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互联网迭代图谱

我国最早探讨宇宙问题的著作是《尸子》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此为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能找出的同现代“宇宙”“时空”概念最好的照应。

宇宙,无边无际,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是未知,是危险。而我们,仍可以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微型宇宙——互联网。

《雪崩》出版的年代也正是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的初始阶段,人们关注这个新生事物所给政治、经济、人性本身带来的重塑与改变,试图赋予其打破工业时代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崇高使命。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所言,互联网将会“使组织走向扁平化,使社会走向全球化,也会使控制去中心化,同时还将使人群变得更加和谐”。

业内普遍认为,在互联网大时代中,PC互联网是1.0时代,移动互联网是2.0时代,而“元宇宙”将开启互联网的3.0时代。

在此之前,有必要谈一下互联网的诞生过程以及缔造它的伟大学者。

1.2.1 互联网的诞生及其缔造者

尖端科技通常在军事领域先行突破,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也是源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Спутник-1),轰动了世界,也震惊了美国。

为了奋起直追,1958年2月,美国国防部组建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科研部门——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局)。

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日益膨胀的核武库,确保美国在经过苏联第一轮核打击后仍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美国国防部决定研发一种由无数节点构成的分散式指挥系统,即使某些节点被摧毁,其他节点之间仍可保持通信。

接到该任务的是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IPTO)的第一任主管——约瑟夫·利克莱德(Joseph Licklider)。直到1966年,来自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成为IPTO的第三任主管后,该项目才有了实质性突破,新型通信网络项目被ARPA命名为“ARPANET”(阿帕网)。

在罗伯特·泰勒力邀下,来自全美范围内的技术天才纷纷加入项目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计算机天才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被任命为新型通信网络的项目经理和首席架构师)、提出“分布式通信理论”的兰德(Rand)公司科学家保罗·巴兰(P. Baran)、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分组交换理论专家伦纳德·克兰罗克(L. Kleinrock)等。

在拉里·罗伯茨的推动下,1968年,美国国防部开启“ARPANET”项目招标,马萨诸塞州的BBN(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公司签下了这笔标的额为100万美元的订单。

拉里·罗伯茨计划在位于美国西南部的4所知名高校中建立四节点网络(表1-1),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院(SRI)、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犹他州立大学(USU)设置大型计算机。

表1-1 四节点网络分布表

负责四个节点之间连接、管理和调度的设备是BBN公司提供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设备和通信线路(由AT&T公司提供,速率为50 kbps)进行连接。

IMP,即接口消息处理机,其基础硬件为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的DDP-516小型计算机,它通过分组交换技术和通信线路(由AT&T公司提供)对各节点进行连接,而各个大型主机就不用再直接进行联网,因此,IMP也被视为最初的路由器。

1969年10月,两台IMP率先运抵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

1969年10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当晚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伦纳德·克兰罗克尝试向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研究员比尔·杜瓦传递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LOGIN,意为“登录”。在输到字母G的时候,仪表显示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信无法继续进行,只有“LO”两个字母被成功传输,ARPA网出现的第一条信息是“LO”,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络的传输信息(后来在系统修复后,LOGIN这个单词最终被完整地传输过去)。

“伟大的历史时刻,常常出人意料的简单”,这是后人对该事件的评价。

1969年12月,最后一台IMP在第四节点犹他州立大学安装成功。ARPANET正式启用,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

1972年,BBN公司的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加入ARPA。同年,罗伯特·卡恩在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ICCC)上成功地演示了ARPANET网络,这也是ARPANET的首次公开亮相。

罗伯特·卡恩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框架,从而出现了大家熟知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1983年1月1日,所有连入ARPANET的主机(已经超过100台,遍布美国大陆)实现了从NCP(网络控制协议)向TCP/IP的转换,从此确立了TCP/IP在网络互联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基于TCP/IP的公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1991年8月6日,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正式提出了World Wide Web,即www万维网,他设计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Web网站。

1992年,全球范围内的几个因特网(Internet)组织合并,成立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此时的因特网,已经拥有超过100万台主机,且持续呈指数级疯狂增长。

Internet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互联网,大踏步迈入人们的生活。

需特别提及的是,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通过互联网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拉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国防数据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由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因特网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2.2 互联网1.0时代:PC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开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联网的设备都是大型机、小型机,价格昂贵、体积巨大,多为财力雄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所拥有。

1971年,世界上首款个人电脑Kenbak-1诞生,由约翰·布兰肯巴克(John V. Blankenbaker)使用标准的中规模和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而成,没有微处理器,而且内存较小,作为教育工具出售,售价为750美元,最后仅仅售出了几十台,和现代个人电脑动辄数千万台、上亿台的销量不可同日而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推出的IBM5150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尽管它的重量仍高达11.34千克,仅键盘就重达2千克,但这些缺陷并不妨碍它的划时代意义——开启了个人电脑和微型计算机的时代,PC互联网的时代也就此揭幕,互联网逐渐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个人电脑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售价越来越低,20世纪90年代终于迎来互联网大发展时代。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TCP/IP互联网工程正式建成,标志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1996年1月,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1998年堪称中国互联网的破局元年,这一年,Windows 98操作系统(OS)横空出世,将浏览器中的Web页面设计思路引入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郊区的车库内建立了谷歌;美国华裔青年杨致远将雅虎的业务带入中国,被认为从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初代互联网企业的诞生。

在中国,1998年,张朝阳创办搜狐;四通利方宣布并购华渊资讯网,成立了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易在这一年将定位由软件销售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腾讯也已在深圳悄然扎根。

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电子商务,也在悄悄萌芽。

1998年3月6日15时30分,媒体人王轲平通过中国银行网站,从世纪互联公司成功购买了10小时的上网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单网上电子交易的支付。

自此,卖家的商品和买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连接。

1999年,阿里巴巴、当当、京东、8848等电子商务网站先后创立,电商在这一年真正进入实质化商业阶段。同年创立的互联网公司还有百度、携程、盛大、天涯社区等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PC互联网高速实时传递信息的优势,使得在线搜索、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在线游戏等应用迅速普及,互联网用户迅速增加,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数约为890万;到2005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11亿人,在人口中的渗透率达到了9%左右。

虚拟的网络世界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场景不再只是局限于现实世界,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在网络中社交、获取资讯、购物、娱乐。

1.2.3 互联网2.0时代:移动互联网

根据传播学的“S曲线扩散理论” ,一种新产品或服务通常会经历“起步→渗透率迅速提升→逐渐饱和”的曲线推移,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呈现了类似的扩散过程。

2006年,互联网开始加速在人群中渗透增长,2005—2011年期间,国内互联网网民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0%,网民数量突破5.1亿人,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渗透率达到38%。其后,电脑带来的用户增长开始逐渐放缓,增量用户的主要推动力开始切换为智能手机。

以用户数量要素衡量,PC互联网在国内的扩散过程基本上终结于2012年,走完了S形曲线。

从CNNIC统计的互联网接入方式来看,在2011年之前,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设备是电脑(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而2011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达到了69.3%,并在2012年正式以74.5%的比例超过了台式电脑的70.6%,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在此期间,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互联网的迭代,3G网络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该阶段的2007年,具有颠覆意义的智能手机iPhone 1发布,智能手机这一互联网移动端接入设备迅速普及。

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布了划时代的产品iPhone 4智能手机,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稍稍晚一些,有学者认为开启的标志为2011年小米手机发布。

2013年前后,4G网络在国内全面投入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来临。

根据CNNIC数据,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我国手机网民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2017年用户达到7.5亿人。2015年,有超过九成的网民通过智能手机上网,201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97%,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终端设备已经切换为智能手机。

同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完全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它不啻于互联网的再造。

第一,操作系统平台不同。PC互联网是基于几乎全球唯一的Windows平台(收费、封闭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则拥有iOS、Android、WP、黑莓等多种系统平台,其中Android系统是免费、开放的,还因此诞生了手机ROM(机身存储空间)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乃至整个生态迭代升级的速度都更快。

第二,硬件终端不同。PC互联网的基础硬件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移动互联网则是智能手机的天下,“随时随地、永不下线”是智能手机的优势,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会受电池容量、网络覆盖等因素制约。移动终端具有位移、定位、NFC(近场通信)、二维码、支付、便携等特性,能够产生比PC更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

第三,入口不同。PC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是浏览器,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则是App。

第四,产业格局不同。PC互联网时代,各厂商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如芯片厂商英特尔和IBM、HP、联想等PC厂商负责硬件系统,微软负责OS,运营商提供网络,谷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负责相关互联网应用的提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厂商、OS提供商、应用服务商、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开始大肆争夺产业主导权,都向对方领地渗透,试图占据价值链的优势位置,如谷歌、微软这样的软件公司也开始做终端,硬件厂商则尝试做OS和应用,运营商也试图做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苹果、Facebook、Twitter(推特)、字节跳动、小米、滴滴、美团、拼多多、快手等新互联网巨头,在PC互联网时代的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阿里巴巴和腾讯持续辉煌,打造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企业版图,而百度则相对掉队,市值远低于阿里巴巴和腾讯 ,不过当前百度正在发力人工智能,它能否在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时代再次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1.2.4 互联网3.0时代:元宇宙时代

互联网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学范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颠覆性体验和便利,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大多数人无法想象仅凭一部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衣、食、住、行上的无数功能,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对智能手机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当前,让我们再畅想一下10年后的世界,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未来的科技进步和互联网迭代或许会远超我们的想象空间和语言边界。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S曲线扩散即告终结,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正在逐步枯竭,下一阶段的互联网究竟是什么?物联网、产业互联网都谈不上革命性的变化,只是对移动互联网的修补与完善。

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互联网(互联网3.0)将是元宇宙,元宇宙被众多科技大佬奉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门票,是未来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大方向。

2021年可被视为元宇宙的“奇点”时刻,被看作元宇宙的元年,是相关要素的“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 ,类似1998年国内PC互联网阶段所经历的“群聚效应”。

元宇宙资深研究专家马修·鲍尔(Matthew Ball)提出:“元宇宙是一个和移动互联网同等级别的概念。”

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表示:“元宇宙是跨越许多公司甚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愿景,你可以把它看作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则坚信:“元宇宙是未来几年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小说(指《雪崩》)预见了即将发生的事情。”

30年前,科幻小说《雪崩》为读者勾勒出了这样一个未来——

只要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一个终端,就可以通过连接,进入由计算机模拟的另一个三维“现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中拥有自己的分身(Avatar)。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被数字化复制,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做任何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如逛街、吃饭、发虚拟朋友圈,此外,人们还可以完成真实世界里不能实现的“野心”,比如瞬时移动。

20多年来,上述“虚拟实境”,以及电影《黑客帝国》中矩阵模拟的人类世界、电影《头号玩家》里的虚拟游戏世界“绿洲”等理念成了无数网络工程师追求的终极梦想,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师的努力,正一步步令“虚拟实境”成为现实的元宇宙。

结合科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科技巨头和学者们的描述,我们可以对元宇宙作出以下大胆想象:“人们的思维借助某种终端设备进入虚拟世界,社交、娱乐等形式从文字、视频等进化为实时交互,人们在虚拟世界从一个网名、一个图像进化为虚拟人(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人类新形态)。元宇宙打造的虚拟世界,或可依据计算机运算速度、人脑思维速度单独计时,虚拟世界文明的演化速度很可能超越现实世界,那是一个‘永不下线’的全新世界。”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未来智库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这样描述元宇宙的地位:“沉浸感、参与度都达到顶峰的元宇宙,或许将会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更进一步,我们认为,元宇宙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更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形态。 qToH4cNwm2ZGC1pxsLk6aKg8COZksQSZBEuxVU8moBl+qOy28aCMpbqFYcwB9v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