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今日心理学界的古人

古埃及时,人们对“子宫脱位症”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病因是女性患者的子宫离开原来的位置在体内流动,如跑到喉咙就会使人说不出话来,这是人类开始注意到心理疾病有其生理原因的开端。但是由于时代限制,治疗方法大多还是简单粗暴的,包括吃泻药、致吐、熏产道、放血和切除子宫等。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就曾记载道:“由于性刺激或压抑过度,子宫在体内胡乱游走,导致妇女出现疯癫的症状,要想根治只能摘除子宫。”不过摘除子宫实在太血腥,希波克拉底发明了用按摩治疗这种病的方法。由于后来的欧洲社会氛围非常压抑,患这种病的女性特别多,直到19世纪,医生依旧采取这种方法,确实能缓解病情。在维多利亚时期,这种治疗手段甚至受到女性的欢迎。至今这种病直译过来依旧叫“子宫脱位症”,音译名“歇斯底里”,中文名“癔症”或“分离性障碍”,在精神类疾病中“出镜率”非常高。现在,人们知道这种常见于青年女性的精神病是脑机能异常所致,当然,男性也会得这种病。

公元前430年,希波克拉底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的体液包括四种——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会出现不同的气质类型。他认为气质和性格不一样,是天生的,无所谓好坏。这四种气质类型就被称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黑胆汁质)。每一种体液也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血液又热又湿,因此多血质的人温润,乐观开朗,喜爱交际,好似春天一般;黏液具有寒湿的性能,黏液质的人冷酷无情,冷静、爱思考,淡定地解决一切问题,好似冬天一般;黄胆汁又热又干,胆汁质的人热而燥,脾气冲动,能动手就不瞎吵吵,如夏季一般;黑胆汁则又冷又干,最受歧视,因此抑郁质的人如秋天一般,内心敏感脆弱,内向悲观,但是擅长慎重周密的思考。

希波克拉底还认识到,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有很大影响,这点和生理疾病是一样的,所以心理疾病可以治疗,病根是内在的生理问题。后来的古罗马医生、解剖学家、哲学家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us,129-199)非常推崇希波克拉底的理论,还提出了类似现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后来人们称盖伦为“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

虽然性格与体液无关,但至今依然有人用体液说来指代气质类型(参考图1)。

不过,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观点,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来指代人的气质或性格。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托普斯(Ernest C.Tupes)和克里斯托(Raymond E.Christal)分析出人格有五个因素,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德伯格(Lewis R.Goldberg)称之为“大五”(Big Five),这就是“大五人格论”;同样在20世纪的1920年,俄国神秘学者葛吉夫(G.I.Gurdjieff)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后来美国医生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将其发扬光大。除了九型人格和大五人格,还有数不清的人格理论。

图1 “体液说”中的四种气质类型

体液概念虽然依旧不符合现代科学,但显然比神鬼理论靠谱很多,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自然主义医学。即便到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也薪火相传。此时阿拉伯地区也对医学很感兴趣,于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保留了希腊医学研究的种子。

阿拉伯哲学家兼逻辑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诗人、动物学家和音乐家伊本·西拿(Ibn Sina,980-1037),被称为“伊斯兰世界的最伟大学者”“世界医学之父”。他不仅在著作《治疗论》里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义,还在《医典》中首次按照人体部位分科,其中脑科和神经科都和心理治疗有关。伊本·西拿认为身心健康是一体的,保持健康心态和良好睡眠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一条我们现在的心理治疗依旧在用。

文艺复兴时期,瑞士化学家(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Philippus Aureolus Paracelsus,1493-1541)提出,躁狂症不是受鬼神影响,是疾病的一种形式。他还提出了“身体磁力现象”,后来被麦斯麦发扬光大。当然了,不论是炼金术还是反对鬼神的影响,这都是教会很忌讳的,他因此一生都深受教会迫害。

英国作家莱吉纳多·斯各特(Reginald Scot,1537?—1599)在1584年撰写了《巫术的发现》,书中提到精神障碍同恶魔或精灵无关,教会惩罚的所谓女巫,只不过是患心理疾病的不幸妇女而已。没过几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自封大不列颠王,改名詹姆斯一世。虽说他有可能是当时欧洲读书最多的人,但毕竟是心系宗教的统治者,因此,斯各特被封杀,书籍被烧毁。虽然这些理性的小火花不足以扭转整个局势,但足以使宗教影响一点点降低,为心理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终于,在中世纪的尾声,德国启蒙哲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伊本·西拿等人的观点,写出了《关于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思想》《关于上帝、世界及人的灵魂的理性思想》等著作,提出了“官能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官能,人利用其心灵的不同官能从事不同的活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观点,沃尔夫把人的心理官能分为两大类:认识官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悟性和理性;动求官能则包括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以及意志作用。另外,他是康德之前第一代德国思想领袖,为后来心理学在德国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后来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正式诞生在莱比锡大学。

而在文艺复兴早期的比利时,已经出现了相当于今天的心理健康社区服务站的机构,可其毕竟容不下几个病人,大家压力也都挺大,随着精神病人越来越多,就算护理机构想提供一个温暖的家,也力不从心。

早在1377年,修道院就开始接受精神病患者,只不过疗法主要是动刑。1547年,热衷于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驾崩的当年正式将圣玛丽伯利恒(St.Mary of Bethlehem)女修道院改为专业疯人院,成为英国皇室的一个“慈善机构”。从此,欧洲其他地区也开始纷纷建立疯人院。可悲的是,那时疯人院成了市民们消闲娱乐的地方,门票收入就作为疯人院的日常开销。1676年,因参观者众多,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不得不扩建。当时的精神病患者们都像动物一样被拴在屋子里,活得还不如犯人,很多人就在这里被折磨致死。这一惨况让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1745-1826)义愤填膺。

皮内尔1792年在国会朋友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巴黎比塞特医院(又名巴黎男子疯人医院)的院长。当时在这个医院里关押着大约4000个男人,主要是罪犯、梅毒病人和约200个精神错乱者。成为院长之后,皮内尔反对把病人当作动物展览,并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他把精神病人看作需要治疗的人,亲手解开了他们的绳索。当时法国刚经历大革命,政局还不稳定,如果皮内尔的做法没产生好的效果,那么他很有可能被当成政治阴谋家,被处以死刑。

皮内尔经过再三考虑,挑选了一些病症比较轻的病人进行心理治疗试验,竟然戏剧性地取得了成功。这使得皮内尔被后人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皮内尔在其作品《论精神错乱》中,解析了许多病例,还提出了延续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解释,把异常的行为与大脑某种可能的机能障碍相联系。这些观点一直延续至今。英国的威廉·图克(William Tuke,1732-1822)也受到其影响,建立了类似的人道主义精神疾病治疗机构。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先秦时楚共王就做过类似心理治疗的事情,只不过广大的中原地区的人们觉得这是巫术,不可取。最晚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就有“抓周”(又名“试儿”)的习俗,被很多教材称为“最早的心理学测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也就是用各种东西来测验孩子的偏好,以推测他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不过以今天的测试标准来看,这个活动还称不上严谨的测试,因为一岁的孩子大脑发育程度实在太低,而且这也没有办法反复测验,随机性实在太高,所以图个开心就好。

故事讲到这里,心理学的“父亲”从神秘主义哲学起家,跌跌撞撞到了19世纪,从玄妙到精密,从空想到实证,终于越来越靠近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于是,在生理学发展的推进下,一门接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心理学,就快诞生了。 CR7fQt6OTkLKhcxwpAON39MbOJ5UsB2ef0WsA665XjjWWM/xQowpQ4AJBWRRs5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