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纪,希腊艺术进入古风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艺术时期,雕塑家们开始把塑造生动、自然、充满活力的人的形象作为创作目标,并逐渐摆脱传统,表达了对年轻健康生命的热爱和在艺术上创新的要求。
希腊人称青年人为“库罗斯”,意思为“小伙子”,所以,这一类雕像都被称为“库罗斯”。这尊库罗斯高约1.93米,雕于约公元前525年。
《库罗斯》
雕刻家也注意到了对人体细节部分的处理,熟练地使用了圆雕的手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雕像保存十分完整,为正面裸体立像,人物形象强健庄重,肌肉发达,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双臂自然下垂,拇指伸直而握拳,膝关节刻画细致,手与躯体之间,两腿之间空隙的处理摆脱了埃及陈规的束缚,许多细部都运用圆雕的手法,并被指定为定型的形状,以立体类型取代线刻图案式手法。
雕像的姿势并不是朝着某个方向的行走,而是有一种“按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平衡”的姿势。这种力的调整的标志还体现在雕像形态越来越接近人体的自然形态:首先,胸部的体积增大,身体的脊柱有一种流畅的S形。其次,大腿的行状也在调整,里踝正确地高于外踝,脚趾也不是沿着一条无变化的直线行走。再次,腹肌也不是原来的三块,而成了两块,原来的第三块升入胸部的半圆形之中。特别重要的是,原来未被注意的面部的细致的表情被刻画出来。原来介于木然和微颔的雕像的面部表情在这里变成了炯炯有神的注视,或者凝视,嘴角还挂着浅浅的微笑。这种微笑是古风时期的重要的艺术特点,这些都是希腊人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观的情绪的外化。
整个作品人体的比例和肌肉的质感,比以前的作品已经有了十分巨大的进步。其形象丰满,轮廓鲜明,完全没有了早期雕像的陡削的平面和粗糙的形体结构。同时,雕刻家也注意到了对人体细节部分的处理,熟练地使用了圆雕的手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体现了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塑正在逐渐摆脱僵硬模式的限制,人们在追求更多真实的具有生命感的东西,为后来希腊雕塑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作品是在拆除罗马皇帝路德维希的别墅时发现的。由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卡拉美斯约作于公元前470~前460年。
三块浮雕分别位于宝座的后背和左右两侧。位于宝座后背的浮雕最大,宽1.44米,被命名为《阿芙洛蒂忒的诞生》,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从海洋中诞生的故事。人物的动作自然、舒展、和谐,体态秀美,表情洋溢着纯洁和欢乐。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女神虽然身着衣衫,但已被海水浸湿,紧贴身体,细腻的衣褶在浮雕画面中表现得惟妙惟肖,就连女神由于双臂上举而造成的胸腹部骨骼肌肉的位置变化也被细心的雕塑家表现了出来。
《路德维希宝座浮雕》
路德维希宝座浮雕共3块,这幅《阿芙洛蒂忒的诞生》刻画的是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即维纳斯)在海里诞生时的情形。她旁边站着两位山林水泽女神,扶着她的臂膀。
宝座右侧是吹笛的裸女形象,尽管是薄薄的浅浮雕,但构图严谨,线条优美。宝座左侧是焚香的妇女形象,优美而明快的衣服的纹路线条造成了柔和优雅的气氛,与吹笛妇女形象恰好形成了对比。妇女身下那块坐垫的柔软质地感更加强了女性肌肤特有的柔性和弹性。
三块浮雕人体解剖结构准确,女性人体的优美被刻画得匀称而丰满,呈现出单纯而明亮的美。
《德尔菲的驾车人》
这是存世不多的十几尊希腊雕像原作之一。像高180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470年,有人认为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卡拉美斯的作品。
古希腊的圆雕作品大量以青铜雕像的形式出现,但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另一方面,当时战事频繁,许多青铜雕像被熔铸成兵器,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尊1896年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废墟中出土的驾车人雕像就是其中最珍贵的艺术佳品之一。
这尊雕像高180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470年,有人认为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卡拉美斯的作品,但一直没有定论。这尊雕像是希腊竞技大会的一名优胜者奉献给阿波罗神庙的,但这组四马战车,只有驾车人雕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英姿焕发,气质非凡而又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形象,他身体直立,身穿短袖长袍,腰间束带,右手拉着缰绳,炯炯有神的眼睛坚定地注视着前方,表情神圣而庄严。雕像的整体像个圆柱,但在创作上采取了十分写实的手法,人物臂膀上发达的肌肉以及长袍上那些自然、优美而细致的衣褶,都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技艺和精准的解剖学知识。雕像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也是十分高超的,雕像整体是空心的,从铸造痕迹可以看出它是被分为六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又拼接起来的。
米隆的《掷铁饼者》,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其代表作《掷铁饼者》,现有三尊真人大小的大理石摹制品。据说其中以罗马兰舍洛宫所收藏的一尊为最佳,其余两尊不符合掷铁饼运动的节律。此外,还有几尊小的摹制品,其中以在德国慕尼黑的青铜小像最接近原作的姿势。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艺术繁荣时期与菲狄亚斯、波利克列特齐名的三位雕塑大师之一。米隆的作品在艺术上是真实的,富于感染力的,代表了这个时期艺术的高峰。他的伟大贡献在于把生命的气息灌注在大理石中,使这些生硬僵死的材料,化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从而开创了西方美术的伟大再现性传统。
雕塑选择的是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件雕塑上,由于动势的优美与造型的真实感,使雕塑的整体产生了一种圆润的美的旋律。雕塑不仅在整体塑造了动人的形态,而且其细部的刻画也非常深刻。为了生动地表现掷铁饼者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作者以高超的控制能力赋予了掷铁饼者镇静的面部表情。这种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神情与他那紧张的肢体形成了优美的对比,把雕塑的戏剧性和谐地推向了高潮。
《掷铁饼者》
米隆的《掷铁饼者》成功地表现了复杂而激烈的瞬间动作,还出色地用体积征服了空间。遗憾的是,他的原作已经佚失。不过这三尊罗马时期的复制品依然可谓是精美的艺术品。
这件雕塑作品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从前的雕塑家们只满足于静止地表现生活中人类活动过程中某一瞬间的动态,在审美上带有某种强制性,就是雕塑家看什么你才看什么,但米隆通过这件作品告诉人们,凭着艺术家的审美想象,一件艺术品完全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我们从动势中感受到这一瞬间的前后时空。也就是说,雕塑家不仅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而且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观者的视觉,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件静止的作品看到一个运动员的活生生的场面。这在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雅典娜与玛息阿》,作于约公元前450年,是米隆除《掷铁饼者》之外的另一代表作,原为青铜群雕,安放于雅典卫城,现在传世的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
雕塑的题材取自希腊神话:玛息阿是山林之神,喜爱吹笛;他有一次见到了雅典娜发明却又丢弃的双管笛,正要去拾,雅典娜猛然转身过来,怒目而视,吓得他慌忙倒退,作品表现的正是这一戏剧性的场面。雅典娜头戴战盔,手持长矛,庄严而文雅,傲气十足,玛息阿则是一个裸体老人的形象,野蛮而粗俗。这一组雕像在塑造技巧上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上:雅典娜是静的,表情严肃而愤怒,玛息阿处在运动中,表情胆怯而粗鄙。这说明希腊的艺术家们在雕塑的构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人物的重心也开始落在一条腿上,有着很强的运动感和不对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