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都是他们的错!
——当孩子出现“托付心态”

每回对家长演讲时,总会有些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的问题来与我讨论。有一次,演讲中场休息时,一个母亲走上前来问我:

“我的孩子今年高三,正在准备升学考试,一直以来成绩都不差,但最近好像越来越混,不太愿意将心思投入学习中。”

“那你们怎么做?”我好奇地问。

“如果我叮咛他读书,他会告诉我,读这么多书没有用,就算考上顶尖大学又如何,台湾地区的教育制度根本对学生的未来没帮助……诸如此类的话。”这位母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想请教老师,我该如何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呢?”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是心急如焚,特别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关卡将至,再怎样不要求学习成绩的家长,也不免会忧心起来。

我接着问:“你的孩子是过去就会质疑读书学习或升学的价值,还是最近才开始的?”她告诉我,是升上高三后才开始的。

我笑了笑,眼神柔和地看着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说:“辛苦你了,面对孩子这样的抱怨,真的很难应对吧?我想,你也很担心,他是否真的相信读书升学没有用,干脆放弃努力了吧?”母亲用力地点点头。

每当孩子在应该研读功课时,却没有坐在书桌前,或者常表现得满不在乎时,母亲就更担心了,总会想起孩子对她说的话:“读这么多书也没有用。”万一孩子真的这么认为,未来不就放弃学习了吗?

“其实,这孩子很贴心、很在意你的。他会告诉你这些抱怨,事实上是在向你传达一些重要的讯息。”母亲瞪大双眼,惊讶地问:“真的吗?是什么讯息?”

我说:“他在告诉你,他目前正处在难以招架的学习困境中。他很努力,但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结果,心里很慌乱。他期许不要让父母失望,却又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他担心自己做不列,却又想显示自己有能力独立面对这一切。”

“那我该怎么做?”母亲听完了我的分析后,接着问,“我需要跟他说,他都是在找借口,要他为自己负起责任吗?”

“不是的!孩子其实一直都没有放弃努力,只是在学习挫败之下,现在内心很脆弱。此刻,父母要做的事,便是去理解孩子的‘无力’与‘尽力’。”

我停顿了一下,让她稍微消化,确定她能跟得上,然后继续说:“也就是说,去同理他的无力感,同时赞许他已尽了全力。”

为自己的愚蠢或错误行为找个托词

我走路时,常因粗心大意绊到脚,然后跌跤,撞到东西,弄痛或弄伤自己,到现在还是如此。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家里走路撞到桌角,膝盖痛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父亲连忙过来安慰我,问我好端端的怎么会撞到东西,我嘟起嘴生气地说:“是它(桌子)自己要挡在那边的啊!”

长大了,父母还常拿这类往事来糗我。想想小时候,这类走路不长眼却去怪罪那些不会移动的物品撞到自己的事情,确实常见,桌子是何其无辜啊。

现在我才知道,当时无厘头的反应,正是一种典型的“托付心态”。 当我们将生活中每一次不顺遂的原因,全都怪罪到别人身上,作为自己的愚蠢或错误行为的托词时,就是一种“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的出现,是因为内心既脆弱又坚强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很容易把炮口向外,将矛头指向别人,通过抱怨来让别人知道,不是自己没能力,而是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这样能合理化自己不佳的表现,避免被人看到自己内心的脆弱。而事实上,此时的自己是深感无力的。

当托付心态出现时,我们将个人成败的原因推托给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便能暂时假装没看见自己的脆弱与不是,甚至摆脱需要负起的责任,心里也感到轻松许多。

然而仔细想想,那些抱怨、责怪与托词,有多少符合事实?而有多少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阻碍?

孩子的托付心态,常来自于过度在意父母长辈的评价。 孩子总是想拿出最好的表现给父母看。而有着托付心态的孩子,常因为担心让父母失望,于是对父母说出一套看似有理的抱怨,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暂时的失败。事实上,孩子仍想继续努力表现给父母看,这是孩子内心强韧的一面。

只是,此刻的大人,是否理解孩子内心深处渴求爱与肯定的心情?或者,只是一味不留情面地批评与指责孩子的行为不够成熟?大人们总说:

“不想做就不想做,借口一大堆!”

“都是你的话!你就是懒惰,就是在逃避!”

“就只有你这样想,别人都不会,你再积极一点吧!”

“少对我说那一套,尽想些有的没有的,把心思放在功课上吧!”

“你真是吃饱太闲,花点力气去做有这么难吗?”

如果大人的批评与指责有用,孩子早就振作了。无奈的是,内心无力的孩子在被父母这么说之后,仅存的力量可能更是溃散殆尽!因为 他们更难以去面对,当自己失败时,会如何遭受大人的责怪;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有办法克服困境、达到目标,特别是成为父母期待中的样子。 于是,他们越需要寻找更多的托词,来避免很努力但做不到的窘境。

当托付心态出现时,大人要明白, 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同时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爱能让内心充满力量,愿意将人生成败的责任拿回自己身上,靠自己的努力,照顾自己的人生。

下一次,当孩子又在怪东怪西,抱怨都不是自己的错时,别急着指责孩子,请试着温柔地看见孩子的脆弱与坚强。

多一点等待,少一点催促;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责怪。在充分的爱与支持下,逐步地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如何为自己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pTJGePkt03rWBP2lL9DUmRCp8RvTBN8q2nlcc5CDC1j5GcW+93CWBMebUj3n8Q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