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费希纳
——用物理法研究心理

在心理学正式诞生之前,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心理学家。不过,心理学在第一个学派建立之前,就先出现了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费希纳的内容心理学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19世纪末期,欧洲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英国人占领海洋,法国人占领陆地,德国人占领天空——因为德国当时的哲学家特别多,因此第一代心理学大师无一例外都是德国人。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就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位知名校友。他十六岁时进入该大学学习生理医学,后来转向数学和物理学。1834年起,费希纳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长期研究太阳光让他视力严重受损,养病期间患上了神经性抑郁,于是他开始研究哲学。1836年,费希纳成为研究濒死体验的先驱,出版了《死后生活手册》。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只能提取脑海里的一段记忆,就像提着一只探灯,而死后则会豁然光明。这成为他研究心理学的开端。

德国是盛产哲学家的地方,在这段自学的过程中,费希纳接触到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一个观点:“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它不可能通过实验测量心理过程。”横跨了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费希纳有点不信邪,便积极查资料想测量方法。于是他将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身心关系的研究。

1844年费希纳进入莱比锡大学任教,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直到1850年,费希纳阅读了早在此任教20年的表哥——生理学教授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作品,发现韦伯早就用物理方式来研究心理问题了。

1834年,韦伯在《触觉论》中,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还提出了关于最小可觉差的韦伯定律,用公式来表示:

ΔΦ/Φ=C

其中,Φ是原始刺激量;ΔΦ为可感觉的最小变化量,学名叫作差别阈限;C为小于1的常数,也有的公式用K代替,学名叫作韦伯常数。举个例子来说,将两个100克的物体放在手上,其中一个加重1~2克,人体是感觉不出差异的。当变化量达到10克的时候,人就可以感觉出差别,放到公式里头就是变化量比上原始量(10/100),得出常数是0.1。韦伯还提出了最小可觉差的概念,测量方法也很简单,用圆规的两个尖端接触皮肤,刚开始人感觉不出是两个点,直到两尖端之间的某个距离可以被感觉出来,这就是“最小可觉差”,不同部位的皮肤“最小可觉差”值不同。

因为这些研究,韦伯成为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值得一提的是,E.H.韦伯还有一个哥哥E.韦伯,也是生理学家。他发现刺激神经肌肉反射系统的某一部分,会让另一部分活性降低,而且大脑皮质没有受损的动物比切除大脑皮质的动物反应慢,所以提出了大脑皮质有抑制功能的概念。这后来启发了俄国谢切诺夫的客观心理学和美国的行为主义学派,可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

费希纳

按照韦伯的观点,差别阈限越大,人的神经就越大条;而韦伯常数越大,神经就越敏锐。但是费希纳眉头一皱,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韦伯公式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可是人类的心理机能不该这么粗略。如果韦伯是对的,例如重量的韦伯常数是0.03,那么不论是托着一根竹签还是一根竹竿,只要重量变化超过了3%,人就可以感觉到。但这显然不符合人们的常识,正所谓虱子多了不嫌咬,费希纳也发现,拿轻的物体,人对重量变化就很敏锐;而物体重的时候,就不那么敏锐了。

于是,费希纳用了非常专业的数学方法来测量刺激和感觉的关系。例如,拿一条固定长度的尺子,再让被试者拿一个可以伸缩的卷尺,两个尺子都没有刻度,直到被试者调节到觉得两个尺子一样长为止。当然人类的观察是有误差的,这个误差以上的就是“可感觉到的最小差值”,多次对比后取平均数,就叫均差。我们在这里说单个被试者的单次实验就这么费事,可见费希纳当年要测定那么多种感觉,找那么多被试者,重复做那么多次,这个过程有多难。

最终,费希纳发现刺激和感觉之间是对数关系,随后提出了韦伯-费希纳公式,又叫心理学对数公式:

S=KlgR

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这个公式说明感觉和刺激量的关系是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举个例子,人类的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准确,刺激强度是10的时候,感觉评分是1,刺激强度是100时,感觉评分是2,刺激强度是1000时,感觉评分才是3。刺激越大,感觉评分上升得越慢——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这有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费希纳的这个公式适用范围非常广,可以用来测量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甚至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通信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费希纳的经典心理物理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同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史密斯·斯蒂文斯(Stanley Smith Stevens,1906-1973)补充了费希纳的理论,提出了心理物理的幂函数定律,开创了新心理物理学。

可能是由于费希纳的实验实在是太耗时间,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直到1860年才出版,顿时引发了学界的轰动。这本书启发了两位当时的晚辈,一个叫威廉·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开创者;一个叫赫尔曼·艾宾浩斯,是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至今我们背课文都要用到艾宾浩斯曲线。可以说,这本书是点燃心理学燎原大火的打火石。

费希纳1871年用数学方式测量美感,创立了实验美学;1876年出版《美学导论》,提出了十三条审美心理规律,因此他又被称为“近代美学之父”。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在中国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审美实验一直延续到今天。 k06P3DLnAL+My11tSJ8dmWy4pMhO33bfZCq+tRxKzaHHZNN9cNQM8byXgtxgu+4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