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奠定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新基建

党中央提出的加速新基建的战略举措,为中国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新基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数字产业化所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根据工信部有关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7.3%。随着新基建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平台的各组成部分,包括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在内的每一项数字产业都将在今后5年内产生万亿元级的基础设施投资,并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布局数字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2年3月31日,我国已建成5G基站155.9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工业互联网已延伸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目前全国“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 400个。虽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但也要看到,该类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时代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应用创新,也就是要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上跑新业务、新模式,并创造新价值。对大量传统产业而言,只有商业模式创新才能抓住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是支撑新数字生产力的基础设施,它的建设将形成这些生产力的规模化应用,并加速数字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库、算法库,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是开放式的平台,也可以是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支撑。例如,云计算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方向,云计算基础设施也从单纯的云算力提供,开始向行业的云应用、云创新发展,并开始创造大量数字企业、数字产业链、数字产业生态的新运营模式。

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设施。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是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东数西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的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三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地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四是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二)融合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也就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尤其是传统基础设施行业数字化转型所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如前所述,数字化平台不仅自身能够形成庞大的产业,还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增效,改造升级,从而产生巨大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中国的工业产值在90万亿元左右,假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5%的效能,每年就能在不增加其他原材料投入的基础上,产生四五万亿元的增加值;此外,中国的服务业大约有150万亿元的销售额,假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5%的效能,就能产生七八万亿元的增加值。这种产值的增加都需要改变城市、产业运行的基础设施,使原有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支撑大量新型的运营模式。

发展融合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运营模式的创新。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城市公交作为便民出行的基础设施,其原来的主要运营模式是把乘客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具有公益性,所以公交公司基本上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运营。按照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城市公交做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后,其所承载的城市功能在位移功能基础上,又增加了城市客流数据采集功能和客流流量引导分配功能。这些数字化功能与传统公交叠加,就会使公交变成城市客流数据的运营公司,从而在数据经营中找到大量的机会。有了运营数据的盈利,一方面,公交基础设施可以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低廉甚至免费的出行服务,让老百姓有数字时代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公交也不再是地方财政的负担,反而可以成为地方经济价值创造的新领域。

能源基础设施经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也不再只是在能源系统中应用数字技术做传统业务,而是要不断创新能源系统的运营模式,延展其服务内涵。比如城市燃气行业,现有的城市燃气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城市能源供应、维护燃气系统安全。应用数字技术对这一设施进行改造,可以大大提升这些传统业务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供应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我们要看到,数字技术也为城市燃气企业带来了海量数据,并可以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创造大量的应用场景。比如居民家里的燃气表如果能变成可交互、可联网的智能燃气表,那么每一户居民的厨房将会被激活,燃气公司就拥有一张直达每个家庭厨房的数据网络,这一网络也势必给燃气公司带来巨大的数字运营空间。

(三)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完善中国的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基建战略的重中之重,就是创新基础设施。过去中国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引进海外基础研究成果——“从1到N”的创新上,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方面相对不足,然而关键环节的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性的原始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措施,破除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取得突破。

首先,要加大“从0到1”环节的基础研究投入。尽管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突破2.79万亿元,占GDP比重的2.44%,研发投入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是投向较为分散,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关键性基础研究领域缺乏足够的投入。2021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 696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仅占研发投入总量的6.09%,与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多为15%~20%的投入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要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将基础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6%,到2025年逐步提高到8%,争取到2035年达到20%,与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持平。

其次,研发要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于科研攻关,消除从“万物发声”迈向“智慧网联”,进而实现“数字孪生”的过程中,在芯片、传感器、通信、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和算力六个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避免出现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局面。

再次,研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不仅要补齐关键科技领域的短板,还要主动进行超前研发,力争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取得新突破,尽快掌握一批“人无我有”的尖端科技,对其他国家在某些领域对我国“卡脖子”的行为进行均衡威慑。只有在科技领域形成均势,才能避免在科技博弈中处于被动,达到以斗争求合作的战略目的。人类科技最终是要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最后,在创新体制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30%甚至40%,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调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的动能。

新基建将助推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文明更迭的角度,理解、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党中央提出的新基建战略,抓住机遇谋发展,在努力弥补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短板的同时,在社会经济领域同样要突破短板,创新数字经济理论和实践,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孕育全球领先的数字生产力,用先进的数字生产力让中国能够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Jazn2UIffEUuh2htbLGDQ1zdyBGUv0izYZA4hiVBNlFLCjqxKWAUwXRq8rgZb/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