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过去十多年,我迷上了人类演化史,有系统地读完了这个领域的经典论述和最新论文。读过之后,经常在饭桌上跟小女儿谈起人类演化的种种妙事,常常讲到兴奋处,忘了吃饭。女儿从大约9岁起,一直听到18岁上大学为止。她升学后离家在外不久,我也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退休了,回到我的出生地、马来西亚最南端的边城小镇新山市,在城郊旧居退隐。

闲时无事,想起从前和女儿谈论人类演化史的快乐往事,不觉动了心念,决定写一本这样的书。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讲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人类过去600万年的历史,也算是一本写给我女儿读的人类演化史吧。她在大学主修电视电影专业,非生物学或古人类学,但她当年在饭桌上就能听得懂我的“高谈阔论”,如今也能看懂我的这本书(我曾经给她看过两章初稿)。如果她能看懂,那么高中程度的读者肯定也能看懂了。

有朋友问起,这本书是学术著作吗?问得好。我原以为,大家看到这样的书名,应该就知道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通俗普及类的历史书+科普书,因为学术著作不可能取这样的书名。不过,要写这种历史科普书,我要做许多研究,要读大量最新、最前沿的英文研究论文(中文的论文很少),也算是一种学术工作吧。

我的工作,类似英美科普作家的工作——先搜集专业古人类学的各种最新、最好的文献,再研读消化,最后才用通俗的讲故事方法,把最全面的人类演化史知识有系统地呈现给普通读者。我好比一个厨师,在众多科学文献中,精挑细选出最佳、最新鲜的“食材”,想办法烹煮出一道美食,呈现给饕客们。

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一般不愿意写这种通俗读物,因为这不是学术著作,他们重视的是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是,这些专业论文往往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充满术语和数字,内容晦涩,普通读者恐怕难以卒读。

然而,社会大众和一般读者、中学生和大学生,又很需要获得最新、最优质的人类演化史知识,以了解人类过去600万年的历史。怎样获得?其中一个办法,是上网搜寻。但网上的信息往往真真假假、零零碎碎,作者和材料来源皆不明,充满错误,如何可信?百度、维基一类的文章还好,最可怕的是,网上博客有许多“妙论”和“谬论”,天马行空,容易误导读者。在这方面,能够读英文的读者比较幸运。近年来,英美出版界出了好几本相当不错的通俗读物,有些也被翻译成中文,如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的那本《人体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至于翻译品质,有好有坏。差的译本不少,译笔晦涩,常常不知所云,但即使是好的译本,也还是翻译书,难免会有一种“怪怪的翻译体”,让人读了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不如读中文书那么亲切痛快。而且,这些英文书原本设定的读者就是英美读者,而非中国读者,经常有“欧美中心论”的倾向,不会照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涉及中国的材料,比如国内出土的那些古人类化石。

因此,我们需要一本特别为中国一般读者撰写的人类演化史的书。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大空白而写的。我主要的立论依据,是最新的英文古人类学期刊论文(除了少数例外,书反而都有些过时)。这些论文有许多发表在顶尖的英美科学期刊上,如《科学》、《自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书中引证的材料皆注明出处,可供好学者和有兴趣者做进一步的阅读和追踪。没兴趣者可略过,不理这些出处。全书内容兼顾可读性和一定程度的学术深度。

本书的重点是人类演化史上最关键的几个主题,尤其是人最重要的标志——双足行走及其起源和演化。书中第七章《中国人从哪里来》,更是专门为国内读者撰写的。英文书不会涉及这样的课题。同时,也特别把中国古人类学界的新发现,如2018年发表的陕西蓝田上陈遗址研究报告,纳入人类演化史(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框架下来讨论(见第六章)。

人类演化史上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课题,例如种族和基因组(从一个人的基因组去分辨其种族)、语言的诞生和人类智慧的演化等,但本书不想写得太长,设定在200页左右,以免初学者见到三四百页的厚书望之生畏。所以本书只处理了最基本、最核心和最不可或缺的几个课题。至于其他课题,我想将来有机会,留待下一本书再来细说。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还在大学里教书,这本书倒很适合用作我的教科书,在通识部门开一门课。课名可取正经的“人类演化简史”之类的,或花哨一点的“我从哪里来”或“人类文明前史”。书中有不少照片,也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更方便教学,增加教学效果。这样一来,这门课就要比我从前跟小女儿在饭桌上谈论人类演化史有系统多了。

本书初稿完成后,我把书稿做成一个PDF,发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就几个问题向他请教。吴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提了好多意见,特别是在智人起源和形成的问题上,让我受益良多。吴老师后来又给我一封电邮说:“你为了写这一本科普书,阅读了那么多的有关文献。对诸多文献能有如此质量的理解,不简单。我很敬佩。”这让我很受鼓舞。在此要深深感谢吴老师的鼓励,让我有信心继续写完全书,不至于半途而废。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退休后,它仍然给我保留我在职时的那个图书馆账号,让我如今远在海外依然可以上网搜索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十分丰富的电子期刊库,下载并阅读最新一期的《自然》和《科学》等英文电子期刊,以及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中文期刊。如果没有这些庞大的电子期刊库可用,这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

赖瑞和
2021年3月16日 tgWVVCo9ww9LAtyuqB4TxzzuylD3lowVvP07D1WZqVuLYPbTqo7NvtgeVh5MDY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