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和心理干预,以及采取这些方式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需要特别保护和教育的时期。未成年人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感染,走上犯罪道路或成为犯罪对象。同时,青少年时期发育阶段的独特生理、心理特点又决定了此时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能够收到最有益的效果。因此,相比于成年加害人、被害人,未成年人更需要心理干预和矫治。导致未成年人作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智、价值观念不成熟,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也存在不足。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重视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工作,可消除其错误认知,有利于防止涉罪未成年人犯罪。

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目前主要有以下心理干预和矫治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陷入心理困境的未成年被害人大多都存在错误认识,即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损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或者对自己遭受的损害不以为意,从而可能导致更大的错误认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其进行心理矫治时首先应当改变其错误认知,矫正思想观念,使其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形成理性的认识,转变消极认知,从而消除其不良的行为习惯,积极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2)精神分析疗法。未成年人的心理困境主要来源于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创伤,不对曾经的创伤进行纾解难以真正帮助其走出困境。可以通过鼓励未成年人讲述自己的心理冲突,帮助其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的方式矫正其消极的行为模式,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3)抑制式矫治法。该方法主要依赖于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用典型的反面案例来刺激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唤醒其良知,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念头,达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4)移情能力培养法。该方法多用于已经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引导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换位思考,想象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感受受害者的痛苦,使其产生羞愧感,自觉改变心理态度及行为模式来实现心理矫治的目的。(5)松弛反应训练法。心理矫治的未成年人对象起初往往对矫治活动有抵触和对抗情绪,因此需要使未成年人身心放松,更容易接受心理干预与矫治的引导。松弛反应训练法就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紧张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一般应用较多的是渐进性松弛法。利用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涉案未成年人的紧张、对立等负性情绪,以轻松积极的状态接受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活动。(6)训练式矫治法。未成年人有求知欲、模仿能力强、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训练式矫治法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教导其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改善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目的,避免其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到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从而出现心理困境。

目前,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与矫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上几类,但伴随心理学知识的发展及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心理矫治与心理干预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改善矫治方法,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S29yUcndoj+P2zc1VyhDaR7ZeuGPTe2UsfDEUle/DM6Xgw8ekW7guDC4RHXxJr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