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身世解谜 金兰兄弟偶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所谓“三国”,正是大家知道的魏国、蜀国、吴国。魏国,以河北为中心,过了黄河,一直到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都曾是魏国的领地。蜀国,在四川、云南,包括陕西的部分地区。吴国,就是东吴地区,包括江苏、江西、福建、安徽几个省。从地理位置上,三国政权基本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因,为什么好好的东汉会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因为东汉政权的腐败和没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中十常侍作乱。所谓“十常侍”,简单来说就是十个太监。不过,真实历史上并不是十个,而是十二个。但《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它与《三国志》是有区别的。

“常侍”,本身是简称,全称叫“中常侍”。“十常侍”是指十个做中常侍的太监。

小说《三国演义》里,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中常侍”这个官职在西汉的时候就有。汉朝分两部分,先是西汉后是东汉,人们常常说反。最早,“中常侍”还不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只是带有奖励性质的一个称呼。比如,某地方的相声管理局副局长,带着演员去农村慰问,帮着农民伯伯锄草,表现非常好,有关部门觉得这个副局长做得好,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这个“小红花”就是“中常侍”。

到了东汉,这“小红花”成了一个岗位,它不再单纯是奖励性的称呼、空头荣誉了,而是有了实权。起初这个官职只有四个名额,后来变成了八个、十个、十二个,越来越多。

“中常侍”在西汉晚期主要授予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为士大夫的“加官”。至东汉初期,该职位改由宦官担任,负责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权力极大。

其实有很多大人物都做过中常侍,有两位大家耳熟能详。一位是蔡伦,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十三香》……蔡伦是宦官,虽然给人类留下造纸术是他的巨大功绩,但他也是个大奸臣,做了不少坏事。

另一位也是汉朝时期的人物,名叫曹腾。他一生中伺候了四位皇帝,伴君如伴虎,这很不容易。四个皇上都看他顺眼,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超。一人难称百人心,尤其是守着一言九鼎的皇上,很难。这个人很清廉,虽地位很高,但从不为非作歹,朝野上下有口皆碑。他还有个媳妇儿,宫女吴氏,他们结为“对食”。宦官无妻,宫女无夫,深宫内院太寂寞了,天长日久,难免互相之间寻找安慰。太监和宫女两人很要好,宫女给太监洗洗衣裳,两人对坐着吃个饭,这叫“对食”。不只是太监和宫女,两个宫女在一起也叫“对食”,并非一定要一男一女。到了明朝,有时候皇上还会主动成全他们。所以,曹腾是有这样一个媳妇儿的。

曹腾去世之前地位很高,除了中常侍,朝廷还给了他很多封赠爵位,这些都需要有人来继承。宦官没有孩子,但他兄弟将儿子过继给他,是他的养子,叫曹嵩。于是,曹嵩继承了他父亲这份荣誉和遗产。不过,曹嵩并不像他父亲那样廉洁,他有身份、有势力、有财富,又不是宦官,他的想法自然会多。

后来,曹嵩有了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小名叫阿瞒、吉利,大名叫曹操。

这就是曹操的家世。

历朝历代,为什么很多时候都严禁宦官干政呢?尽管宦官不是权倾朝野的大官,但哪怕是大将军、定国王、一品大员、宰相,也未必能及,因为他能日日伴皇上左右。所以,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职务。

比如,西太后过生日,有位官员送上了一对三尺长的珊瑚。那个年代,官员能得到一对三尺长的珊瑚极为不易,现在则更不可能,因为珊瑚是保护动物。官员将珊瑚送到宫里,马上要进殿了,“咔嚓”一声摔碎了一个,官员束手无策,当即傻眼。礼物都是之前登记在册的:“亲爱的西太后,亲爱的老佛爷,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晚上会给您送一对珊瑚。”“一对珊瑚”,到晚上变成一个了,怎么办?单个的可送不成。这时候,旁边的大太监总管笑了。

“不叫事儿,别看这碎了,不要紧的。”

“您有什么办法?”

“扫了,扔了就得了呗。”

“扔了不行,得给西太后看。”

“好,万两白银,我帮你处理这事儿。”

“好好好,我愿意出万两白银。”

“好,坐着,坐着。”太监总管命人给官员沏茶,拿块点心。

官员这一杯茶是喝不下去的:“您看这事儿……”

“走,咱们看看去吧。”

太监总管领着官员出去一瞧,桌上摆着三尺长的珊瑚,一对!这钱花得值。

这是怎么回事?宫中的仓库里,这样的珊瑚有的是,打仓库里拿两个过来就是了。给西太后一看,说这是某某官员送的,西太后也不会守着它,看过了,就拿走了。这就是花钱买“道”。

光绪皇帝结婚,大殿里面摆着九盘苹果,每盘里面是九个苹果,都得要整个儿的、大个儿的、通红的,一点其他颜色都不能有,顶尖的那个最大。都摆好了,这边才有请皇上。负责的官员姓蒋,蒋大人在这儿候着皇上来,一回头,这九盘苹果上的尖儿都没了,最大的那九颗全都不见了。如果这个时候皇上进来了,必然龙颜不悦。而旁边的小太监正扬脸看着他。蒋大人乐了,伸手打怀里往外掏,九个大苹果,一一摆上。这并不是刚才丢的那九个,而是他另有准备。蒋大人回过头对小太监说:“老兄,您草率了,就知道会如此,我早有准备。”

在清朝,防小太监尚且如此,更何况在东汉末年,有十二个大太监串通一气,东汉江山又怎能不亡?!

宦官被阉割之后与普通男人不同,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普通男人哪怕家境不富裕,他是一个壮汉,去打零工、做活计,好好努力挣钱娶媳妇儿,总会有一个令人憧憬的美好未来。但宦官的缺陷一直存在,尤其是他一旦有了钱、有了身份,这个缺陷就会被无限放大,令他生恨:如果没有这一遭,我会有多好,荣华富贵,我要娶万千佳丽……

人就怕如此,天下之人倒霉都是倒霉在心态问题上,要是心态能平衡了,万事都不难。

为何人们常说“东汉有十常侍祸乱宫廷”?因为在那时,皇上的决断总受眼前宦官的影响。这十位常侍在皇宫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上没有决断力,加之天下的官员皆由这些宦官任用,所以就乱了套。这就应了那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因此,一件大事——黄巾起义的发生已成必然。

黄巾起义虽然没有推翻东汉政权,但它是最大的导火索,整个三国时期的故事都是由此开始的。

张角是黄巾起义的“男一号”,家有弟兄三人: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来自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张角原来是个秀才,但汉朝时还没有科举制,真正有“进京赶考”的概念,是在隋朝。但在张角所处的时代,读书人的理想也无外乎是当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苦读了十年书,不是为了去马路边摆摊卖糖葫芦的。如果是,那还不如不读书,还能早挣十年钱。那时候,读书人没有晋升之路,因为朝里贤路阻塞。哪位读书人想当官,是这十个太监说了算。所以努力到最后,张角心灰意懒了,既然当不了官,那就另谋他就吧。他能给人看病,平时还能采点草药,尚且可以糊口。

有一则张角遇见了神仙的神话传说。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张角自己设计的故事。他说他上山采药,眼前刮起了一阵风,来了一位老神仙,“碧目童颜”。神仙的眼珠是绿色的,长着一张小孩似的娃娃脸,皮肤吹弹可破,拄着一根棍子。他把张角喊进了山洞。

想想其实挺可怕的,如果是我们在旅游区游玩,山洞里来了一位老头叫我们进去,那我们就得喊救命!但张角进去了。进去之后,老头拿出了一本书,说:“这本书你要是看会了,可以治国、平天下。”“谢谢您!”张角很高兴,再一回头,一股风起,老头不见了。也保不齐是他没站住,打山后边掉下去了。张角拿了书回家一瞧,这本书太棒了,都是神法妙方,学会了之后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于是张角从头一篇开始学,先学拼音ɑbcd……总之传说中有这样一本书,他经过刻苦学习,练就了半仙之体。我个人对他学艺的过程表示怀疑。但《三国演义》原文如此,说张角得到仙人的赠书后学有所成,自号“太平道人”。

于是,十里八乡尽人皆知。虽然他仍旧给人看病,但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山洞里边的老大爷说了,要他拿这神书好好造福乡里。但张角想的是:我有这么大的能耐,是不是可以造反?张角跟两个弟弟商量:“你们看这事儿能不能做?”弟弟们都很支持他:“现如今,天子荒淫无道,十常侍专权,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倒不如咱就反了吧。反了之后,大哥您就是皇上,我们是王爷,娘是太后……”张角说:“之后怎么样再说吧!”兄弟三人究竟是怎么商量的我们且不管,但从这时起,他们决定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兄弟三人就把“太平道”发展了起来。

如果是在太平年间,“太平道”并不会有大的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对黄巾起义历来有着不同的解读,但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我们不去解读,解读了也并不严谨。不过,这下,天下老百姓都认同张角,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跟了他之后,推倒了昏君,百姓们就都有饭吃了。所以,张角的队伍日益壮大起来。到最后,张角见时机成熟了,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指当时的东汉朝廷,“黄天”指他自己。按照五行来推,“汉”属火,而火能生土,土是黄色,所以张角的军队中,人人头上系块黄绸子,自称“黄巾军”。如果叫“绿巾军”,那就起不了义了,得先把家务事平一平。

虽然张角的起义并没成功,但仍然震撼了东汉朝廷,朝里的人吓坏了。一有人挑头,天下人都跟着响应,这充分说明了政权的腐朽。对此,十常侍给出了主意,皇上也问过了文武群臣,最后有了一个办法——权力下放。然而,东汉究其覆灭的根本,正是错在这儿了。天下大乱,军权等各种权力通通下放。地方上,只要地方官能来帮朝廷打黄巾军,就可以想干吗干吗。然而,朝廷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地方官可不是。权力是老虎,下放容易收回难,以至于后来的东汉天下,群雄四起,人人有权力,哪怕此人只管三个小县,也可以跳将出来,以朝廷准许之名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于是,东汉的根基就从这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倒下去了。

“黄巾起义”并没有成功。虽然张角说“苍天已死”,但“苍天”当时也没死,“苍天”又活了三十多年。历史有时候很可爱。由此可见,造反这个“行业”成本太大,所以三百六十行把“造反”剔出去了,因为实在是不容易成功。虽然它不容易成功,但是由这儿起,引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地方官既然掌握了权力,那就要招兵,于是天下各处都刷出了招兵的榜文,到处张贴,就跟龙字科选秀似的。有一张就贴在了涿州的城门外,贴到了涿郡。一大帮人站在那儿看,官府说的,为了打黄巾军,不管你多大岁数,不管你相貌如何,都可以来为国效力……就在这张榜文底下,站着一个人,不到三十岁,跟众人一起看,看到最后,他叹了一声,没说话。在他身后,有人大喊了一声“呔”,把他吓了一跳。一回头,身后站着一位大个子,黑黢黢一张脸,胡子绞下一根来能当弓用,拧眉瞪眼道:“大丈夫不思军前效力,唉声叹气,有什么用呢?”我们这个故事的男一号和男二号见面了。这要是电影手法,就得是这位一回头,那位也回头,两人互相看,画面一升格……

这两位是谁?站在榜文下叹气的,是刘备刘玄德;后面喊了一嗓子的大个子,是张飞张翼德。但这个时候,两人谁也不认识谁。用现在的话说,刘备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汉景帝的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是皇上的本家。这就是后来有人叫他“刘皇叔”的原因。只是到他叹气之时,他们家已经没落了。中山靖王有一个儿子,叫刘贞,也曾有爵位,还是个侯爷,但他犯了错。每年,像他这种散在外地的皇家后裔都得交一份钱,这钱是祭祀王陵、皇陵之用。简单来说,也就是皇家后裔虽然散落在外,但每年家里边上坟,也都得花点钱。但这份钱,刘贞他没交。于是,朝中不悦,就把他的爵位给免了,这一下,他就成了普通百姓。所以,从那儿开始,这一支便越来越落魄。到了刘备这儿,已经是手工业者了。他父亲去世得早,他是跟母亲一块儿长大的,《三国演义》原文有载“刘备贩屦织席”。他母亲有织席子的手艺,他贩屦。“屦”念jù,是用麻和葛搓的绳子编的鞋。“履”也就是鞋,因为“贩屦”说起来绕嘴,所以很多人都说“贩履”,意思都对,但“履”不如“屦”准确。那个年头,这种鞋是卖给穷人穿的,他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后来辱骂刘备的人就会说他是“大耳贼织席贩屦之辈”。

这天,刘玄德走到这儿,看见了榜文,很感慨。因为他跟普通百姓不同,他原是皇上本家,往上倒,这江山有他一份,再结合当下自己的状态,难免百感交集,所以叹了口气。但张飞不一样,张飞生活状况要强于刘备。张飞在此地,家里有酒店,也卖酒也杀猪,挺有钱的。常有人说“张三爷推车卖肉”,其实人家可不只是卖肉,他家里有点产业,用现在的话说,小康是没有问题的。这一回头,四目相对,两人抱拳拱手,互相介绍一下,这位说:“我姓刘名备字玄德,汉室后裔,现如今……”张飞比刘备小,也挺客气:“本姓张名飞,乃是此地人士……”哥俩聊着天,越说越投脾气。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快就越说越投脾气?很正常,这就跟谈恋爱似的。有的人来往半年了也瞧不上,有的人打街上一回头,真好看,我爱他。人跟人之间,好多事情都没有道理可讲。这哥俩就是,越聊越投脾气,张飞说咱喝酒去。他们当时刚好在城门边上,大小买卖、酒馆都有。一进店门,老板都认识张飞,请进来给上菜,炒个萝卜皮,麻豆腐、炸灌肠,上碗疙瘩汤、炸酱面,这是家老北京炸酱面馆。吃什么不重要,这不像《济公传》,没完没了地吃饭。有句老话就说“撑不死的《济公传》,饿不死的《三国》《水浒》”。《济公传》的故事里,济公一天到晚吃吃玩玩,吃是他的正事,“三国”的故事没有在吃上耽误工夫的。

刘备、张飞两人就是如此,他俩坐在那儿吃饭,聊的是天下大事。刘备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把张飞感动坏了。张飞是个粗人,没怎么念过书,刘备一说自己的家国情怀,张飞很高兴,“我再敬您一杯”。这工夫,酒店门外来了一辆车,当然不是汽车,是手推车。车上装了十几麻袋粮食,这车往门口一放,推车人进来了。他往里边一走,刘玄德一回头,“啊”了一声。为什么叫了一声?来者是个英雄。按现在的话说,来者身高有一米八五左右,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五绺长髯胸前飘,是的,关二爷来了。他得来,他不来不合适了,他再不来,这两人就吃完饭了。关二爷往里边一走,站定。就这一站,刘玄德就站起来了,他感觉到这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于是抱拳拱手往前走。

“这位壮士。”

关羽这边赶紧一还礼,互相一通报:“姓关名羽字云长,家住山西蒲州解良县。”

“好,我见您英雄气概,想请您屈尊,咱们共饮一斗。”就是说大家一块儿喝杯酒吧!坐定之后,推杯换盏一聊天,才知道关羽在家乡惹了祸,有人命在身。虽然是打抱不平,但是不管怎么说,出了人命了,得跑。所以他抛家舍业,来到此处,贩卖粮食,酒店门口的车上装的就是粮食。民间传说总说关二爷卖豆腐,这么说可能是因为热闹。您想,大红脸卖豆腐,它颜色好看。简短截说,三人在酒馆聊天,越说越开心,越说越投脾气。张飞说:“这样吧,二位哥哥,上我那儿去吧,在我的寒舍咱们好好喝会子,这儿不方便。”两位也没客气:“走,跟您走。”

张飞家里有一座花园,花园里全是桃花,“桃园结义”正是在这儿。桃花盛开,摆上酒席,哥仨聊着天下大事,脾气都凑到一块儿了,越聊越开心,到最后说:咱们虽然说不是亲哥们儿,但相见如故,不如咱们义结金兰,成为金兰之好。”所谓“金兰之好”就是赤金永不变色、兰花永不变味,要结拜为兄弟的意思。于是,来人准备了“乌牛白马”。所谓“乌牛白马祭地天”,其中“乌牛”是指黑色的牛,“白马”是指白色的马。白色的马是祭天用的,黑色的牛是祭地用的。

哥仨跪在桃园,异口同声道:“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弟兄三人愿结为异姓兄弟。从今以后,匡复汉室,倘口不应心,神天共戮。”意思是说我们仨从今天起就是好兄弟了,我们要匡复汉室、要帮天下百姓,要像亲兄弟一样。这一个头磕在地上,如果以后谁口不应心,老天爷您这有一个报应。哥仨这一磕头,旁边的家丁、管家都被感动了。哥仨站起来,手攥在一块儿,互相瞧着,眼里储满了泪水。“桃园三结义”,到今天听来都是“铛铛铛”的亮响。当时这哥仨不知道,他们这一磕头,这份交情成了感天地泣鬼神的佳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bttOUchyp/HbZq04vesdEDW8FZ60jWLaVwB41K7aGs5BkhHt7INF8Ke7O6qzOK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