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VD的分型主要依赖于STRIVE分型,该分型建议的CSVD影像学表现包括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改变(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 CMB)、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脑萎缩(cerebral atrophy)等。从探索发病机制的角度,根据目前中国CSVD诊疗共识,按照CSVD的病因,结合脑小血管的病变特点,将CSVD分为六大类型:
(1)Ⅰ型:小动脉硬化型(如玻璃样变性)。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是CSVD最常见的类型。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盐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其最常见的诱发原因。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因此该类型也被称作“高血压相关的CSVD”。
(2)Ⅱ型:散发性和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如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也是CSVD里比较常见的类型,以皮质病变为主,多以血管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血管病变为主要特征。如CARASIL、AD-RVLC、COL4A1卒中综合征、MELAS和Fabry病等。
(3)Ⅲ型: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非CAA)。以皮质下病变为主,在基底节、脑干、小脑发生的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包括CADASIL、CARASIL以及与小血管平滑肌基因遗传相关的多种类型。
(4)Ⅳ型:炎症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原发性中枢神经血管炎等导致的CSVD,还包括坏死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斯内登(Sneddon)综合征、苏萨克(Susac)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血管炎和感染相关的血管炎等。
(5)Ⅴ型:小静脉胶原化疾病。一类血管壁结构异常的类型,表现为小静脉增厚、闭塞。
(6)Ⅵ型:其他CSVD。主要包括有血管危险因素的AD、放射后血管病,以及其他脑小血管损伤引起的CSVD等。
根据临床表现,CSVD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CSVD两大类。急性CSVD包括了LI(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和脑实质出血。慢性发作包括了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腔隙、EPVS及脑萎缩。慢性CSV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也可以没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