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依恋受挫:不再寻求依恋和对任何人都能依恋

当依恋受到极为严重的伤害时,有人会不再寻求依恋,也有人会饥不择食地向任何人寻求依恋。依恋本该如前所述,是一种与特定对象建立的关系。 无论是不对任何人寻求依恋,还是对任何人都寻求依恋,都是依恋形成时受挫的结果。

因虐待、忽略等导致的对特定人物的依恋受挫,一般称为“反应性依恋障碍”,在不安全型依恋状态中,称得上是最严重的一种。

反应性依恋障碍可分为两种:抑制型依恋障碍——不向任何人寻求依恋,拥有强烈警戒心;去抑制型依恋障碍——对任何人都能产生依恋行为。诊断标准A中的①表现较明显者为前者,②表现较明显者为后者。

抑制型依恋障碍常见于个体非常年幼时遭到放弃抚养或虐待的案例。逃避依恋的程度可能严重到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混淆的地步。去抑制型依恋障碍的人则常遭受不稳定的养育者心血来潮的虐待,或因养育者的更换而形成依恋焦虑;有时也可能被诊断为有明显好动及冲动特征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进行的战争孤儿调查中,首度发现依恋障碍的问题。研究者注意到,因为战争失去父母而住进孤儿院的孩子们身上出现发育不良或发展迟缓的问题。一开始,负责报告这件事的鲍比称这种现象为“缺乏母爱”。后来,当鲍比以依恋的观点重新检视这种现象时,发觉这些孩子的问题来自崩解和不稳定的依恋关系。直到儿童虐待与疏忽教养的问题急速增加后,依恋的问题才再度受到重视,“依恋障碍”的说法也逐渐被接受。

下页附上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诊断标准。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标准(DSM-IV-TR)

A:始于5岁之前,在有明显依恋障碍与发展不完全的人际关系下,显示出下列①或②的现象。

①在所有人际互动上,始终无法适度表现依恋,并且呈现过度压抑和警戒的状态,或者出现明显矛盾的反应。(例如儿童对照顾者表现出接近、逃避和压抑的混杂反应,或者呈现僵硬和警戒的状态。)

②扩散型的依恋,明显缺乏正确决定依恋行为的能力,同时表现出不分亲疏的社交状态。(例如对不熟悉的人过度亲密,或者缺乏选择依恋对象的能力。)

B.无法仅以发展迟缓(精神性的迟缓)来说明标准A的障碍,也不符合“广泛性发展障碍”的条件。

C.至少符合以下其中一项病态养育行为:

①持续忽视孩子包括安心、刺激与依恋等基本情感需求。

②忽视孩子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③主要照护人反复改变,阻碍稳定的依恋形成。(例如频繁更换养父母。)

D.标准C的养育被视为标准A中行为障碍的原因。(例如标准C中列举的病态养育行为,导致标准A中列举的障碍。) GkuSMbeziew5y+2B1Wi6ulIUVMaElkmJ8penw5wnqaVQNsYz7K6AgzAHon2gNY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