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

其实,战国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成立赵、韩、魏三国为起始标志,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中小诸侯国家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主要诸侯国家。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最彻底、影响最大。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人阶层,他们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士人阶层在社会上的活跃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其深远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地主经济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以及冶铁业的出现,加快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使雕塑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继承了上一时代的艺术传统,并突破了传统,在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刻和独立形式的雕塑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在商周时,青铜工艺的铸造程序,大体是用预制好的分块陶质范模凑合成整体,然后把纯铜和一定比例的锡的混合溶液一次注入陶范而成,它的造型及其纹饰等是否有艺术性,全凭陶范上的雕塑才能,而过于复杂的结构,因陶范分块处理上的困难,而无法铸造。到了春秋后期,铸造技术有了改进,由于发明了进步的焊接技术,器身和附件可以分别铸造,然后用合金焊接,这就解放了铜器局部施加立体型雕饰物的技术性约束,便于运用雕塑形式在青铜器造型和局部装饰上发挥极大的艺术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镶嵌、错金银等技术的发明,在铜器表面可以用金银和纯铜镶嵌成花纹。这些革新使春秋后期开始的青铜工艺的造型结构更为多样化了,装饰方法也创出许多新样,而到战国时期更达到铸造艺术的高峰。

这一时期,不仅青铜器的雕刻工艺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发明了精雕细凿的错金银镶嵌(即用黄金、白银、绿松石等镶嵌在青铜器上的新工艺)、鎏金等技术,使装饰花纹变得特别真实、细致。突出作品有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四川成都出土的攻战乐舞采桑纹铜壶以及采桑、射猎、宴乐、攻战纹铜壶等。

错金银的优秀代表作品是《青铜错金银犀尊》,犀牛身躯肥硕,四肢肌肉发达,结构表现十分准确,显示出古代青铜工艺艺人高超的写实技巧,而犀牛颈部的一条条间隔均匀又稍有变化的皮肤皱褶体现出古代艺人对装饰美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特别是犀牛周身满布的卷云纹是用细如毫毛的金银丝镶嵌出来的。

战国时代由于手工艺发达,木雕也有长足进展。如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两件木雕,一件是名为“强梁”的守墓神,所谓强梁,系指恶神,能吞噬鬼怪,常用在死者墓内作守墓驱邪之神。但此种恶神,并无固定形象,刻画得愈凶恶就愈能达到驱鬼的目的,因而雕工们便把这一形象表现为一个半人半兽、张口吐舌的凶暴形象。另一件联尾兽,很可能是一鼓架,雕刻者运用与守墓神同样的表现手法,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强化。再如出土于楚国郢都故址附近墓葬中的木雕彩漆鸟兽纹小屏,高仅15厘米、长仅52厘米,但其基座雕饰有三十多条屈曲盘结的蟒蛇,屏面透雕用凤和鹿组成的连续纹饰,如两凤共啄一蛇,两鹿共咬一鹰,形象生动,显示出雕者的精巧。

漆器工艺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奢靡生活以及丧葬用具的需要而发展起来。战国的漆木雕塑除俑以外,还有镇墓兽、鸳鸯形盒、悬鼓的虎座凤鸟、座屏和鹿、虎(鹿)座飞鸟等器类。这些作品除了造型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还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这些器物还常以真鹿角为饰,不但装置于鹿头,也装饰于镇墓兽的头上和飞鸟(凤)的背上,赋予作品以神秘、幻想的色彩。

春秋战国时代,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装饰最常见的是瓦当(瓦垄靠檐边的挡头),一般都有各种纹样的浮雕,以动物、云气、几何纹为主要内容。如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一块残砖(或是半瓦当残片),雕塑一只有角的猛兽,正在与对手作抵斗之状,就整体的造型风格说,它具有浑圆饱满和轻捷明快的特点,给人以简括洗练的艺术感染力。有趣的是,各国宫殿瓦当还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如燕国瓦当多为双鸟、双兽纹;齐国多为树木卷云纹;赵国和秦国多为鸟兽组成的圆形瓦当,而周王城则以卷云纹半圆瓦当为主。

知识链接
瓦当究竟为何物

瓦当是我国古代宫室房屋檐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或“瓦头”。瓦当,亦称“当”,例如:“蕲年宫当”、“当池宫当”、“京师庾当”、“吴尹舍当”等。古人以“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延长建筑寿命。所以,瓦当的名称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来的。

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问题,使我国古代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在建筑史上,瓦和瓦当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

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构件。瓦当的种类较多,就质料区分,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资格最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三个品种。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的瓦当都是半圆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也以半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在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被誉为“瓦当王”。

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瓦当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以四字最为常见。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已很罕见。秦始皇内城西墙出土的云纹图案瓦当,直径15厘米,当心为一圆钮,圆钮周围有一圈小乳钉纹,心外对称均衡地分布着四朵蘑菇形云纹,给人一种强烈的规范化、程式化的美感。

战国时期,由于少数国家对丧葬之事作了一些变革,改用陶俑、陶马代替生人活马作为陪葬的办法,逐渐流行,因此作为随葬用的俑和动物之类的明器大量出现,到战国晚期已达“像人百万”的盛况。其所用质料也由陶塑、木刻、石玉雕,扩展到用铜、铅、金、银等金属铸造方面。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为雕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扩充了对人类生活的描写,并推动雕塑艺术向写实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独立形式的明器类圆雕,以现实生活中所见的人和动物为题材,因而写实性、生动性大大增强,这就开始和工艺、建筑等装饰性雕塑在本质上出现了分野。其中的动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显得更为自由、生动。举世闻名的《莲鹤方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总之,春秋战国的雕塑特点为: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雕塑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雕塑材料的使用也更加广泛,青铜、金、银、铅、陶、玉、石、牙、骨、木等不同材质各尽其长,而且出现综合使用的趋向。各种材料的制造工艺也有新的发展,如青铜工艺分铸、焊接等技艺的发展,失蜡法的应用,错金银等镶嵌技艺的风行,使作品的制作竞求奇巧,追求繁缛华美,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审美倾向,在青铜、玉和漆木的雕塑中尤为突出。

春秋战国雕塑在中国雕塑发展上起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浑厚、纯朴、古拙的程式,创造出写实、生动、灵巧的风格,并为今后雕塑艺术奠定了民族传统的基石。 hsVfHZFBFcSnSdCF7JAi8DSK9t6rm5umI2IIrIVUb7Q0PLYBhamaANgxqJm04X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