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

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的方法较多,各地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传统的税务检查方法,也有新的数理统计的方法。但对于税收风险管理应对人员来说,更多的是自己熟悉的方法、有用的方法,能很快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

一、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将纳税人的相互联系的纳税申报资料加以核对来确定其内容一致性的方法。纳税人应该按照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纳税资料。会计核算是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纳税申报表之间、财务报表之间以及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密切,将其相互对照审核可以由此及彼,揭露矛盾,发现问题。所谓联系有两种,一是表内联系,即企业纳税申报之间、财务报表之间的联系;二是表外联系,即与企业外部有关单位之间的联系等。

(一)纳税申报表间的核对

纳税申报表间的核对主要是不同纳税申报表之间具有钩稽关系的项目或者是同一申报表中具有钩稽关系的项目的核对。纳税申报表间的钩稽关系在企业所得税评估中应用最广泛,因为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特别是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主表与其附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最为紧密,如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1行“营业收入”项目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数额计算填报。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与附表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行合计数一致。第2行“营业成本”项目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数额计算填报。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与附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第1行合计数一致。第1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项目主要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金额。本行与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调增金额”最后一行合计数一致。第1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项目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金额。本行与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调减金额”最后一行合计数一致。第17行“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项目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

(二)财务报表间的核对

财会报表间的核对主要是财会报表间具有钩稽关系的项目的核对。如用资产负债表的本期报表期初余额与上期报表期末余额核对,特别是用本年的年初余额与上年报表的年末余额核对,会发现许多企业的本年的年初余额与上年报表的年末余额不等,有的企业相当多的项目都做调整,当然如果企业有会计报表日后事项的发生,是涉及相关项目的调整,但调整项目应该不会太多,且许多会计报表日后事项的发生有可能涉及企业所得税,也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同一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核对,如核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数额之和是否一致等。核对静态报表与动态报表之间有关项目是否相符,如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数额是否与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数额相符,或者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与盈余公积净增加额和应付股利净增加额之和是否与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数额相符。通过核对,如果发现其中存在不正常的问题,即存在钩稽关系的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相关关系,那么就可以列为进一步分析的税收风险点。

(三)纳税申报表与财务报表的核对

纳税申报表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的前13行上的数据都可以在利润表上找到对应的数据。如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主表第1行“营业收入”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数额计算填报。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与附表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行合计数一致。因此,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第1行的营业收入应当等于利润表上营业收入数。第2行“营业成本”项目填报纳税人主要经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总额。本行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数额计算填报。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与附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第1行合计数一致。因此,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第1行合计数应当等于利润表上营业成本数。一旦某个企业的这种关系被打破了,即申报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数小于利润表上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数,那就值得怀疑,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四)纳税申报表以及财务报表与掌握的情况核对

将纳税人的申报表以及财务报表等与风险应对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在税收征管中掌握和了解的纳税人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如税务机关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收集到了纳税人的有关土地使用权(证)信息,可以准确地知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用地面积,那么即可以将这一实际信息与纳税人城镇土地使用税申报表进行核对,看纳税人是否如实进行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申报与缴纳。

(五)内外部信息的核对

所谓内外部信息的核对是指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应当将其所能够收集和掌握到的全部信息进行核对,一方面要将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系统内的信息即机内信息与征收管理系统外的信息即机外信息数据进行核对;另一方面需要将税务机关自身所掌握的纳税人信息与其他部门收集掌握的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核对。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面的核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错的,比如,其他部门的信息数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而成为机内的信息资料,或者通过一定的办法输入到计算机内而成为税务机关的机内信息资料。内外核对,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内外部信息的核对更是要求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目前,税收风险应对人员能够运用到的外部信息资料大多限于住建部门的房产信息资料以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使用面积等信息资料,至于其他的涉税信息资料较难共享。

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税收风险应对企业的申报资料,如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的有关资料与本企业前期、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同期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的一种方法。如对制造业相关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将其一定时期的产品、产量、单价、成本等与同行业、同类型、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比,看其差异大小,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即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又如,将某种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中各成本项目所占的比重与本单位前期或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即按相对数进行对比。

比较分析法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绝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相对数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和横向比较分析法等。

(一)绝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相对数比较分析法

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绝对数的直接比较,分析纳税人可能存在税收风险的方法。

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有关联关系的有关事项之间的总量或货币总额(数量或金额)进行对比,揭示和发现二者或多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判断纳税人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例如,对企业各个不同时期的销售收入进行对比,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库存商品(存货)的购销存数量进行对比,都属于绝对数比较分析。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揭示被评估项目的增减变动是否正常,是否符合经营和核算常规,从而发现其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

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绝对数比较分析法适用于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真实性的分析。当这些项目的增减变动超出了正常的变化幅度或者预警值时,便可以认为这种变动存在某种税收风险。

相对数比较分析法,又称相关比率比较分析法,是指利用会计资料中有关两个内容不同但又相关联的经济指标求出新的指标,再与这种指标的预警值或上期比率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其性质和大小,从而发现可能存在某种风险的方法。

相对数可以是百分比、比率或比值等,相对数指标的比较,可以揭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以判断其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税收负担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对比,就属于相对数的比较分析。

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有时相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绝对数比较分析法相结合,更容易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税收风险。例如,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的应纳所得税额项目时,用应纳所得税额的绝对数指标与上期应纳所得税额的绝对数指标比较,能知道本期应纳所得税额比上期应纳所得税额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但本期应纳所得税额的增减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可能是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的增减变化,也可能是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化。因此,为了确保分析判断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可以运用相关比率分析法予以验证,如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将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与上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或者同行业、同类型、同规模的其他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进行比对,如果本期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比上期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则说明企业仍可能存在虚增营业成本、费用或者少计营业收入的税收风险;或者本期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比上期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相差不大,但与同行业、同类型、同规模的其他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进行比对相差较大,则说明企业仍可能存在虚增营业成本、费用或者少计营业收入的税收风险。

(二)纵向比较分析法和横向比较分析法

所谓纵向比较分析法,就是对企业不同时期(年度、季度或者月度)的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等相关项目进行比较的方法。纵向比较首先关注的是时期的选择,时期一定要相等。一般情况下,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以及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安排确定。如果收集企业几个年度的资料,而且需要对其相关年度资料进行税收风险分析,则以年度资料的分析为主,对于相关项目变化较大的年度,则应按照季度或者月度进行分析。其次关注的是用绝对数比较分析还是用相对数比较分析,对于税负指标、税源指标等一般用相对数指标,对于具体项目的分析可以两个指标同时使用,如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时,用绝对数指标能说明本期存货的增减数额,但增减额对有些企业来说可能不大,如某企业本期存货减少20 000元,20 000元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不是大的数额,对于规模较小、基数较小的企业来说就不是小的数额。需要考虑存货的增减额所占原存货的比例,即需要用相对数指标表示。因此,在分析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上的具体项目时,一般需要同时使用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主要是变动额和变动率指标,也可以称之为增减额和增减率指标。

所谓横向比较分析法,就是用企业的相关指标与行业的相关指标或者同类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横向比较分析法首先关注的是与行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对于所辖区内的重点行业、特色行业都非常关注。在对行业内的多家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稽查的有关资料,总结出具有该行业特点的有关指标,并设定相关指标的预警值。因此,用企业的相关指标与行业的预警指标比对,很快就能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但更多的行业,缺乏预警指标,可以考虑用企业的相关指标与同类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虽然每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情况,相关的指标有一定幅度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同行业的企业有共性、有行规,同一个指标不会相差太大,如对某企业的成本进行评估,可以计算该企业的营业成本率或者单位产品成本,并将其指标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相同指标进行比对,两者应该有差距,但不可能有太大的差距,相同品种的产品在相同的时间段其耗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以及人工成本应该不会有多大差距。如果相同的指标有较大的差异,往往说明企业可能存在税收风险。

总之,通过科学分析、客观比较、摸清规律,发现税收风险,从而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缴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的差距,确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三、逻辑推理分析法

逻辑推理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具有外在或者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相关性的多个数据之间趋同或反差关系,分析纳税人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

(一)外在逻辑推理

外在逻辑推理,主要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外在环境分析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其中,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因此,在分析经济效益的变化时,首先,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指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利率、汇率、财政、货币、税收、贸易政策等,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许多行业影响就比较大,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对有些行业或者企业来说,可能会持续许多年。其次,应关注行业情况,行业情况指市场供求与竞争状况,经营的周期性或季节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经营风险、行业环保、法规、会计惯例等情况。通常情况下,当一个行业的经济景气度较高时,意味着行业的纳税人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经济效益等都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与销售和效益相关的货物劳务税和企业所得税也应该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纳税人的销售收入与效益都会呈现下降的趋势,税款缴纳数额呈现下降趋势也属于正常现象。最后,应关注企业的直接市场。企业的直接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市场、供应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当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在持续而且是普遍上涨的时候,某一个纳税人的商品或者劳务的销售价格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税款缴纳数额也在大幅度下降,这是值得怀疑的;相反,企业赖以生产的原材料大幅度下降,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价格呈现增长态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却没有明显的增长甚至出现反向增长即下降趋势,即使税款有所增长也值得怀疑。了解以上情况有助于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识别企业可能会存在的税收风险。

(二)内在逻辑推理

内在逻辑推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内在环境分析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企业内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和,它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企业家精神是内部环境生发器,物质基础和组织结构构成企业内部硬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软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形成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营造一个有利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

1.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纳税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一种集思想、意志、爱心、拼搏于一体的人格价值的综合体现。真正企业家的动力来自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的主要特征往往并不是对财富积累的渴望,而表现为创造社会价值的信念。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不能“买到”的,是企业家“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总体来说,企业家或者投资者,设立企业以及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在大的方向上都是一致的,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动机,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家或者投资者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特别是在企业创立初期以及经济衰退时期是可以容忍企业暂时性处于不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当然,公益性、政策性企业除外。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一个企业高价购入商品或者原材料,而低价销售其商品或者劳务,即使缴纳的税款相对较多,税收风险应对人员仍然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亏损却根本不考虑停产整顿、转产转行,甚至还试图扩大生产规模,即使表面上都在按期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甚至税负率还不低,税务机关应当将其列为怀疑的重点;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处于无税可缴状态,或者虽然也在纳税,但接近于零税负,那么这种情况也应引起怀疑。

2.企业的生产与生存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纳税能力

通常而言,企业的生产与生存能力越强,纳税能力也就越强。企业纳税能力强不仅表现在能够及时履行税款缴纳义务,还表现为企业应该缴纳更多的税款。缴纳更多的税款只是从绝对数上而言,而非相对数,因为税收负担无论是名义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保持相对稳定,除非发生税收制度改革,对税率、计税依据等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一个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生存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么缴纳的税款,虽然也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出现下降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讲,应当呈现出一个逐渐增长的趋势,如果其缴纳的税款始终持平甚至不升反降,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重点怀疑对象了。企业生产与生存能力逻辑分析往往需要对企业一个较长时间内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这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分析。

3.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税款缴纳情况

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及其好坏的分析与判断,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进而对其税收申报与税款缴纳情况作出判断。通常而言,企业经济效益较好,那么扩大生产规模的可能性就大,生产能力与生存能力就强,缴纳税额也就应当呈现相对增长的态势。如果税收风险应对人员在评估中发现某个纳税人财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表上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效益很差,甚至还连年亏损,但新增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建工程项目增加较多,而投资却没有增加,就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因为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在没有新的投资的情况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不正常的;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如果不是出于转产的需要而大兴土木进行投资也是需要怀疑的。

四、控制分析法

控制分析法,就是以测定的或可靠的数据为基础,借以验证纳税人的申报资料是否存在税收风险的一种方法。控制分析法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经营信息控制分析法和第三方信息控制分析法。

(一)生产经营信息控制分析法

生产经营信息控制分析法就是运用与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相关、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指标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根据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期的产品产量,推测销售量、销售收入,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案头分析阶段,一般不会有企业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明细信息,只有在实地核查时,才能取得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明细信息,如从生产成本账簿可以取得税收风险分析期投入原材料、动力、人工费用等信息,并据以测算出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期的产品产量,推测销售量、销售收入,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在实地核查时,可以根据取得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明细信息,采用以产核销、以耗定产、以产定耗等方法,测算出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期的产品产量,推测销售量、销售收入,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以产核销,即以当期某种产品的产量和库存数量测算当期销售数量、销售收入的一种方法。测算公式为:

某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本期完工数量-期末库存数量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该方法分析时还应当注意,该公式的计算结果实际上是当期产品的发出数量,所以在与账面销售数量核对时还应剔除已经发出但尚未实现销售的产品发出数量。

以耗定产,即以当期材料消耗数量以及单位产品耗料定额来测算其产量并测算销售数量、销售收入的一种方法。测算公式为:

应产出数量=实际耗用材料数量/单位产品的耗料定额

以产定耗,即以耗料定额和产量来测定材料消耗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测算公式为:

应耗材料数量=∑(当期某产品产量×该产品耗料定额)

如测定数与账面耗料数相差较大,应重点核查企业是否存在虚列材料成本或转售材料未及时做账等税收风险。

(二)第三方信息控制分析法

第三方信息控制分析法是根据企业外部相关部门或者其他企业取得的与纳税人有关的信息,分析纳税人可能存在税收风险的方法。从相关部门如统计、市场监督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商务、银行、海关等部门收集到的纳税人投资规模、土地、经营(出口)及信贷情况、重点产品产量等信息。从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企业取得同行业的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以及长期为纳税人提供原料、主体包装、主要能源、运输的单位了解企业的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第三方信息谁都做不了假,比较真实,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如果没有第三方信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1eAC+LjvygsMoFL1X+0gAe8RuzqqtjZpwsOQOUOHC9WAmwGpULjpQL7pIepP+46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