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生离死别,等同于世界毁灭般的灾难

在幸运的情况下,当孩子寻求援助时,母亲(养育者)能立刻给予必要的物质或精神抚慰。在安全感与拥抱下成长的孩子,就能和母亲发展出不可动摇的依恋关系,并培养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安全感与信任感。当孩子相信这个世界能带给自己安全感,自然就会相信别人会帮助自己。这样的认知远在孩子懂事以前,便会深植在孩子的脑海。

然而,在不幸的情况下,即使孩子寻求援助,母亲也无法回应,或是回以不稳定的反应时,依恋关系就会变得不稳定,也无法培养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安全感和信任感。一旦孩子在这个时期遭遇挫败,即使日后想要修复,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依恋关系会受到两种最严重的威胁。一种情况是依恋对象消失——婴幼儿时期若遭逢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对幼儿而言是等同世界毁灭般的残酷经历。遭逢这种经历的孩子,首先是大哭大叫,然后试图寻找母亲;当发现母亲无法再响应自己的需求时,悲伤与愤怒就会爆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孩子会出现想要抗议的反应。这一时期被称为“抵抗期”。

几天后,得知母亲不会再回来了,孩子会停止哭叫,表情沮丧地躲在房间角落。或是开始展现出意志消沉、有气无力的状态。原本喜欢的玩具连碰也不碰,对其他人无比冷漠,也常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的现象,甚至因此停止成长。这段抑郁的时期被称为“绝望期”。

再过几个月,熬过这个时期之后,孩子会封存与母亲相关的记忆,若无其事地恢复平稳的生活。这时便已到达“脱离依恋”的阶段。周围的人虽然不再为孩子担心了,但孩子付出的牺牲却难以估计。为了生存,孩子只能勉强做出选择,抛弃对母亲的依恋。

在年幼仍然需要大人保护才能活下去的时期,过于强烈而持续的依恋联系反而不利于生存。一味索求母亲的疼爱,拒绝母亲以外的所有人,有可能带孩子走上一条绝路。于是,孩子们本能做出极端的选择——主动遗忘母亲,接受新的养育者。之所以发生脱离依恋的现象,是为了从失去依恋对象的痛苦中逃脱。

即使后来母亲再次出现,已经历过一次脱离依恋的孩子,也无法马上恢复原本的依恋状态。如果这时孩子年纪还小,或许能够逐渐恢复,但已经受伤的依恋仍无法完全修复。不久,亲子关系还是会转向冷淡,出现相处尴尬、过于顾虑彼此的状况,容易留下不容忽视的祸根。

此外,若孩子与母亲离别时间太长,依恋关系将彻底瓦解。尽管孩子会把母亲的形象理想化并渴望与母亲重聚,但等到真的重聚时,双方的相处通常只有初期会比较顺利,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开始出现强烈抗拒的反应。 YvfLuC3VuvJGKtAyvNaS6qb6SgfpIiWSVr08PX/OJC/d+v8fFbXW1+TSWISC+N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