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贺知章:
堪称唐代健康老人

别出心裁的《咏柳》

贺知章的《咏柳》,也是儿童启蒙的必读诗歌之一。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整株树都像是用碧玉做成,垂下千万条绿色的丝绦;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出那么多细叶,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神奇的剪刀。”

“碧玉”经常用来代指年轻的美女,贺知章用“碧玉”形容柳树,一来是因为初春柳树的浅绿色和碧玉相近,二来是把柳树拟人化,把它比喻成一个年轻的美人。柳树的枝条一条条垂下来,就像是美人的裙带。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杨柳”用来形容女性的腰身纤细、婀娜多姿。比如白居易诗里说“杨柳小蛮腰”,就是称他家歌伎小蛮的腰,像杨柳一样柔弱纤细。

而贺知章却把柳树形容成了美女,构思非常巧妙。

后两句的用法也很巧妙,把二月的春风也拟人化了,似乎变成了一位隐秘的使者,手拿剪刀给人间送来春意。这样一来,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不仅形象生动,也加入了诗人满心欢喜的感情色彩。

《回乡偶书》成绝笔

贺知章的作品不少,但流传比较广的其实只有三首。除了《咏柳》,另外两首都是《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年轻时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又一直在长安做官,直到晚年才辞官回到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境内),但不久后就与世长辞。这两首《回乡偶书》,也可以算是他的绝笔。

贺知章在离开长安之前,还大大地风光了一把。因为他的送别宴可是唐玄宗亲自组织的,唐玄宗本人、太子李亨,还有很多高官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光是现场做的送行诗就有三十多首。

李白当时也在长安,他虽然不是高官,但主要工作就是陪皇上写诗。他与贺知章还是忘年交,所以也有幸参加了送别宴。李白的送别诗里,把贺知章狠狠地夸奖了一把。

《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标题里的“宾客”,并不是说贺知章是一位客人,而是指他辞官前的头衔“太子宾客”。

“镜湖”是贺知章家乡门前的一个湖泊,也叫“鉴湖”,当年有“鉴湖八百里”之称,可见面积很大。

贺知章回到家乡时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他在诗里提到小时候常来游玩的镜湖,可能只是单纯的怀旧。但李白提到镜湖,却是别有深意。

原来,贺知章是个信奉道教的人,道教又是唐朝的国教。贺知章决定辞官后,主动向唐玄宗提出,要把自己在长安的住处捐出来做道观。唐玄宗一高兴,就把镜湖的一角赐给贺知章。李白在诗里点出“镜湖”两个字,巧妙地强调了唐玄宗对贺知章的礼遇。

诗的后两句用了白鹅的典故,我们前文曾经介绍过,白鹅和书圣王羲之有关。李白借用这个故事,就是在夸奖贺知章的书法水平和王羲之一样高。

贺知章生性豪爽,晚年更加放荡不羁,自号“四明狂客”。他喜欢在酒醉后写字,有人就特意在他醉后备好纸笔,然后把他的墨宝珍藏起来。

唐代诗人里,夸奖过贺知章书法的不只李白一个人。一百多年后,刘禹锡曾经在洛阳寺庙的墙上看到贺知章的书法,感叹之余,写下两句“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温庭筠也曾在秘书省官衙的墙上看到贺知章写的诗,还特地拂去尘土赏玩,并写下“出笼鸾鹤归辽海,落笔龙蛇满坏墙”的诗句。

宋朝也有人猛夸过贺知章的作品,称他和老乡张旭写在墙上的这些作品“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张芝、索靖分别是东汉和西晋的著名书法家,而宋人认为,贺知章的书法甚至已经超越了这两位古人。

说得这么热闹,可是很遗憾,贺知章书法作品留传到现在的很少,这也许和他喜欢在墙上写字不无关系。贺知章和同朝为官的好朋友张旭,两人经常在长安城里喝酒闲逛,看到哪家有白墙,忍不住就要扑上去写两笔。张旭号称“草圣”,贺知章的书法水平和他不相上下。墙壁虽然看上去很结实,但长年累月风吹日晒,随着时光流逝,就连墙都不一定在,写在墙上的字当然也就永远地消失了。

风度翩翩老顽童

很多人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唐玄宗这么重视贺知章,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贺知章的性格随和旷达,人缘肯定差不了。以他和李白的交情为例,初次见面,贺知章极为欣赏李白的文才,称他为“谪仙人”,并当即拉他一起去喝酒,全然不管自己比对方大了四十多岁。结账时发现没带荷包,贺知章就随手摘下腰间的金龟当做酒钱。要知道,这个金龟可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可在贺知章眼里,金龟虽然贵重,哪有知己重要?

其次,贺知章又是个幽默诙谐的人,言语之间风度俨然,《旧唐书》里说,当时的高雅之士都很仰慕他。

工部尚书陆象先是贺知章的忠实粉丝,他经常对人说,和家人分别都不会想念他们,但只要一天见不到贺知章,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俗人。

杜甫比贺知章小五十多岁,两人从未谋面。但杜甫来到长安后写了《饮中八仙歌》,提到当时的八位名人或王公贵族,第一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的就是贺知章,可见他对这位前辈的风范也是神往不已。

光有这些优点,还不足让皇帝如此重视。贺知章最后的官职“太子宾客”,主要职责是规谏太子、教导太子礼仪。鉴于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太子宾客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坐到这个位置的,必然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

贺知章之前做过集贤院学士,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只有“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的人才能进集贤院,说白了,就是有“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与此同时,贺知章还兼任礼部侍郎,主要负责各种庆典、礼仪。这个职务也不得了,就连唐玄宗千里迢迢前往泰山封禅,很多重要事项,都要征求贺知章的意见。

封建王朝的皇帝自比为“天之骄子”,治理国家就是替“上天”办事。而封禅作为一个向“上天”汇报工作的仪式,当然不能随便找一座山,而一定得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普通人登山很简单,但皇帝封禅却是一个规模惊人的工程。皇后嫔妃、王公贵族、随行人员、安全部队一个都少不了,少说也是上万人的阵容,一路上人吃马喂,成本很高。就连当年被尊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封禅的事也只是想了想,考虑到立国之初国力有限,并没敢付诸实施。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又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干贤能之士,把国家治理得有声有色,开创了“开元盛世”,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公元725年,唐玄宗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前往泰山封禅。

来到泰山脚下,唐玄宗看看身边前呼后拥的大队人马,担心把这件严肃的事搞得太喧哗,就想让大家都在山下等着。但礼部侍郎贺知章说,正是因为这件事很严肃,礼仪才不能随便更改,大家都得上山。既然他这么说,唐玄宗就得听他的。

到了泰山顶上,唐玄宗又问,为什么封禅用的玉牒搞得神神秘秘的。贺知章解释说,封禅就是在和上天交流,以往的皇帝有的求长寿,有的求神仙,不愿意让普通人知道,所以很神秘。唐玄宗马上说,我这可是为天下祈福,一点儿秘密都没有,玉牒大家都可以看看。

能把封禅这种大事整明白的高级人才,受到皇帝重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人不了解贺知章的生平,以为他是因为“诗狂”的名声在外,所以得到了唐玄宗的尊敬。这样的说法,未免也太小看贺知章、唐玄宗了。

新课标必背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ikD9A4lar1uJHDpSx+9XBV90wXPYautzTIIO3IMkDJTtNddFcGsweoeqI0apfI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