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目标规划、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以及通过评价成果应用于规划目标的修订校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
税收风险管理目标规划是指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结合税收形势和外部环境,对一定时期内的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统领和指导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包括内外部形势判断、组织目标的确定、实现的方针策略、实施的重点步骤、组织技术保障等。
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收集是开展风险识别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准确的资料收集,才能确保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应对的有效性。
各级税务机关应落实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将挖掘和利用好内外部涉税信息作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注重收集宏观经济信息、第三方涉税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纳税申报信息,整合不同应用系统信息。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库,并定期予以更新。对于集团性大企业,还要注重收集集团总部信息。
1.内部信息
内部信息是指税务机关运用信息抽取工具从内部各业务系统信息库中抽取的信息,主要包括登记认定信息、申报征收信息、发票信息、税种和专业管理信息以及历史应对信息等。
2.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是指税务机关取得的外部单位提供的与所管辖纳税人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从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以及各种公共媒体获得的信息。
3.情报交换
通过信息情报交换可以实现税收情报在各层级税务机关之间的交流,实现情报交换双方良性互动,达到情报共享,加强风险管理的目的。
信息采集是指对内、外部不同来源的信息接入信息平台进行存储,并与税务机关核心业务信息融为一体,便于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主要包括各内部系统信息抽取、第三方信息导入、日常信息采集等功能。
1.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是解决当前内部信息分散存储,外部信息无法集中存储的突出问题。归集税务机关所有内外部、信息加工各环节的信息,形成税务系统集中统一的信息资源存储中心。
2.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解决未经加工的各种来源的内外部信息无法用于正常信息分析的问题。通过信息抽取、清洗、转换、匹配、聚合等加工功能,实现内外部各种形式信息源的标准化、格式化,成为信息分析的可选资源,服务各层级的分析应用。
信息加工的主要手段有:信息清洗、信息转换、信息匹配、信息汇总、信息归集、信息字典、日常运维等。
风险识别是指税收风险企业识别,主要由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运用覆盖税收征管全流程、各环节、各税种、各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风险事项特征库和分析模型等风险分析工具,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识别,找出容易发生风险的领域、环节或纳税人群体,为基层税务机关进行税收风险应对提供精准指向和具体对象。
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是风险识别库的核心内容。根据风险特征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将其分为主体特征指标与主体行为特征指标。主体特征指标主要是反映与纳税人资质、投资主体以及人员素质等静态方面的风险特征;主体行为特征指标主要是反映与纳税人申报纳税、发票使用、生产销售、投资活动等动态方面的风险特征。
建立特定风险事项识别库的目的,在于要求对特定风险事项分析识别进行规范化操作。对特定的风险事项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用来分析识别特定风险事项某一方面或环节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加强对特定税收风险事项的管理。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是通过对行业涉税信息筛选、整理、测算、分析,归纳描述行业风险发生规律,建立以若干行业风险特征和公认的参数区间,构成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
风险等级排序是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建立风险纳税人库,按纳税人归集风险点,综合评定纳税人的风险分值,并进行等级排序,确定每个纳税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征管资源和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合理确定需采取措施的风险应对任务数量,并推送给县(区)级税务机关进行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税务机关在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出口退(免)税评估、特别纳税调查、税务稽查等差异化应对手段,对风险对象实施风险应对,消除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
本书介绍的税收风险应对方法,主要是纳税评估、出口退(免)税评估、特别纳税调查。
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及时监控和通报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并对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等级排序的准确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效果评价。并将风险应对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过程监控和评价结果的应用、优化识别指标和模型、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政策调整等建议,实现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