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只是“消极配合”?
——当孩子不愿再和你对话

我时常在与孩子会谈时,核对孩子周遭的大人对他的评价,与孩子对自己的观感之间是否一致。

有个孩子,我在和他会谈了几次之后,告诉他我对他的观察:

“你的导师告诉我,你每次和她说话,态度总是很轻浮,老爱开玩笑,回答问题时态度总不正经,她实在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可是在这里,我和你接触了几次,却没有观察到这个现象。”我要他告诉我,对于导师的描述,他有什么看法。

“对啊,老师说得没错。”他平静地说。不只对导师,他对其他老师也总是嬉皮笑脸。

“为什么在我这里,就看不见那个面貌的你?”我疑惑地问。

他摇摇头,告诉我,他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持续谈话。我们之间的话题范围很广,谈学习、谈人生、谈梦想、谈家庭、谈朋友、谈爱情。几周后,他告诉我:“老师,你不是曾经问我,为什么对你不会嬉皮笑脸吗?”

我想起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我说:“嗯,我觉得跟你讨论时你挺正经的,从没见过你轻浮敷衍的态度。”

“我想过了,也许是因为你从来没有一定要我说什么吧。”

与儿童或青少年一起工作的心理助人服务者,常遇到某类个案,就是在学校里和老师互动时让老师头痛得很,却在心理助人者(包括心理师或辅导教师)面前相当配合。

在进行咨询督导时,新手心理师或辅导教师常对我提到这类孩子的样貌:“他和我说话时相当有礼貌,也很正经,不像导师说的那样老爱开玩笑。”“会谈中,他谈到蛮多事的,不像转介的老师说的那样,什么都不肯说。”“我们谈过几次了,他知无不言,也很真诚地说出内心的感受与想法。他父母却说他总是随便敷衍大人,但我实在看不出来……”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也时常接触到这类型的孩子。在会谈室外他人的描述与评价,与会谈室内我的观察与感受,之间有着极大的落差。

有时让我感到很疑惑,到底谁看到的才是真相?

“消极配合”终止了继续互动的意图

这类型的孩子所呈现出来与大人的互动形态,是典型的“消极配合”行为。也就是,他们不会顶撞老师,也不会对老师默不吭声、毫不理会;他们会说些老师想听的话,但通常不会照着做。

有些孩子嬉皮笑脸的,有时甚至油嘴滑舌;有些孩子则是脸上表情漠然,只是在嘴上讲着“好”或“成,我知道了”。简洁的回应风格,“句点”任何他人想继续互动的意图。

你说孩子不听话也不是,但他实际上也没真的照你说的话去做。每次你要求他或纠正他的言行,他不是开玩笑地敷衍你,就是冷淡又简短地附和你说他知道了。

对于这些孩子,老师找不到理由说他们做错了什么,但就是拿他们没辙,找不到话题继续谈下去。最后,不仅无从了解他们,更不知道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于是这些孩子,就这样被转介来给辅导教师或心理师了。

是对话,还是争夺权力的战场?

实际上, 消极配合,是人际关系中争夺主导权的表现方式之一。通常,孩子在权力地位上处于弱势,却用看似配合,但让你不知道如何继续互动的方式,展现出没能被你控制的一面。 于是,不知不觉中,你们之间的互动便由他取得主导的地位了。

孩子很懂得如何赶快与你结束话题。 为什么他们要在对话中取得主导权?因为,他们想赶快结束对话。为什么想结束对话?因为,他们预期这场对话不会很愉快。当你拿他没辙时,自然讲不下去,就会放过他了。

“他们根本不想了解我的难处,只是一股脑儿地批评我,要我改正这个、改正那个。”一个孩子曾经如此告诉我。

原来,消极配合的背后,真正的意图是拒绝接触。

想一想,在职场上,如果上司从不愿倾听下属的意见,只是不断地下命令,或是指责批评,做下属的当然也只能一个劲儿地点头,拼命说:“好、好、好,我知道了!”这种情况也难以判断,下属到底是真的知道了,还是在敷衍上司。

当你不想与某人有过多互动,又不想撕破脸弄得大家都难堪时,就会很自然地消极配合。大人如此,孩子当然也会如此。

抗拒行为之前,必存在着控制的意图

我们不是讨人厌的恶上司,却落得让孩子不想与我们接触。因为, 每个抗拒行为之前,必存在控制的意图,这是我们不经意中流露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追求的是双赢。 双方在充分表达与交换观点后,取得共识,而非谁是谁非的零和竞赛。 老师虽有引导孩子成长的责任,但在与孩子沟通时,却得放下任何想操控或主导局面的意图。 尤其是对青少年时期的大孩子,别预设孩子一定得照着我想的说,照着我想的做。

身为老师的我们,当发现孩子出现消极配合的言行时,得立刻意识到自己是否曾释放出操控的意图。 然后,请坦诚地对孩子说:

“我能感受到,你也许不太想跟我谈,因为你觉得只能照我说的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谈我想谈的话题,不能说别的,是吗?”

接着,你可以这么告诉孩子,表达你的开放心态:

“我很抱歉让你有这种感觉。我很想多了解你,与你讨论你现在面临的困境,甚至给你一些帮助。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告诉我任何你想说的。然而,想说也好,不想说也好,我都尊重。如果你愿意说的话,想多说一点、少说一点,也都可以。”

最后,别忘了让孩子知道,你非常尊重他:

“那些不想让我知道的事,留在你的心底就好,我不会再追问。”

其实,这正是我在青少年个案会谈一开始,就会摊开来说的“台词”。孩子是敏锐的,当他们听了这些话,真正感到被尊重时,就愿意侃侃而谈,真诚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

而我也可以感受得到,我们之间不是在争夺谈话的主导权,而是在朝向让对方变得更好的目标,真心地贴近彼此。

学习不操控孩子。真正的互动,来自心态开放的尊重。 V9NepzErAZIR+RiDbxLSU+aoB0urPsqRlaeTCmqbJ3/doCEY14KywXVPCCQ8ut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