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种子”方孝孺的气节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道衍和尚(姚广孝)到北平郊外送行。临别前,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声密语: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问:什么事?

道衍说:南方有个方孝孺,素有学问操行,你打下南京,他一定不肯投降归附,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道衍皈依佛门,却精通儒学,与文坛知名人士交往密切,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可谓确评。

《明史·方孝孺传》说方孝孺自幼机警聪明,双目炯炯有神,每天读书厚达一寸,乡人称赞他为“小韩(愈)子”。长大后,他师从宋濂。宋濂门下名士辈出,无人可以和他比肩,先辈胡翰、苏伯衡也自叹不如。看来,“读书种子”是名副其实的。他的学问好,却对文艺不屑一顾,而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济宁知府方克勤之子。父亲因受“空印案”牵连被处死,他扶丧归乡,悲恸行路。丧期过后,再从宋濂学习,成为宋濂门下的大弟子。他一生对宋濂执弟子礼,每每见到老师手迹,或谈及老师的事迹,动辄涕泪满襟。宋濂坟墓在夔州,方孝孺每次路过,必定前往扫墓,痛哭一场才肯离去。

洪武十五年(1382),经翰林学士吴沉、揭枢推荐,方孝孺受到皇帝召见,朱元璋问揭枢:你和方孝孺相比如何?揭枢回答很干脆:十倍于臣。朱元璋很喜欢举止端正的方孝孺,对皇太子说:此人应当历练老成以后再来辅佐你。可惜皇太子朱标早死,后来起用他的是皇太孙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刚继位不久的建文帝,把他从汉中府教授的岗位上提拔为翰林侍讲。所谓侍讲,就是在皇帝身边“备顾问”的机要秘书。皇帝读书有疑问,请他讲解;或者在上朝时,臣僚奏请是否可行,由方孝孺“批答”。建文帝对方孝孺极为欣赏,采纳他的建议改革官制(如提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等);编修《太祖实录》《类要》等文献,均由他任总裁。他的同乡——汉阳知县王叔英对他寄予厚望,写了一封很有政论色彩的信给他:

凡人有天下之才固难,能自用其才者犹难,如子房(张良)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不能自用其才者也。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故高祖得以用之。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获用其言。方今明良相逢,千载一时,但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是也;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

这封信看起来玄虚高深,其实是在给方孝孺指点迷津,不要书生气太足。方氏也深以为然,但一涉及朝廷政治,他忍不住要发思古之幽情,羡慕古代的文治,并且想见诸行事。巧的是建文帝也有类似爱好,两人所见略同。因此焦竑《玉堂丛语》说,方氏辅佐皇帝策划国家大政方针,过于泥古,所以“卒无成效”。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锐意文治”的建文帝,还在和方孝孺讨论“周官法度”——《周礼》那套典章制度,军事都交给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二人处理。建文元年(1399)年底,按照皇帝旨意建成“省躬殿”,安置古书圣训,方孝孺遵旨撰写铭文,彰显“省躬”的宗旨:“天下国家之本在君,君之所以建极垂范四海者在身,而置此身于无过之地,俾黎元蒙福,后世承式者则以心为之宰。”看来朱允炆和方孝孺都是理想主义者,意在长治久安,而忽略了眼前的危险。

建文三年(1401)四月,皇帝命方孝孺起草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前往北平,当面交给燕王朱棣。诏书洋洋数千言,大意是:赦免朱棣的罪状,要他“罢兵归藩”。

朱棣问薛嵓:皇上说了些什么?

薛嵓回答:皇上说,殿下早上罢兵,朝廷晚上就撤回讨伐之师。

朱棣根本不相信:这不是在哄骗三尺小儿吧?

五月间,燕王军队进驻大名府,遭到守将盛庸的阻击,断绝粮饷通道。朱棣派军官武胜前往南京,对建文帝说:朝廷已经允许罢兵,而盛庸等发兵断绝我粮饷,显然违背诏书所言,背后必有主使者。建文帝信以为真,竟然想撤回讨伐之师。方孝孺极力劝阻:讨伐之师一旦撤回,就不可能再次聚集,假如燕师长驱直入,进犯京师,怎么抵御呢?果然,朱棣派都指挥李远率领六千轻骑直奔南京而来。

这时薛嵓回到南京,向皇帝报告:燕王语直而意诚,其将士同心同德,南军虽然数量众多,但骄傲懒惰,缺乏谋略,决无胜算。建文帝听了,踌躇不决:诚如薛嵓所说,难道朝廷理屈?难道齐泰、黄子澄误我?方孝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薛嵓为燕王游说,千万不可上当。方孝孺的分析是对的,朱棣进入南京后,薛嵓立即倒戈投降,即是明证。

方孝孺一介文人,不能指挥军队,只能在计谋上出力。他知道朱棣的三个儿子之间矛盾很深,长子朱高炽作为“世子”,是法定继承人,因为过于仁恕,不为朱棣所喜爱;次子朱高煦酷似父亲,随父征战,最受朱棣喜爱;三子朱高燧也觊觎“世子”的位子,勾结太监黄俨暗中监视朱高炽的一举一动。方孝孺对此了如指掌,使用反间计,代替建文帝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炽,信的主旨是“令以燕自归”,劝导他归附朝廷,事成之后封为燕王。朱高炽为人正派,深知在此敏感时期,不可私自与朝廷交往,没有拆阅这封信,把来人和信件一并送到朱棣军中,听凭父亲发落。太监高俨偷偷向朱棣密报,世子朱高炽私通朝廷。朱棣颇为怀疑朱高炽,在身旁的朱高煦乘机进言:“世子故与建文善厚。”朱棣大为恼怒,正巧这时信使押到,朱棣拿起信件一看,还未拆封,便问来使:世子说了些什么?来使回答:世子说“臣子无私交,何敢发私书”。朱棣恍然大悟,拍着桌子流着眼泪说:啊呀,差一点杀了我的儿子!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的军队从瓜洲渡过长江,逼近龙潭,京师震惊。朱允炆焦急地徘徊于殿廷间,向方孝孺问计。当时廷臣都劝皇上迁都浙江或湖广,再图光复。方孝孺力排众议,说:城中尚有禁军二十万,完全可以坚守,以待援兵;即使时势不济,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正道。

朱棣率军攻陷南京,立即公布“奸臣榜”,下令追捕建文旧臣,重金悬赏告发与扭送者。其中有文臣二十九人: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大理寺少卿胡闰,大理寺丞邹瑾,户部尚书王钝,户部侍郎郭任、卢迥,刑部尚书侯泰、暴昭,工部尚书郑赐,工部侍郎黄福……户部主事巨敬。这些建文旧臣落网后,都是要杀的,唯独方孝孺例外,朱棣想借重他的名声,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

当然,建文旧臣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一些人本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纷纷“叩马首迎附”,并且“上表劝进”。名气较大的有吏部侍郎蹇义,户部侍郎夏原吉,侍讲王景,修撰胡广,编修杨荣、杨溥,待诏解缙,给事中胡濙、金幼孜等。燕王入城时,杨荣等前往迎接,谒请道:殿下是先谒陵,还是先即位?朱棣恍然大悟,次日举行拜谒孝陵的仪式之后,再在奉天殿举行即位仪式。被捕的“奸臣榜”中人,如郑赐、王钝、黄福等,都为自己辩解,自称“为奸臣所累”,乞求新皇帝恕罪。

方孝孺非等闲之辈,把士大夫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忠臣不事二主”是最起码的一条,当然不肯屈服于“犯上作乱”的朱棣,披麻戴孝在午门外号啕大哭。锦衣卫把他关入监狱,他的学生廖镛、廖铭奉朱棣之命前往游说。方孝孺义正词严地斥责道:小子跟随我多年了,还不知道忠义是非?

朱棣把建文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必须由知名人士起草即位诏书,显示名正言顺,最佳人选自然是建文朝第一笔杆子——方孝孺。于是把他从监狱中放出来。方孝孺偏偏不识抬举,为建文帝披麻戴孝,在宫殿中放声哀号。

朱棣为自己的军事政变辩护:我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言外之意,不是反叛而是来辅佐侄儿当好皇帝。

方孝孺知道他说的是假话,追问:你要辅佐的“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追问:既然你是来辅佐“成王”的,现在“成王”已死,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而自己当皇帝?

朱棣讪讪地说:国家仰赖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紧追不舍: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无话可说,从宝座上下来,软硬兼施地说道:这是我们家的事,先生不必过于操心。我的即位诏书,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绝非为了身家性命而瞻前顾后的人,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把笔狠狠地摔到地上,一面哭一面骂:死就死,诏书决不起草!

朱棣厉声喝问:你难道想快点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方孝孺毫不犹豫地回答:即使株连十族,也奈何我不得!

朱棣终于失去耐心,命武士把他的嘴巴割破,伤口直至耳朵,再度关入监狱。然后四处逮捕方孝孺的亲属、朋友、门生,每逮捕一人,就让他过目,来考验他的毅力。方孝孺根本不为所动。朱棣无计可施,把逮捕来的人当着他的面,一一处死。朱棣开创了一个新纪录,把“诛九族”扩大为“诛十族”。历史上的“诛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所谓“诛十族”,是在九族之外加上朋友、门生一族。

据《殉国臣传》记载,此次株连而死的除了父族——方氏宗支以外,还有母族林彦法等人、妻族郑原吉等九族人。此外的第十族——朋友、门生,有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廖铭兄弟,他们二人曾经受业于方孝孺,有师生之谊。老师死后,他们为之捡拾遗骸,埋葬于聚宝门外山上,因此受到株连,被逮捕处死。御史郑公智、陕西佥事林嘉猷,是方孝孺的同乡与学生,方孝孺曾经说过:将来能够帮助我的就是你们二人。刑部侍郎胡子昭,由于方孝孺推荐,参与《太祖实录》的编修;河南参政郑居贞,是方孝孺的朋友。这些人都被扣上“方孝孺党羽”的罪名处死。《殉国臣传》还说:“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之外,亲族尽数抄没,发充军坐死者复千余人。”

面对令人胆战心惊的大屠杀,方孝孺坦然处之,当他目睹弟弟方孝友将要被处死时,禁不住泪如雨下。弟弟口占一诗安慰道: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到家山。

坚贞不屈的方孝孺最终被押往南京聚宝门外,凌迟处死。他慷慨就义,赋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妻子郑氏与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自缢而死,两个女儿在押解途中,联袂投秦淮河而死,可谓一门忠烈。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他的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十一月,仁宗就为惨遭杀戮的建文旧臣平反昭雪,他对大臣们说:“建文诸臣已蒙显戮,然方孝孺辈皆忠臣也。”第二天就下达诏书:建文诸臣家属发配到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以及功臣家充当奴仆的,全部释放成为良民,归还家产田地。

儿子代老子象征性地还了一笔孽债,虽然无补于屈死的冤魂,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jhWSjVYo9bX939L0ViE3mdJhrvdH3+Agz52mw9orQCQC119dbuPZocWTbb6VgR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