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否愿意,人类必须承认动物是有情感的。而且,不只是感官方面的痛感之类的,还包括情绪。动物们在自己的族群内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会对威胁产生必要的恐惧反应,对“他人”产生共情和同情,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动物真的能感受到幸福吗?就是那种我们人类最想追求的生活状态,比如生日快乐歌里唱的祝你幸福的那种幸福(译者注:德国的生日快乐歌名为“Zum Geburtstag viel Glück”,Glück通常译为幸福),又或者是国歌里出现的幸福(译者注:德国国歌里有一句是“统一、自由和正义是我们幸福的保证”)。
我和家人热爱旅游,而且经常去旅游。我们每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去欧洲北部高地的旅程。但对于我家的狗——马克茜(Maxi)来说,这可能是它一年中最沮丧的时间。不论是开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轮渡还是火车,都不欢迎马克茜。其实,待在家里也不错。我的父母非常喜欢动物,也热爱自然。当我和妻子、孩子在外度假时,父母会帮我们照顾房子、打理花园,当然还有小可爱马克茜。马克茜很爱我的父母,谁会不爱每天带你去散步、隔几分钟就给你零食吃的人呢?当旅行接近尾声,父亲会去附近的车站接我们,然后开车带我们回到森林小屋。母亲在花园里等着我们,但在她跟我们打招呼之前,马克茜就已经用它欢乐的号叫问候我们了。它向我们冲过来,在地上打滚,兴奋地撒尿。毫无疑问,再次看到我们让马克茜觉得很幸福。
幸福是一种很难描述的东西。心理学家将幸福描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您还想了解得更细致一点吗?但即使是在20世纪最有名的几本心理学著作中,对幸福的描述也非常模糊。好在人们最终发现了大脑是如何引发我们幸福体验的。大脑会释放特定的化学信息素,比如多巴胺。这会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使我们更容易接受社会新事物,由此产生一个绝对幸福的时刻,只可惜这种信号物质很快就又会烟消云散了。幸福的感觉是如此令人愉悦,每个人都愿意尽可能地多去感受这一美妙的时刻。难道动物没有这种潜意识语言所表达的强烈诉求吗?
幸福是一种极为满足的状态,虽然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却可以切身地去感受,这一点,在动物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什么是一种极为满足的状态呢?根据德国《杜登词典》( Duden Wörterbuch )的解释,这种满足的状态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的个体别无他求。我们常常能看到处于满足状态的动物,比如那些吃得饱饱的、打瞌睡的猫和狗。并不是说它们呼呼大睡就是满足,而是这种惬意十足的场景:猫咪和狗狗不再想嬉闹、追逐,它们吃饱了,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放松地打着呼噜。这难道不是满足吗?所有动物都会有类似的状态。因此,可以确定,所有动物都会获得暂时的满足感。
但是,动物们真的会感到幸福吗?难道我家的狗看到我们度假归来不只是单纯的高兴吗?人类学家将快乐归类为一种由本能引发的积极反应。由本能决定的不仅有快乐,还有悲伤、勇气、厌恶以及爱!没错!即使是最谨慎的研究人员也承认,动物是有本能的。在他们看来,这并非一种妥协。因为由本能驱动的动物终究要比使用大脑、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逊色。这种最低限度的共识不可避免地迫使我们接受,动物也有自己的一套感觉系统。让我们回忆一下之前说过的:情感是本能、潜意识的语言。所以,我们至少应该承认,动物可以获得快乐。但它们也会感到幸福吗?实际上,根据心理状态,幸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满足、快乐、幸福。这里有一个模棱两可的定义:幸福就是无上的快乐。我们的狗——马克茜在欢迎我们回家的时候一定就是这种感觉。它摇着尾巴,欢乐地号叫着朝我们冲来,躺在地上求抚摸,有时还会漏尿(漏尿甚少发生)。它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喜悦了。但有一点是它无法做到的,那就是长久地保有这一幸福时刻,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都不行。恰巧也就是这一点,区分开了动物和人的幸福体验。人类可以延长幸福时刻的感受。我们可以将触发幸福体验的场景在脑中回放,虽然没有当初那么强烈,但依旧可以勾起嘴角一闪而过的微笑。当然,不排除动物也是可以回忆的。但我们要如何才能观察到呢?即使是我们人类,强烈的情感在回忆中也会稍显平淡,就像庆幸自己通过了考试,当时的狂喜在日后的回忆里最多也就是嘴角的一个微笑,这可以说是我们沉浸在回忆里的证据了。而大多数动物缺少这种面部表情。当然,它们可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例如,狗在高兴(或幸福)的时候会摇尾巴。但它的这种行为每天会出现很多次,主人又怎么知道,狗狗摇尾巴是狗回忆起之前的开心事,还是因为闻到了隔壁的猫的气味?
可惜我也不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动物可以感受到喜悦,因此也会感受到至少一瞬间的幸福。
快乐的一种表现是微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应。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比如极度紧张或是受到某种刺激时,都会解锁这一技能。微笑除了是社会关系黏合剂,也有减压和放松的功能。微笑时血压会升高,促进血液循环,我们的肢体会因此感到轻快。而且,在笑的过程中会释放快乐的荷尔蒙,血压回落之后,我们会感到很舒适。最初,科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掌握了微笑这一技能。直到几年前,大多数科学家还认为,除了猿猴以外,其他物种都不会笑。
但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教授贾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就不这么认为。这位退休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当狗和老鼠被挠痒痒时,都有类似于人类笑的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声音(老鼠的笑有点像虫子的叫声),也可能是表情,比如狗会咧开嘴巴。另外,这些被挠痒痒的动物会想要重复这个过程,它们明显很喜欢这种感觉。根据潘克塞普的研究,笑是由一个有着古老发育历史的大脑区域负责的,据证明,在很多动物的大脑中都明显存在这个区域。他得出的结论是:很多生物都会笑。潘克塞普教授认为,人类的祖先也会笑,这可以被视为语言的前身。
注意,不要将笑和单纯地露出小白牙相混淆。因为这种露出牙齿的行为,几乎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威胁。即使是与人类相似度很高的大猩猩,也用露牙来向对手发出警告。但是我们人类却用露牙笑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或者向对方示好。这表明,即使是基因与我们高度相似的动物,表达情绪的方法也不同——这也就提升了我们发现动物微笑的能力。野猪、渡鸦和狐狸是怎么笑的呢?一只会笑的狍子长什么样?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了解动物欢乐的秘密,但我有一种想法——我们正在被充满笑容的大自然包围着。
生活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在那里,它们可以一小群一小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幸福。而到了我们这里,它们就只能生活在笼子里。这些鸡会怎么样呢?它们还会感觉幸福和快乐吗?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母鸡可以感受到小鸡身上的压力。当研究人员朝小鸡喷射气流时,母鸡会因此心跳加速,鸡冠的温度下降。我不知道是否也有针对成年鸡之间的共情测试。但想象一下,鸡怎么可能对观察到的事情无动于衷。它们在高密度养殖场的笼子里的所见所闻只会导致它们产生抑郁症。
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购买这种大批量饲养的母鸡产的鸡蛋。散养鸡产的鸡蛋所占市场份额是16%左右,更好的有机鸡蛋的市场份额占9%左右。您觉得这个份额是多还是少?散养鸡是否真的幸福,专家对此是有争议的。鸡是一种林鸟,它们喜欢生活在有遮蔽的灌木丛里。而现在不论天气如何,它们总得在被扒得光秃秃的区域活动,更容易生病。此外,这些饲养的鸡会互相啄伤(关在笼子里的经典场景)——斑驳的羽毛让它们看起来无比凄凉,而且来自数以千计同伴们震耳欲聋的叫喊声也不能让它们放松。于是让人不禁困惑,笼子里的产蛋鸡真的幸福吗?
我有时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我家里养了四只鸡,这些鸡是我们从集市上买回来的。然而,它们看起来很开心。每天天刚蒙蒙亮,它们就冲出笼子跑到户外找东西吃。它们会用敏感的喙尖测试猎物,吞下去再吐出来。它们还时不时地来场“沙浴”,保持羽毛的光鲜亮丽。看到这个场景,“浪漫派”会说:这些动物真幸福!而“写实派”会说:它们过得很舒适。但随着对新知识的了解,我不再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快乐了。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回到这种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选择养原本适合在户外生活的品种。像这样养几只鸡,为了供自己家庭的鸡蛋,或顶多算上邻居的,我认为是合理的。
还有一些人也赞成这样养鸡,因为这样相对来说比较经济实惠,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通过这种更接近自然的方式生产食物,实现自给自足。但如果自家鸡产蛋量过少(比如在鸡换毛的季节),也很容易在超市购买到满意的鸡蛋:但必须是可降解包装。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限制供应商的养鸡密度,比如他们可以在一些闲置的土地上建立可拆卸的鸡舍来降低养殖密度。快乐的鸡将作为形象大使,来替其他农场动物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