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百多年间,曾经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生活在中国。据研究,仅上海一地,数量最多时达15万人,国籍达58个。他们的身份有的是商人、传教士、医生、律师、会计师、教师、记者、职员以及小店主、港口的引水员等等。此处统称为“外侨”。

外侨在中国的生活和经历也各种各样。在近代中国,外侨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多来自欧美国家,居住在中国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城市的租界,享有治外法权。他们的存在使得近代中外关系更加复杂化,同中国人之间的摩擦、矛盾,往往导致严重的外交事件。但是在另一方面,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而言,外侨又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们是近代中国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对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现代化乃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他们本身即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说他们也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不仅如此,他们还同近代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他们的存在,本身即是中国加入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因此,外侨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一个群体,值得研究者重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有一些与外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问世,相关的研究资料,如日记、回忆录等,也相继整理出版,如顾长声先生关于马礼逊、李提摩太等传教士的研究,高晞教授关于医学传教士德贞的研究,以及陈绛先生关于晚清时期长期担任中国海关税务司的赫德的研究,均为其中具代表性的成果。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那些有重要影响的或者是著名的外侨,而普通的外侨似乎还未受到足够多的关注。特别是1949年前后,外侨相继离开中国,流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似乎也就此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但是离开中国的并未就此完全断绝与中国的联系。在离开中国之后,不少外侨相互之间还保持联系,在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建立联谊会之类的组织,不时聚会。这些外侨多有几十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有的就出生在中国,他们对自己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有强烈的归属感。有的在耄耋之年,重返中国,故地重游。2017年4月,部分尚健在的外侨就曾受邀来上海,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城市史”研究团队主办的“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外文文献调查与研究”研讨会。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外侨同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和家族的“中国故事”,还向与会学者提供了目前尚健在的部分外侨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这次会上,作为会议主要召集者、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本人获悉不少外侨在海外出版了自传或者回忆录,有的还留下了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的口述资料,因此萌发了发掘近代外侨史料,并将其翻译、出版的想法。这就是“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外侨回忆录系列”的缘起。

“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外侨回忆录系列”收录已刊或未刊的近代外侨的自传、回忆录和访谈(根据录音整理)等。这些作者有的是19世纪后期即来中国,有的是在20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来中国,也有的外侨就出生在中国。他们都有长期的中国生活的经历,比一般的西方人更了解中国,但又拥有西方人的视角。因此,他们观察中国,自然具有另一种眼光。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方面,他们往往会详加记载。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文化的各种观感与评论,可能常常比较直观,但往往具有旁观者的独到之处。因此,这套丛书具有其他中国近代史研究史料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此外,无论是自传、回忆录,还是访谈,均为作者的亲身经历,故事性较强,具有可读性,因此本套丛书亦适合普通文史爱好者阅读。

王敏
2020年7月27日 IW2K16xja0MQ/LEeKml8xgfOpNEoaQqDZkm/3aSza8t2AlrfDf++9aTSYobQrO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