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汉水文化是我国流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文化范型,是国内外学术界特别关注的学术焦点。早在1956年,赖家度撰写的《明代郧阳农民起义》就从土地兼并和流民生计问题论证了流民起义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异彩纷呈。王光德与杨立志著的《武当道教史略》,对中国道教在汉水中游的武当山异军突起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成为研究汉水文化历史较早的史学专著。张国雄通过大量族谱资料完成的名为《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的学术论文,对持续数百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做了初步梳理。牛建强的《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对汉水上游的地理、物产和人口概况做了详细的介绍,总结流民在该地区的活动及朝廷由暴力到安抚的策略变化过程,指出其作为内陆型移民代表的典型意义。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按府级政区记述汉水下游的洪武大移民和中上游的荆襄流民运动过程并对移民人口做了初步估算,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该领域研究的系统总结。这一时期关于明代汉水流域经济开发的研究也已起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吕卓民的《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张国雄的《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等。21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对该领域的研究上。受年鉴学派影响,武汉大学的一批学者不再把移民、经济、社会看成独立的研究单元,而是以长时段、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研究。2000年,鲁西奇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出版,为区域历史地理创立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晏昌贵的《丹江口水库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将先秦至明清时期该地的政区、人口、聚落、经济研究结合起来,全面展示古代社会的生存状态。2007年,张建民的《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出版。潘世东的《汉水文化论纲》,刘清河的《汉水文化史》和柳长毅、匡裕从主编的《郧阳文化论纲》等著作则从大文化史观的角度对汉水文化进行纵横梳理与务实探索。

此外,章开沅、张正明等《湖北通史》,张正明《楚史》,蔡靖泉《楚文学史》,刘玉堂《荆楚文化志》,冯天瑜《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刘玉堂《楚文化研究丛书》,刘克《汉水流域民俗文化》《长江文化史》《商洛民俗文化述论》,左鹏《汉水》,夏鲁奇《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布局》,陈良民《明清川陕大移民》,刘大祥《汉水流域汉文化》,王生铁《荆楚文化普及丛书》,巫其祥《汉水流域的民居和民居风俗说略》,梁中效《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和谐特色》,刘克勤《文化襄阳》,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周积明《湖北文化史》,章开沅等《湖北通史》,杜棣生、杜汉华《汉江文化研究》,王雄《汉水文化探源》,徐少华《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研究》,刘玉堂、张硕《长江流域服饰文化》,夏日新《长江流域岁时节令》,顾久幸《长江流域的婚俗文化》,姚伟均《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赵殿增、李明斌《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刘绍军《楚地精魂》,方孝文《魅力汉中》,杨光才等《南阳宗教文化》,戴承元、蔡晓林《壬辰文存》,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等,都有开一时风气之先的贡献。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汉江师范学院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历史性、时代性、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学术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从全流域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汉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形成了《流域文明力量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流域文明力量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丛书”是一个涉及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文化扶贫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选题,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地实施的前沿探索,是在特定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大保护)、特定时期(新时代)、特定区域(汉江流域),针对特定对象(乡村与基层),采用特定方式(乡村文化振兴)为解决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构筑“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辉煌绚丽明天而提供的思考与理论、启示与借鉴、思路与方案,以及目标任务和创造性举措。

“汉水流域文明之文化自信丛书”是“流域文明力量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书系的一个子项目,本丛书的研究置于史论一体、宏微结合的纵横坐标上,进行立体透视和系统把握,主要是采用史论结合,即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以及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采取思想发展逻辑与社会文化语境相统一、理论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统一、真理诉求与价值评判相统一的视角和研究路向,融原典阐述和现代阐发于一体,讲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丛书由十本书构成,即《古老汉江:汉水流域历史文明巡礼》《汉江风神:汉水文化概论》《文化汉江:汉江文化考察与研究》《饮食汉江:汉水食俗文化论略》《人类的故乡:一座千古沧桑的汉江府城之郧阳春秋》《十星汉江:一个汉江山村的文明发现之旅》《歌谣汉江:一个千年歌唱的汉江古镇》《乡愁汉江:一个汉江游子的故乡古镇方志》《童谣汉江:汉江流域儿童歌谣辑注》《水利汉江:东方莱茵河》。该丛书着眼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汉江流域为着眼点,通过对流域内一条大江、一群人、一个村、一个镇、一座城、一组歌谣、一种文明形态、一种文化等十个个案(十本书)的历史展开阐释,揭示一方山川大地富饶壮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社会经济富丽繁荣背后的文明的涵养力、支撑力、规范力和推动力的深远根源。

大略统揽上述十本书,我认为“汉水流域文明之文化自信丛书”具有四个方面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其一,该系列丛书具有较高的政治与学术理论站位,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中六大振兴的乡村文化振兴,聚焦汉江流域乡村文化的本色、底色、成色和特色,围绕流域乡村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分别从乡村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乡村文化的温馨与浪漫、乡村文化的情怀与梦想、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乡村文化的奇迹与贡献等展现汉水流域乡村文明特有的博大精深、伟大辉煌,展现流域乡村文化在历史发展变革中坚实而持久的蕴含滋养作用、规范约束作用、支撑推动作用、激励引领作用,凸显乡村文化的价值与力量,着眼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凸显核心价值观,助推文化小康和文化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将习近平总书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落到了实处。

其二,研究主题重大而紧迫,不仅紧跟时代,贴近现实,还直接关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属当前急需破题且强力推进的重大社会文化历史课题的主要内容。当前,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申长江大保护、国家推出长江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时期,该书系的推出,可以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国家战略做出了最迅速、最积极、最主动、最有力的回应,体现了文化界的积极作为与勇于担当。

其三,可以丰富汉水流域社会史、地方史研究的内容,拓宽研究范围,纠正前人研究的部分偏见。本课题将在收集官方、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思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考察移民开发、国家治理、文化建树之间的关系,将汉水流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指示落到了实处。

其四,将汉水流域的“历史流域学”推向繁荣,参与创设新的研究范式,推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近年来,以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流域学”方兴未艾,该课题将全面参与这种全新研究范式的创建,以汉水为例丰富“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方法。此外,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此外,作为特异型的流域文化,汉水文化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南北文化激荡交锋的锋面,融合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优长,具有兼容会通的特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得天独厚、不可代替的流域文化范型。对汉水文化的观照和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重心和关节点的观照和审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汉水文化研究依然任重道远。关于汉水文化赋存资源现代转型的研究和开发,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对于流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文化学的学科建设,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全流域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对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文化生态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与促进推动作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汉水流域文明之文化自信丛书”是一组应节起舞、应运而生的地域历史文化丛书,我们诚挚地期待她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如丛书总主编潘世东教授的初衷设定:“首次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现代生态学和价值理论,立足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背景,调查走访、科学论证和理论演绎并重,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力求实现对汉水传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透视,解析汉水流域千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成功奥秘,以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

不废江河万古流。最后,我衷心祝愿汉水文化研究行稳致远、根深蒂固、生机勃勃!热切期待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成果丰硕、人才济济、兴旺发达!

汉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杨鲜兰
2020年9月19日 lEV/Lij4CUfmz2vhOfc79KdcsIhgEFBPBmM5wLm1ghcPDBKo1I7krhIbM3loOwN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