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在家中的心理状态

环境的改变会导致我们自身的改变,不论是好是坏。

——阿兰·德波顿

空间心理学家芭芭拉·佩法尔(Barbara Perfahl)在《空间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对空间产生兴趣呢?”

空间心理学研究的是空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做才能打造出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空间。此时最重要的是人及其怀有的欲求。这一原理的核心是发挥情感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环境,即所有人为的环境和空间都可以引起我们在情感上的反应。这种情感的反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时可能非常微弱,而有时则会非常强烈。

——《空间心理学》芭芭拉·佩法尔

诚如心理学家所证明的那样,人们在空间环境中会产生多种情感变化。正因如此,我以“空间治愈”为名,经营着一家空间整理咨询公司。

在给公司起名字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犹豫。“整理专家”原本是为了对某个房子进行全面整理而提供服务的,但这份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将别人的房子整理一下,把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它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如果房子经过整理焕然一新,大部分委托人都会感叹道:“感觉心里豁然开朗,真是太幸福了!”抑或是满含泪水地表达谢意。此时我深刻地察觉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将房子整理干净这个行为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后的情感如果是正面的、令人愉悦的,则会让我更加确信空间具有治愈的力量。“空间治愈”这个名字就是在这种感悟中确定下来的。那么,为什么整理能够让原本压抑的内心变得豁然开朗呢?

人类的情感会受到环境的支配。在不卫生的饭店吃饭会觉得消化不良,不舒服。在环境优美的咖啡厅喝咖啡,立马会有种被治愈的感觉,心情也会随之变好。诸如此类的情感变化都是源于空间的改变。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环境支配情感的生活,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忘了这种情况是始于哪里。

由于太过习惯而无法察觉到情感变化是始于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家”,它是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大家曾注意过自己在家里是以怎样的心情度过的,家里的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心理变化吗?如果我们在原本能为自己提供最多能量的家里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反而只会感到忧郁或压力,那么寻找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最好思考一下家和我们情感之间的联系。是因为自己身处堆满物品的空间而感到压抑,或是在无法发挥个人作用的空间里难以放松自己,更别说业余生活了?还是因为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而造成的?

照片里呈现的是一位顾客家的客厅。其实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特别,与其他过着平凡日子的家庭大同小异。衣柜里的衣服堆积如山,连找件衣服出来穿都很困难;餐桌上也摆满了各种物品,连好好吃顿饭的地方都没有了;每个房间都堆得满满的,能够正常使用的空间只有客厅。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房主无法整理。住在里面的不仅不能成为房子的主人,反而还要和这些侵占我们空间的物品一起生活,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堆满物品的客厅

晾干的衣服没有放回各自的房间,全部堆在客厅里,家人需要的时候直接找出来穿,一家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曾经为一位养育着三个子女的平凡主妇整理过房屋。母子四人与其他家庭并无差异,都过着正常的生活。当我第一次步入她的家里时,所有的物品都堆放在客厅里,感觉他们像是刚刚搬过来一样。这是一个三室一厅,面积超过30坪(约99m 2 )的房子,空间并不算小。在这些物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衣物,其实每个房间都有衣柜,但为什么衣服还会堆在客厅里呢?仔细观察后,我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没有晾衣服的地方。因为阳台上堆满了物品,所以晾衣架只能放在客厅,把客厅当成了晾衣服的空间。

虽然去过很多像这样处于未整理状态的家,但每次都需要先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环境,泰然自若,但我却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不能坐下来好好休息的空间里。孩子们的妈妈已经放弃整理很久了。然而,为了能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全新出发,所以需要一个新空间。

这对夫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由于妻子无法兼顾家务和工作,因此就选择放弃家务,丈夫也理解这种生活模式。妻子在整理过程中一直都是笑呵呵的,看起来非常娴雅平和。中午一起用餐的时候,妻子先提起了无法整理的缘由。然而,随着妻子娓娓地道出过去这段时间是如何生活的,也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她心底的情感。

由于夫妻俩长期一起工作,丈夫对所有的事情都会干涉,她心里总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养育三个孩子很吃力,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累,又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就这样一直忍受着不断累积的负面情绪。虽然感到痛苦,但也忍到了现在,也许是负面情绪的作用吧,再加上对家务方面很吃力,所以就想回避,最后无论是整理还是家务全都放弃了。可以看出,现在这个家里堆积的所有物品和过得一团糟的生活都如实反映了这位妻子的心理状态——她的内心十分煎熬。

她说,刚开始时她的抑郁状态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但看着这些逐渐堆积起来的物品和乱成一团的家,就会无法抑制地忧郁和郁闷。她非常期待借着儿子高考的机会,好好整理一下家里,让一直压在心中的大石头也一起消散。持续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抑郁症不仅会让人失去活力,同时还会伴有肉体上的疼痛,家务活自然就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此外,由于抑郁感会对能量的产出造成巨大的阻碍,所以整理也就变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且因为无法承担整理工作,物品越堆越多,抑郁感就会继续萦绕在家里。

当所有整理工作结束之后,似乎满足了这位妻子的期待,她看起来豁然开朗。她说整理得太好了,每当清理一件物品时她都会觉得压在心里的石头被搬走一块。如果今后觉得自己很难独自承受,一定还会像这次一样寻求别人的帮助。由于像垃圾堆般的东西都消失了,所以无论视觉还是内心,都能感到畅快。

几个月之后,我又联系了这位妻子。我想了解她是否有持续整理,是否能很好地维持让她放下心理包袱的状态。她用非常愉悦的声音说,虽然现在她的身体还没有恢复,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整理,但家里的状态正在努力维持中。自从家中被整理之后,她原本阴沉的脸上有了光彩,丈夫和孩子们想要维持住她的状态,所以都各自尽力做好整理,努力做到物归原处。可能是因为家人的态度和家庭氛围变好了,这位妻子在通话过程中反复向我道谢。单凭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就已经证明家庭环境的改变可以减轻抑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有可能造成内在的矛盾和心理创伤,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抑郁感的出现。也就是说,精神状态也能成为抑郁的重要原因。那么,被称为空间的环境要素所引发的抑郁感会达到怎样的程度呢?另外,空间的改变可以维持良好的氛围和精神健康这一事实能够被证明吗?

美国环境心理学家罗杰·乌尔里希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用1971年到1982年这十余年时间,对在宾夕法尼亚州郊外的一家医院接受胆囊摘除手术的46名患者进行了观察,而这些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病床都挨着窗户。其中23名患者在病床上可以看到窗外的小树林,另外23名患者在病床上看到的是窗外的砖墙。乌尔里希对这46名患者的脉搏、心电图、血压、体温、药量、止痛药种类、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靠近小树林这一侧的患者会比靠近砖墙那一侧的患者平均早出院24小时。而且,他们的止痛药吃得也会少一些。乌尔里希于1984年将“病人在病房里看到自然风景会恢复得更快”这一实验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人只有在美丽舒适的环境里才可以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健康的精神状态可以带来健康的身体,这一调查结果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IoPlIF9MgTjJyK8lhh9JLg5fKkmyDfAGF2fis2NJFsTWbn79sRo6gZWXoiItGk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