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棣的智囊——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是明初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在苏州一个医生家庭,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在他身上,儒、道、佛三家融为一体。他善于吟诗作文,与明初文坛盟主宋濂、高启交往密切;同时又向灵应宫道士席应真求教,学习道家阴阳术数之学。游历嵩山古刹时,相士袁珙看到他,大为惊讶:这是怎样的怪和尚,竟有如此长相,一对三角眼,身形好像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杀人!道衍听了不但不恼怒,反而大喜。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洪武年间要礼部考试精通儒学的和尚。道衍不受官,被赐僧服回去。道衍在归途中经过北固山,赋诗怀古,抒发抱负:

谯掳(樵橹)年来战血干,

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

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

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

北固青青眼倦看。

与他同行的和尚宗泐(lè)批评道:这哪里像出家人应该讲的话!道衍笑而不答。洪武十五年(1382),高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挑选高僧侍从诸王,为他们诵经荐福。时任左善世的宗泐和尚推荐了道衍,而道衍因为与燕王朱棣言语契合,便请求跟随燕王前往北平。朱棣问他:你能占卜吗?道衍用苏州话回答:会,会。随即从衣襟中拿出五枚太平钱,连掷几下,斜眼看着朱棣说:殿下莫非会当皇帝?朱棣大声叱责:和尚勿谬说!朱棣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暗自高兴。朱棣让道衍和尚任庆寿寺的住持,实际上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燕王府,成为朱棣的智囊,策划与鼓动朱棣发动军事政变,主要就是他干的勾当。

野史记载,某一个冬天,朱棣在燕王府设宴款待道衍,酒酣耳热之际,两人玩起了“对对子”游戏。朱棣出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应声对出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表面上看都是文字游戏,“水”字加上一点就是“冰”字,“王”字出头就是“主”字,却话里有话。上联明明是在谈天气,下联却在谈政治,“王不出头谁作主”,一语双关,表面上的拆字游戏,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燕王你不出头谁来作人主呢?既是鼓动夺权,又是拍马奉承。道衍还对朱棣说,由我辅佐你,帮你戴上“白帽子”。“王”上面加“白”,不就是“皇”嘛!

燕王朱棣当然明白,把“王”变成“皇”,绝不是儿戏,有点犹豫。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把相士袁珙迎到北平,为自己看相,预卜未来的吉凶。为了测试袁珙的本领,朱棣特地装扮成卫士模样,混杂在九个相貌和自己相似的卫士中,在酒馆和袁珙见面。袁珙一下就认出了朱棣,跪在他面前说:殿下何必如此作践自己!一行人回到王府,袁珙面对朱棣,仔细端详面容,俯仰左右,再拜稽首说:“龙形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时。”用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他,四十岁可以登上皇帝宝座,当上太平天子。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朱棣果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想起当年袁珙的预言竟然如此灵验,便把他从宁波家乡请到南京,授予太常寺丞的官职,赏赐冠服鞍马、文绮钞锭。陆容《菽园杂记》根据道衍和尚为袁珙写的墓志铭,记录了这一情节,评论道:“观此,则知太宗(朱棣)之有大志久矣,(袁)珙之相,特决之耳。”看起来袁珙似乎神乎其神,其实是和道衍和尚一唱一和,一个说“王不出头谁作主”,一个说“太平天子”,都在鼓动朱棣夺权,而朱棣早已有此“大志”了,袁珙不过敦促他早作决断而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高皇帝去世,建文帝即位,鉴于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们蠢蠢欲动,朝廷决定削藩,先从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下手。道衍秘密劝谏朱棣起兵对抗朝廷。

朱棣有些犹豫,问道:民心向着皇帝,奈何?

道衍理直气壮地回答: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他随即把相士袁珙、占卜师金忠引进燕王府,让朱棣相信,起兵是在替天行道。朱棣终于下定决心,暗中选拔将校,挑选士兵,收罗各种异能之士。道衍在燕王府后院练兵,挖掘地下室铸造兵器,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建筑厚墙,畜养大批鹅鸭,扰乱视听。

一切准备停当,朱棣决意起兵的那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屋檐瓦片纷纷坠地,吓得朱棣大惊失色。道衍以三寸不烂之舌,巧辩道:这是吉祥之兆,飞龙在天,风雨随之而来,瓦片堕地,是上天命我们把它更换成黄色琉璃瓦。

为了名正言顺,朱棣把他的军队号称“靖难之师”,军事行动号称“靖难之役”。自从西汉的吴王刘濞发明“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策略以来,历代野心家都奉为至宝,朱棣也不例外。他打出的旗号是“请诛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实际上矛头直指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十月,朱棣率军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朝廷派来的大将李景隆乘机包围北平。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的道衍,稳固防守,多次击退攻城军队,直到援军赶来,内外夹击,李景隆兵败撤退。

朱棣率军南下,道衍留守北平,从未亲临战场,却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毫无进展,道衍派人快马加鞭带去锦囊妙计:“师老矣,请班师!”

攻打东昌(山东聊城)大败,大将张玉阵亡,朱棣灰心丧气,打算停止军事行动。道衍极力鼓动朱棣招兵买马,再度出征,取得连胜。道衍带信给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这是极其高明的战略决策: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争夺,避实捣虚,直插南京。正如道衍事先料定的那样:京师兵力单薄,手到擒来。朱棣的军队连克淝河、灵璧,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投降,南京陷落。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收场,可以算是一个奇迹。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朝廷方面都占优势,“靖难之役”何尝不是如此!朱棣能够取胜,道衍和尚的作用不可低估。《明史·姚广孝传》说:朱棣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中三年,战守机事完全取决于道衍,虽然道衍从未亲临战阵,但是朱棣起兵夺取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应为第一。

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授予道衍太子少师,恢复他的原姓姚,赐名广孝。朱棣以皇帝身份与他对话,只称“少师”,从不直呼其名。皇帝要他蓄发还俗,他执意不肯;皇帝赏赐宅第及两名宫女,他都婉言谢绝。位高权重之时,平常仍长期居住寺庙,上朝时才会换上官帽官服,退朝以后,仍是一身黑色的僧服。活到八十多岁的姚广孝,充满了传奇色彩。 JPtyaAm2UBpg6N0/zczvfJWZ9S6KmXNdN7Vz/P66PnTmvgqQc/6MNHCC6iTm5P7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