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取名与学业

老朱登基的那一年,他的儿子已经增加到了七人。老大朱标已经十三岁,搁现在,手脚麻利的已经在找女朋友,甚至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了。小四也已经八岁,早应该上小学了。朱元璋在天下大事忙得差不多之后才觉得,是得给儿子们取名了。

从出生到八岁,朱棣都是跟着老爸辗转于炮火之下,以当时的情况,就连朱元璋本人,也不敢相信最后取得天下的一定是自己。虽说幼教非常重要,但无论是朱棣的亲妈还是王后马大姐,恐怕也就只能管简单地吃饱肚子哄睡觉,朱元璋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

今天的孩子那是要多幸运有多幸运,他们才是真正的小皇帝。他们的父母会购买很多图书和光碟来供他们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钢琴班、美术班、体育班,为培养孩子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他们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态度不可谓不端正,目标不可谓不长远,但实际效果呢,还真是不好说。

而朱棣贵为皇子,学前教育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没办法,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他的胎教,就是在娘肚子里时,不是听江南的炮火,就是听朱元璋的斥责;他的幼教,就是跟随母亲,看着军队一次次前进又撤退,在军营里担惊受怕;他的早教,就是耳濡目染朱元璋府内森严的等级,深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心的险恶。

朱元璋打小就是个滑头,他给地主放牛时,和几个孩子为了吃牛肉,居然把一头小牛当场击毙,就地生火给烤了,吃完之后,把牛尾巴插在岩石上,硬说是牛自己钻进去,出不来了。

朱棣比他老子幸运,并不用受多少苦,想吃个牛肉不是太难的事,但他也没有父亲这般自由,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军营里,不能乱跑乱动。尽管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吴王,朱元璋在那些读书人的怂恿下,已经越来越讲规矩、讲排场了,即使远离权力中心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得出来。

在听取了那帮读书人的建议后,朱元璋给儿子们全取了木字旁的名字。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老五是朱棣的同母弟朱橚,老六朱桢,老七朱榑。

他们也是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使用单字名的一代,因为老朱给子孙的名字都定好了,朱标的后代是“允炆遵祖训,钦武大胜君,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且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也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的。

我不会穿越,不知道当时的情形,八岁的小朱棣会不会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激动地向天大喊:“我终于有名字啦!”

顺便说一下,对了解明史很有帮助:朱棣后代的排名顺序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立羽常,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前尊猷”。他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老二是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名字中有火,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最后一个字中有土。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思宗崇祯皇帝,本名朱由检,最后一个字中又有木了。

朱元璋奋斗了半辈子,完成了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到皇帝的乾坤大挪移,坐到皇帝位子上时已经整整四十岁,而他的七个儿子,根本不需要这么辛苦,就已经超过了这个帝国的绝大多数芸芸众生。当然,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儿子们的要求,那不是很高,是相当的高。作为朱元璋的孩子,显贵是显贵,但想舒舒服服地当王爷,轻轻松松地享受荣华富贵,真可以说是白日做梦。

朱元璋自己是大老粗,没读过几天书,但从刘基、李善长等读书人那里,朱元璋见识了知识就是力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是一个表面宽容大度,实则心胸狭窄的两面派,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生出来的才能信得过。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明实录》是这么说的:

洪武元年十一月戊戌朔辛丑,宴集东宫官及儒士,各赐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到底是皇帝,既可以把古今的经典集中起来给儿子们阅读,又能从全国范围内选调大儒给皇子们授课辅导,还能找来八方青年才俊,充当皇子们的伴读。这算以权谋私吗?——不算当然,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的长远利益嘛!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再学不好,如果被老爸考住,这帮儿子们可有苦头吃了。虽然有无数的奏折要批阅,无数的国事要拍板,朱元璋经常挤出时间,来到大本堂,和他们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当然,这个气氛是相当友好的,虎毒不食子,朱元璋也不会因为皇子一半句话有失,就像对付朝臣一样,按倒在地上就打。

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朱元璋当着诸王子和博士孔克仁的面,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我有一块金子,我得找手艺高超的工匠去打造;如果我有一块璞玉,我就得找世界上最好的玉匠来加工。至于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潜能,如果不请名师来教授,岂不是说我爱孩子还不如爱黄金美玉?各位皇子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位功臣的后代也要为国出力。教育孩子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只要正,什么事都能办好;心如不正,什么邪念都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要教给皇子们实在的学问,不能像一般文士那样,只会死背辞章典故,没一点好处。”

能有机会给皇子们当老师,那肯定是天大的荣耀;能有幸被选为老师的人,自己肯定得有几把刷子。皇子的师傅们,在这些未来的主人翁面前其实比奴隶强不了多少,但这些读书人为了自己的责任,还是冒着被修理的危险,严格要求学生。曾有个叫李希颜的博士,胆子略为大了一点。有一次,一个皇子,好像是调皮的秦王不听话,李希颜抡起戒尺打在他脑袋上,肿起了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给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朱棣当时的反应和心情,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腊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见几个皇子都在,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说:“你们也许会好奇,这里为什么不修建一些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呢?修当然可以修,但是我不忍心浪费民财。昔日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在位之时,曾想建一座露台,得知需要一百两黄金的费用,因而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

朱元璋这话倒不是作秀,他的农民本色,还真让自己不习惯于太奢华的享受。这个性格对后来的朱棣也有深刻的影响。相比老大朱标,朱棣显然更朴实更没有架子。

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读书本,而是学习治国的道理,为将来担任要职打好基础。当然,作为马上天子,老朱也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不希望他的儿子们个个成为文弱书生。

他曾经“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麻履就是麻鞋,行滕就是缠腿。也就是说,他让朱棣等人穿上麻鞋,裹上缠腿,到城外去跑步,不过只需要跑十分之三路程,剩下的十分之七还是可以骑马的,有劳有逸,有张有弛。表现好的会有奖励,表现不好的很可能就要接受惩罚了。

作为明太祖的儿子,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有那么多的玩乐可享,有那么多的错误可犯,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玩耍。他们必须强大起来,大明帝国辽阔的边塞等着他们去驻守,朱家王朝庞大的军队等着他们去驾驭,虎视眈眈,复国之心不死的北元,也等着他们去进攻。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

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老爸的狠毒、多疑、狡诈、精于算计和藏拙等性格,他身上同样也有;而马夫人的善良、大度与宽容,在他身上基本上找不到。相反,他大哥朱标,倒是继承了马皇后的一些善良本性。当然,马皇后既然能和朱元璋走到一起,很难让人相信她会有多么宽容善良,只不过是没有朱元璋那样恶毒到一定境界而已。

朱棣不爱读书,写不出什么漂亮的文字。但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置身于此的这个世界,有着比别人更清醒的洞察力,有着深刻的危机感和生存意识。

长期生活在军营里,听着炮声,闻着火药味长大,对于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会有一种本能的认同,对于如何生存和做大会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肯定也影响到了朱棣,他在诸王之中,一直是注意藏拙,避免锋芒过盛,遭到兄弟们特别是太子大哥的嫉妒。这种性格应该也是童年就形成了。

一个人小时候的性格,能不能决定他的一生?这是个很难说的问题。但至少朱棣儿时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性格形成,有相当大的关系。 7pyob/sojrlT+tiVsCkXrEWxSrr7fpZhitRACzAyOrG0f13sA/TQeDkRGwN/xQ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