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其他工艺美术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文化是陶器文化、玉文化,但同时骨角器制作、编织、漆器等工艺也有很大的进步。

18000年前,当人类还在茹毛饮血时,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在利用一些看起来小巧漂亮的物件来装饰自身了。这里有兽牙、海蚶壳,还有小砾石、刻沟的骨管和鱼的眼上骨,有些还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被工工整整地钻上一个孔。

牙雕指用兽牙雕刻的作品,在收藏界特指象牙雕刻的作品。象牙色泽洁白、柔和,质地温润,雕成的器物十分美观。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地区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湿润,所以象群分布很广,象牙也较常见,利用象牙来雕刻生活用品、饰物等也就顺理成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距今7000年左右的象牙杯。大汶口文化的《象牙雕筒》、《骨雕筒》和《象牙琮》等,雕刻精美,有的布满剔透的花瓣纹样,有的镶嵌了绿松石。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征服和改造了自然,也受到了自然界复杂多样优美形色的启示。

这件《象牙雕鸟形匕》是新石器时代的牙雕器,长1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这件匕整体雕成一只凤鸟,圆形的柄部细而向下弯曲,柄根部有几周阳线刻出的弦纹,柄似凤鸟尖喙;匕身中部宽厚而隆起,正面刻画出弦纹与斜线纹,仿佛让人看到了凤鸟雄健的背部那丝丝的锦羽;匕身首部渐宽而薄,端头为圆弧形上翘,又像鸟儿悠然扬起的后尾。三者相结合,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只正信步于草地低首寻食的凤鸟形象。

漆树是生长于暖湿的亚热带环境中的一种经济树种。将从漆树上切割下来的树汁加工提炼,可制成生漆,也叫大漆。将这种漆料堆涂、装饰于以木质、麻布、皮革等为胎骨的器物表面,不仅使器物光洁美观,而且还有耐湿、抗腐的作用。这种工艺,古代称之为“髹”(xiū)。髹过漆的器物即为漆器。中国是世界上髹漆工艺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距今7000年左右的《木胎漆碗》和《漆筒》出土,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木胎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木胎,呈椭圆瓜棱状,外壁有一层薄薄的朱漆。浙江余姚良渚文化祭坛遗址还出土一件《朱漆嵌玉高柄杯》,说明我国在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早期髹漆工艺。

骨雕工艺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过8厘米长的骨针,针孔直径约3毫米,刮磨得很光滑。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批骨笛,是用鸟腿的骨管制作的,已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而且发音较准、音质较好,说明在8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七声音阶。在为音乐史增添珍贵资料的同时,也证明了早期骨制品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及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出了骨哨。

在距今8000~5000年前的河姆渡、河北磁山、庙底沟等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各种形制的石纺轮或陶纺轮。这些纺轮是用来把植物或动物的纤维纺成线的。各处出土的众多纺轮,说明纺线已很普及,纺出来的线是用于织造纺织品的。

在距今6000~5000千年左右的陕西姜寨、华县及河南陕县庙底沟等文化遗址处,都曾在出土陶器的底部发现了布纹的印痕,这是制作陶器时用麻布垫底而留下的,可见当时布已不是稀罕的物品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还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同时还出土了木制纺车与织机零件,如打纬刀、卷布轴、梳理经纱用的木制齿状器,其时间距今约7000年左右。

在稍晚于河姆渡文化的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了双股经线的罗地葛布。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葛纺织品。在距今约50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丝帛、丝带、丝绳和苎麻织物质的残片,其麻布的经纬线密度已和现在的细麻布相当。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并在很长一个时期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华贵灿烂的丝绸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丝绸之路”由此产生,中华丝绸工艺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野蚕的家化,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开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个刻有四条蚕纹的牙雕小盅。稍晚些的良渚文化吴江梅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件刻有蚕纹图案的黑陶器。在距今约5500年前的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粘在一个头骨上的丝帛残片,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钱山漾下层遗址中,发现了绢片、丝带、丝线等织物,经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它们均由家蚕丝制成。这些远古的织物,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纺织等技术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eDwo10M9cD3N92iYejPzb+Z8mzRVaNH4af8mVrHAComgM6934x5HhPDuwSmff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