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去过北京的人,都会被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宏伟的古代建筑所吸引。
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对这座城市有一种莫名的热爱与依恋。
生活在北京,你不仅能亲眼见证历史,亲身参与历史,甚至能亲手改变历史。过去八百六十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内,这里都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
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命令,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发展进程;在这里成就的一个个伟人,在历史上烙下了深厚的印记;而这个城市留下的一幢幛建筑,一座座街区,一道道城墙,都被收录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远为后人所纪念、保护和膜拜。
而今天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超级大都会之一。可在六百多年前,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之时,它只不过是一座胡风浓厚、人口不足五十万的边陲要塞。
在北京建都的四个朝代中,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只有明朝是汉人王朝,况且,大明的都城原本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北京,这座打上了深重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烙印的城市,能够在过去八百多年时间中,几乎连续不断地成为中国历史的焦点与中心,最需要感谢的,是一个汉族皇帝。
正是他的坚持,让中国历史有了唯一一个以武力成功夺取江山的藩王;是他的坚持,让让北京这座胡风深厚的城市,成为中华民族的天然首都;也正是他的坚持,让大明王朝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统治而不倒。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明成祖朱棣。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没有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能够达到朱棣那样的程度。朱棣的执政措施,甚至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微妙的影响。
是朱棣而不是他的父亲,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了大明三百年,甚至是明清六百年的历史走向。
是他,恢复了中国统一王朝在北方建都的传统习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虽然首次把国都放在远离中原核心区域的地方,但大明的国脉,从此维系了将近三百年。
是他,创设了对日后中国政治制度史影响深远的内阁制,改变了朱元璋时期皇权垄断一切的局面,为明朝中后期的宽松政治环境铺平了道路。甚至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是他,五次亲自率兵北征蒙古,为中国北方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几乎彻底根除了蒙古重新崛起、再次称霸欧亚大陆的可能性,并为这个民族最终完全溶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他,派出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劲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并且提高了大明王朝作为汉人朝廷的威望。甚至为日后西欧的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是他,集中了全国的优秀文化人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编纂出了《永乐大典》,保存整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创造力的文化精髓。相比《四库全书》对书籍的删削与篡改,《永乐大典》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经典的原貌。
是他,重新修建了北京宫城和皇城,疏通了大运河,让北京这个胡风浓厚的城市,第一次成为汉人王朝的首都,进而成为能够凝聚各民族人气的大都会。正因为建都北京,才促使蒙古、新疆和东北与中原的关系大为密切,今天的中国基本疆域才得以最后确立。
朱棣在六十五岁的暮年告别人间。以后的历代皇帝,尽管不再有成祖那样长远的眼光,那样宏大的气魄,那么超前的思维,但他们改变不了定都北京的既成事实,改变不了庞大的军事组织,改变不了繁忙的漕运体系,改变不了越来越完善的内阁制度,甚至改变不了死后埋进昌平万寿山下的宿命。
朱棣死后,大明继续存在了二百二十年,这两百多年,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朱棣,而不是朱元璋设计的跑道上。
至于世人所严重诟病的靖难之役,朱棣实在大有苦衷。如果不起兵造反,因为自身所处的特殊位置,他的命运只会比那些关在牢狱里的藩王更惨。而且在削藩问题上,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有着严重的失误。以他的性格与治国能力,几乎不可能阻止鞑靼和瓦剌的重新崛起,也几乎不可能抵挡住他们的攻势,中国北方免不了又是一片生灵涂炭,山河破碎。重现南北朝的局面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朱棣,也成就了朱棣的时代。朱棣背上了骂名,却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占领南京时的大开杀戒,瓜蔓抄,灭十族,以及后来的屠戮宫女,好大喜功等等,当然是朱棣的历史污点,但人无完人,既然处于历史之中,就必然会带有历史局限性。况且,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之后的大清洗,朱棣的所作所为恐怕谈不上丧心病狂。别的不说,建文皇帝的两个儿子,就没有处死。首恶名单上的二十九个,实际上只处死了个别几个。
我们听听体现清朝官方立场的《明史》怎么评价: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注意,这是对朱棣个人,而非大明王朝的评价。而朱棣本人,无疑配得上这种赞誉。朱棣作为非开国皇帝而能被尊为成祖,这个荣誉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朱棣能够开创永乐盛世,其历史地位却一直被低估,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是朱棣而不是朱元璋,才是大明王朝的真正奠基人和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