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学作品极少有,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去歌颂富人的。一般来说,作者的心思都向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倾斜,向弱者、失败者倾斜。也就是说,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点。
一提到同情心,我就想到一位20世纪的女作家萧红,她在世的时间很短暂,三十岁出头就去世了,但是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却非常优秀。她最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呼兰河传》,呼兰河是她的故乡东北的一处地方,她的这部作品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
她写当时这个地方的生者之生、死者之死,人们的生活是混沌的、愚昧的。比如她写到,在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冬天的时候冻上了,这样车马和人走过还不至于出什么事儿。但是一到夏天,泥坑化冻了,有的车马一路过就陷进去了,有的人或动物不小心滑进去就会被污泥吸进去,就死掉了。
虽然街上有这么一个大坑,给周围的人带来各种麻烦和危险,但是出于一种惰性,没有人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年复一年,大坑冻了又化,化了又冻,化开以后就不断地吞噬着车马和人命。萧红很沉重地写到这些情况,以第一人称回忆童年的角度来写这部小说。
在《呼兰河传》里面,她讲到邻居里面有一个小媳妇叫小团圆媳妇(即童养媳),她夫家对待她非常残忍,公婆不把她当人,只是当作一个使唤的劳动力。按说,就算只把她当作劳动力,他们也应该维系她的劳动力,但他们荒谬到什么程度呢?非打即骂,有时候吊起来打,打完以后全然无所谓,继续驱使她做这做那。后来他们觉得小团圆媳妇中了邪,说要驱邪,怎么驱?就拿一个大水缸,灌上滚烫的开水,把她提起来搁进去,说是经过滚水的灼烫,就能够给她驱邪。
萧红用第一人称写道,她目睹了当时那个情景,驱邪得连烫三次,头两次烫得小团圆媳妇死去活来,但总算没死。那小团圆媳妇又一次被放到了滚烫的热水缸里面以后,居然在微笑。最终,她吱哇乱叫一通以后,就活活地被烫死了。这是多么沉痛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萧红的一支笔继续描写,又写到他们家隔壁有一个磨房,有一个推磨的磨工,人们叫他冯歪嘴子。那个年代,农民种出小麦或者稻子以后,经常需要送到磨坊去磨成面,冯歪嘴子就是在磨坊里面给那些有钱人磨面的人。
冯歪嘴子的年龄一天天增长,他成了一个健壮的男子,但是他娶不上媳妇。后来他收留了一个流落的女子,他们两个相爱,自主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个媳妇还为他生了孩子,他们的日子穷得不行,新生的婴儿放在什么地方呢?就搁在稻草窠子里,像大鸟孵出小鸟那样的一个情景。可是冯歪嘴子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谋生存,人们都认为他养不活这孩子了,可是他不去想这些,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自己的后代养大。
所以,《呼兰河传》既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和贫穷的劳动者身上悲剧性的一面,也描写了冯歪嘴子那种生存的毅力。像冯歪嘴子这类人,他们不但要冲破别人对他们的剥削、压迫、侮辱和损害,还要在那种情况下努力地维持自己的尊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和命运抗争,顽强地生活下去。
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读过《呼兰河传》的话,建议你去读一读,它能够进一步让你的心向善,向弱者倾斜,让你产生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心灵当中最宝贵的一种品质。如果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同情心,说老实话,他就一定是一个坏人了。
读了《呼兰河传》这样的作品,你就会形成这样一些认知。首先是这个世界很大,到处都有生命。在20世纪上半叶,呼兰河有很多的人,很多的生命在那里生存。他们当时的生存是愚昧的,那么大一个烂泥坑,就让它年复一年地存在着,每年夏天都会有车马和行人掉到烂泥里面死掉,他们却没有改变现实的决心,甚至连这种想法都没有,就这么浑浑噩噩地活着。
这样的描写会引出一种惆怅的心绪。人们为什么要这样生存,就不能够活得更有尊严一点,就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加以改善吗?
通过这个作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活得很不容易,像小说里面写到的小团圆媳妇,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生命,她最后被活活地害死了;像冯歪嘴子,虽然他非常顽强地带着自己的儿子在社会上生存,可是在他面前也还没有出现改变他和他儿子命运的曙光。
我们今天生活得很幸福,回过头来我们想一想,在过去的时代,有那么多人生活得很不好,我们应该从中理解到,20世纪,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历史进程当中,为什么会有革命,为什么会有改革。
《呼兰河传》没有写到革命,也没有写到改革,但是它所呈现的那种停滞的社会画面和那些悲惨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故事,在我们心里播下了种子,让我们懂得,对于这种愚昧的、落后的局面要予以改变,要打破,要让大地上的人们有一种新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在社会发展进程当中要不断地调整,要改革,要去掉那些愚昧庸俗、人对人的压迫和侮辱,要呼唤所有人都能过上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