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后天形成的依恋堪称“第二基因”

人在年幼时其依恋形式尚未完全确立,经常随着依恋对象的更换而改变。养育者的更换,或是固定养育者对孩子的态度太过善变,都会造成儿童依恋倾向的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依恋倾向一般不称为依恋形式,而被称为“依恋模式”。

在儿童身上看到的依恋模式,只不过是与特定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尚未固定下来。即使与母亲之间呈现不稳定的依恋模式,与父亲之间也可能呈现稳定的依恋模式。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很多。另外,有人与祖父母之间呈现稳定的依恋,也有完全看不出依恋倾向的人。

只要与父母之间拥有稳定的依恋关系,就有较大的概率发展出稳定的依恋形式。 然而,即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并不稳定,只要用其他大人或身边的年长者、伙伴之间的依恋弥补,依然有可能发展出稳定的依恋形式。 遗憾的是,当下社会人际关系疏离,儿童除了父母之外人际关系单薄,一旦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进展不顺,就现况而言很难找到足以弥补依恋关系的依恋对象。

对孩子而言,若能逐渐累积与父母及其他重要长辈、伙伴之间的依恋模式,从十几岁开始,属于自己特有的依恋形式就能逐渐明确;到二十岁时,几乎可以完全确立自己的依恋形式。

成人的依恋形式也可分为多种类型。虽然根据不同诊断法,分类方式多少有些差异,但大致上仍可分成安全型(自律型)、焦虑型(束缚型)、逃避型(轻视依恋型)三种。

焦虑型可对应为儿童依恋形式的反抗/矛盾型。焦虑型与逃避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关于每种依恋形式的诊断与特征,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详细叙述。

依恋形式和遗传特性共同构成人格的基础,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 依恋形式具有持续性,尤其是年幼时养成的态度与想法,有70%〜80%会持续一辈子。

除了天生的遗传基因外,依恋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第二基因。希望各位都能理解,后天环境产生的依恋有多么重要。即使无法改变天生的基因,还是可以保护那些后天养成的习性。 Y1xJkloHz85uxexdq8+mLz9iIizT+tK5zffR2z2enwd2EoPqRQ5qnlsYFlHc7i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