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职业发展周期中的边际效应

先来说,经济学中所讲的“ 边际效应 ”是什么意思。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投入持续进行,而所获得的产出却相对越来越少,甚至转负,这就是边际效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让一个饿极了的流浪汉吃面包,他吃第一个的时候相当于捡了一条命,激动得眼泪都会流下来,吃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时,他从幸福快乐、比较满足到感觉可有可无,吃第五个就勉为其难了,吃第六个简直难受得要吐,如果你逼着他吃第七个,没准他就彻底翻脸、跟你大打出手了。

边际效应在经济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给机器加润滑油进行保养,当然是有利于提高机器运转效率的,所以专雇一个人来做这件事,和原来只使用机器却不维护相比,出产效率更高、机器寿命更长;雇两个人,能够让所有机器都及时得到保养,还是有价值的;但是你雇更多人,每次擦拭更久、涂更多的润滑油,就不再有任何正向的效益了,反而润滑油严重浪费等问题会不断冒出来,还不如只雇一个人那会儿好呢。

宏观经济中也有边际效应的典型案例。大家都知道推动GDP增速需要三驾马车的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在消费和出口提振乏力的时候,我们通过加大投资,一举扭转了颓势,带动了GDP的增长;第二年又使这一手,发现去年还能拉动4%的增长呢,今年只能拉动2%了;第三年还这么干,已经基本失效了。整个经济结构是需要协调同步的,出口缺乏竞争力、消费缺乏提振力,其他要素都没发生改变,光靠投资拉动,边际效应的结果就是同样投那么多钱,起到的效果却越来越差。

理解了经济学中边际效应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说说如何用职场的经济学思维来思考边际效应这事儿。

上节说过职场人都有个人职业发展周期,从快速提升到遭遇瓶颈、受阻衰退,会有一条先往上后往下的趋势线,当然,我希望之后每一个人都能走出低谷,进入重新起步的第四阶段。这个先升后降的周期性过程几乎是必然的,有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大势、行业和企业的周期变动,周围同事和外部同类型人才的相对发展速度影响),也有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生活和家庭变化、人生态度、心理变化和职场情感等)。那么,即便是那些学习和工作能力远远超越周围同事和外部同类型人才,不结婚不恋爱,对外界事物和身边人群漠不关心,以事业为人生唯一追求的“职场超人”,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周期就是永远笔直向上的吗?不,即便是再优秀的职场人士,即便他从来没有过走下坡路的经历,他的个人职业发展也不会是直线,而会是一条先快速、很陡地向上,然后逐渐平缓向上的曲线。

根本原因就是职场中也有边际效应的存在。因为其他影响因素比较多,对于边际效应所起的作用,一般人不像“职场超人”看得那么清楚,但事实上,边际效应会对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都产生作用。

我们来具体计算一个关于边际效应的例题,你对其经济性就会有比较清楚的感受了。

作为一名职场人,假设你一直以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是80分,并获得了80分的产出,这时你的回报率是80/80=1,十分中规中矩,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回报,而80分也基本达到了组织对你工作给出良好评估的标准。

然后你通过增加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投入增加到了90分,你发现自己瞬间超越了大多数人,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产出回报达到100分,已经完全满足组织对工作的优秀评估了。我们可以算出来,你这时的边际效能足足有(100-80)/(90-80)=2,而你的整体回报率达到了100/90≈1.11。这里你要清楚两个结论:其一,你的整体工作投入产出的回报率从1提高到了1.11,幅度不小;其二,你增加投入的那10分所带来的性价比是2,不仅高于原来性价比1,也高于现在的1.11,说明你的增加投入非常值得。

于是你觉得自己还有提升空间,你倾尽全力使投入达到了100分,产出回报也仍然在提高,达到了110分,组织认为你非常卓越,并给予你相应的奖励。但是你不要高兴得太早,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重新算一下自己的回报率。其一,你的整体工作投入产出回报率从1.11降到了110/100=1.1,虽然只降了一点点,但这个信号值得警惕,因为从理论上讲,无论你如何继续投入也不能扭转整体回报率下降的趋势了;其二,你增加投入的那10分所带来的性价比为10/10=1,而在此之前你工作的整体回报率是1.11,相比之下低了不少。所以结论是,尽管你获得了110分的产出及相应回报,但是回报率在降低,也就是说边际效应显现,你增加的投入开始不划算了。

往后可以判断出,即便你再增加10分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可能连10分也增加不了。当然从老板的角度看还是欢迎你这样做的,毕竟总体产出还是在提高,但从你自己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改变更有利。

你比周围同事多付出10%的勤勉,你可能会得到多出20%的成果;可如果再多付出10%,增加的成果会有40%吗?不会,也许只有30%。可能你会说,好歹还是在增加啊,我年轻、不惜力,只要能多增加总是好的。可是精力始终是有限的,从某个点开始,非但不再能得到增加的成果,还可能因为透支,把之前的整体效率都拉低了,结果越是勤奋,越是糟糕。

特别是当你达到优秀等级的职业表现之后,是否要以单一方面的卓越为目标,就见仁见智了。如果身边的人都达到了优秀,或许你达成卓越就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你必须要找到新的调整的方法;如果你确信只有达成卓越才能让自己产生质变,那我也支持你的选择,高人很多,而大师很少,要说是从什么时间点开始成为大师,大师自己也说不好,质变往往发生于不经意间。

我不赞同鸡汤式的成功学,所以我不会简单粗暴地一味鼓励你坚持、追求卓越。因为从98到99的难度远高于从80到90,而要达到99.9、99.99,难度更是呈几何级数增加,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实现。我会建议大多数人在达到优秀等级以后,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要往哪里去。而且我相信对大多数职场人来说,达到优秀以后的下一个目标并不是卓越,而是另一个优秀,那样的话,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更高。举例来说,如果你能把自己达成优秀的经验有效地整理,并传达给其他人,帮助大批还在及格和良好阶段的人尽快达成优秀,这份工作很可能比你去争取卓越所获得的回报更大。

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持续投入和提升,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一直带来你想要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成果 。一个主管即便将分内工作完成得精益求精,也未必会成为部门经理;而部门经理就算将本部门管理得尽善尽美,也不见得能胜任企业高层。这就是职场经济学中关于边际效应的结论。这个结论要加一个括号,就是有一些纯技术和专家型的职业,边际效应也存在,越往高精尖走、越往深处走,出成果的速度就越慢、难度就越大,但如之前所说,这是纵向发展类型职业的特性,你只能理解和接受。

很多人都会讲到“天花板”,时常抱怨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但是总有一个阶段怎么也得不到继续的提升,对回报的增长总是不能满意。直接的原因就是你的持续投入不能形成相应的产出,因此也就体现不出价值的增加。在有些外企中,本地员工晋升有不成文的上限层级,有些民企的高层选拔一定要任人唯亲,这些被称为“玻璃天花板”,明文里看不到却真实存在,而且非常难以突破;除此以外,大多数的所谓“天花板”其实就是你自己发展轨迹的边际效应所致,当边际效益不再能随着你的投入而继续增长时,那你就到了“天花板”。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他一毕业就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助理,出差、加班都是常事,他都任劳任怨,查账尽调也无比认真负责,因此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快就成了小组长。在他成为带了两个组的资深组长之后,他发现自己碰到了“天花板”,虽然薪酬每年都有递增,但是和他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他已经没有了工作初期的那种愉悦和满足。而要想继续提升却那么难,因为精力有限,带两个组已经是极限。更令人烦恼的是,由于业务能力强,累活难活都很自然地到了他的组,结果闹得自己的组员还挺有意见。

他倒不是挑肥拣瘦,而是希望能在努力付出以后成为经理、高级经理,甚至合伙人,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个愿望的实现遥遥无期,高层似乎连让他独立承接一个完整的项目都不怎么愿意。后来前辈大哥指点他,在审计方面他差不多已经是最熟练、最高效的了,投入再多也不会有超额的产出,但是想要像经理那样能独立给出意见,并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也需要很强的和企业交流沟通的能力,而要想承揽到项目,还需要公关能力和人脉拓展能力。在这两方面可以说他从无任何实践。也就是说,当边际效应无法抗拒地发生时,要寻求的是自我突破和改变。

毕竟是有着很强经济学思维基础的精英,小伙子其实在一听到“边际效应”这个词的时候,瞬间就明白了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kH9vZpcdotAV3ZMWw2ePISam7po/Dyl5Dmg9sJsP/5jL3UWRF6yiJdX+EJ0DLu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