。于是,毁谤之言渐出,朋党之论又起。

适逢边事正急,范仲淹请求外巡。几番折腾,遂被免去参知政事之职,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范仲淹因病痛难熬,请求他任,以避严寒。随着诸贤离京,新政渐被废止。

庆历六年(1046年),他抵达邓州,修览秀亭,筑春风阁,建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他每逢闲暇,即到书院讲学,以振文运。

他在邓州任知州三年,百姓安居,民风淳朴。他的《岳阳楼记》正是在这里写成的。他亦因此闻名遐迩,赫赫扬扬。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渐至衰微。

他强撑病体,先后在杭州、青州留下身影,并为当地留下许多传说。至今,青州城外的范公亭,依然苍翠如初,看过客往来。

他在前往颍州,扶疾上任的路上,驾鹤西辞。仁宗悲痛万分,御笔亲题“褒贤之碑”,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正”。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史的一缕清风,拂过众生的记忆。

千百年来,或许无人记得他曾经有过的功绩,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始终令人感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时虽是盛夏,但荷风阵阵,我见此词,已觉秋意。

若不读史书,不知他的故事,我当真会误以为范仲淹仅仅只是大宋王朝里一个婉约的词人,一位温柔深情的男子。

其实,那漫长的仕宦生涯,或荣或辱,或成或败,皆可省略。

一首词,一篇小文,即是他的一生一世。 zmYbMbNvzM8cEFkR0se/NAuuAiFYimv1e3sOzgOEdWqFzgIjvSNNyKijWKINva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