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逐渐盛行,青年追求更加个性自由的生活,青年文化总体呈现出异质化发展的态势,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日益多元化,衍生出多层次、多领域的迷文化群体,偶像文化、品牌文化、媒介文化、影视文化、“穿越”文化、直播文化等现象盛行。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社会,青年永远是迷文化最热衷的生成者和消费者,他们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对自我兴趣爱好的执着追求、对时尚个性元素的崇拜、对自我未来发展的预期等,促使他们成为不同时期迷文化的生成者和传播者。传统青年“迷”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仅停留在“馆藏式”的收藏、购买与迷对象有关的资源,他们也随时对迷文本资源进行解读、生成、分析及传播。但由于传统迷文化市场的局限、内容形式的固化、传播路径的单向度使得青年迷文化只囿于青年“迷”自身。当代社会的市场化、媒介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娱乐文化产业借助市场、新媒介所形成的驱动力作用于青年迷文化创生及传播的各个环节,使青年受众近距离接触迷对象,催生了更多的青年“迷”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迷文化的诸多实践活动。青年“迷”的文化生产力、创新力及传播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青年“迷”已形成独有的文化生成模式,诸多特色迷群拥有线上与线下迷文化互动的实践模式,跨界迷文化交往更加频繁。青年迷文化发展已形成规模,由青年迷文化所带动的迷文化产业化、迷群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业态,青年迷文化发展已势不可挡。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度发达的媒介传送着海量而又缺少内在联系的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文本,深度介入青年的世界,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着潜在的规定,青年主体的文化生成呈现出片段的、互不关联的、流动性的特征,以致迷失在媒体所建构的虚幻光影世界中。审视青年迷文化嬗变历程及发展现状,青年迷文化繁荣景观背后隐藏的却是青年“迷”自身的孤独、文化的失落、核心价值的背离、理想及信念的无处安放、迷群责任的规避与放逐等现象。青年“迷”深陷于青年迷文化的创生与传播中,同时又承受着青年迷文化非理性、迷狂性、过度性等对其主体性的侵蚀,青年迷文化的价值性及意义性的文化并未得到真正发掘与运用。因此,如何使青年“迷”在参与迷文化的过程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个性并以迷文化塑造自我人格、建构精神世界,是新时代青年研究及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4月29日印发了关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提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强化价值引领,改善民生福祉。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力量的源泉,能够凝魂聚气、培根铸魂,为全体人民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青年迷文化作为当代社会新兴发展的文化,尤其所涉及的娱乐、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成为广大青年“迷”追逐的迷文本资源,迷文化所带动的迷经济逐步形成规模性的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及产品,满足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众尤其是青年的精神文化诉求。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在新时代境遇中,青年对于文化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注重自身兴趣、爱好、人生价值实现基础上的发展,迷文化的范畴已不仅囿于偶像文本、影视文本、品牌文本等的创生与传播,同时也涉及科技、军事、文学等文本的生成与传播。正是基于迷文化范畴外延的不断拓展,当代社会青年“迷”逐渐打破了迷对象及“迷”自身的界限,在虚拟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迷”或迷对象,那么我们应该迷什么?为何而迷?怎样去迷?如何真正把握“沉浸”与“沉迷”、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如何身处“迷”的世界而不迷失自我?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迷文化?本书通过对迷文化本质的探讨,打破传统的将青年“迷”及其迷文化视为另类的、不好的等导致社会紊乱病态的文化局限性,发掘迷文化具有生产性、发展性的资源及价值,打破“我们”与“他们”的划界,使青年迷文化真正成为触及灵魂、启迪心灵的文化。对于青年“迷”来说,不仅是对迷对象的迷恋与崇拜,更是在满足感性需求基础上对迷对象理性的选择,对迷文本资源的有效甄别、创生及传播。青年迷文化发展是对当代青年心灵的关照,是走进青年生活世界的文化,更是青年自我价值实现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创造及精神培育。
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青年群体的文化表征。而青年迷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最有张力、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同时也是最有争议和质疑的文化存在,表征着青年期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诉求在文化层面的集中呈现。青年迷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丰富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理论的研究。当前青年理论研究不足,需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的特点、需求及发展状况,针对出现的新型群体及其分化现象,准确把握青年的思想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及话语体系。青年迷文化研究为青年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青年迷文化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基本的文化及情感诉求,捕捉青年最时尚、最前沿、最流行的文化元素,表征着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青年研究只有立足于青年自身发展的实际,及时关注青年的生存及发展需求,其研究才是适用于青年发展的理论,青年迷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青年研究的范畴,为青年理论及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通过青年迷文化研究准确把握青年思想变化的规律,研判青年迷文化变化轨迹所映射的青年价值取向,分析青年迷文化所关涉的青年思想的变化、青年生活的追求、青年参与的进度、青年群体的分化、青年文化的演进、青年跨界交流的频率等问题,为新时代青年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青年迷文化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年迷文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设置、教育方式的更新、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对策的实施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向。青年思维比较活跃、个性张扬,他们总以质疑、否定的视角看待社会及自身,他们愿意突破陈规、愿意尝试所有的可能来实现自我预期。青年迷文化从情感、思想、观念等角度关照青年实际的情感及诉求,青年在参与迷文化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及话语体系是无法解决的。青年迷文化研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关注新时代青年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新时代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青年迷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更要深刻理解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重大意义。青年是迷文化最热衷的生成者和消费者,青年对于迷文化过度的渴望和追求,会导致青年自我的泯灭、主体性的丧失、理性思维的缺场,青年如果沉溺于自我建构的“迷”世界中,将致使其自我责任感丧失,失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校青年学生对迷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最为强烈,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生态建设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透射出当代青年婚恋观、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异化。青年迷文化研究在实践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迷文化的契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迷”社区、迷群的实践性建构,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实践与青年迷文化实践模式的耦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效果。弥合了青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基础上引导青年提供了更好的视野,有利于培养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迷文化的实践观。青年迷文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资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创设了更好的实践平台,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体系的建构。青年迷文化研究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青年、发展青年,整合社会各级组织单位进行资源的投入与整合,增强青年迷文化研究成果的传播及转化效果。从青年自身来讲,青年迷文化研究有利于青年提高关注自己事务及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性,引导青年理性、科学地参与相关青年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针对当前社会青年资源获取途径窄化、资源占有的不稳定性及不可持续性的弊端,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优秀的青年迷文化成果进行完善、推广及转化实践机制的创建。整合社会资源投资青年,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重视青年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提升青年迷文化创造力,在新时代真正彰显青年的温度、青年的态度和青年的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