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是经济学中很重要也很有意思的一个概念。每一个研究周期的人,似乎都在试图寻找出某种对抗周期的办法,但内心又相信宿命论,无可奈何地接受着周期的必然存在。
中国古人很早就从自然中总结出了周期的规律,《文子》中说:“周而复始。”后来将其总结到社会演变中,又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有的事情表面看起来是人类自己可控的,每一次大的转折似乎都由某种偶然性的因素和事件所导致,如果能有所调整仿佛就可以改写历史。但几千年来,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无论是丰收还是灾歉,无论是睦邻还是有边患,这种往复循环却总是像大自然的日月交替、四季轮回一样不可抗拒。
西方的经济学家发现社会如此,经济也是如此,任你如何提高生产力、加强配套法律和金融环境,最后总是逃不开“繁荣之后的衰退”,也总会有“萧条以后的复苏”。
如果把周期定义为经济上逃不开的循环,人们对其长短和成因就有不同的说法。
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短周期是40个月左右,而长周期则相当于2—3个短周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是50—60年的循环,我们最近能听到的一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就是来自于此。就事实而言,不同长短的周期在经济历史上都能找到案例来佐证。所以自从凯恩斯提出周期理论后,“存在着周期”的这个结论是被一致认可的,但是对于具体的周期规律却没有一致的认识。经济学家都想破解经济周期的奥秘,因而提出了各种学说。
从外部因素讲,早些年有人认为经济周期和太阳黑子爆发影响农业作物收成有关,到了工业科技主导的今时今日,其显然不再是主要原因。
还有人认为是政治选举的因素,政治家总是想讨好选民、刺激经济高成长和低通胀,随着他追求连任或即将卸任就会有不同的政策出台,从而影响经济周期。事实上很多国家的经济周期和政治家的变动相关度并不大,再说还有领导人几十年不换的国家呢。
20世纪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经济周期和新技术有关,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带动了新的生产组合,同时原有组合继续存在,就形成了收益的差别,从而能刺激经济发展。而当新技术被大多数人掌握以后,投资和发展的动力就缺乏了,于是整体经济就萧条起来。但是当今社会,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几乎每天都出现,每年都有新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而这似乎依然不能阻挡周期的到来。
经济学家又试图从内因上找到问题的本源。有人提出关键因素是货币,是银行扩张快了就收缩、利润低了又开始扩张,从而造成了周期;有人提出是因为投资永远会被利益驱动从而过热,与之对应的理论是,社会需求永远比实际生产出来的总量要低,但是这两种理论解释了衰退和萧条的原因,却不能说明整个周期的内在机理;还有社会心理理论,那就更加随机而不可测了。
我在研读宏观经济学的时候,相信用哲学的思想来认识经济周期会更合理。 我认为经济周期的本质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与真实世界状况的必然差异。
比如说某个股票,大家认为其20元肯定过高,但是2元又绝对不止,那么理论上在2元到20元之间就有一个真实价值的存在。但是所有人的整体认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偏离这个值的。内因上讲,人们本身认知能力就有高低,大多数人都缺乏必要的知识、逻辑和判断能力;而外因上讲,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包括股票本身的走势,都会带来影响甚至会诱导误判。所以假设这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真实价值是一根从4元缓慢往6元上升的线,那么实际交易价格就很可能围绕着这根线上下波动,从3元升到9元就是复苏到繁荣的过程,而从9元回到4元就是衰退和萧条的过程。
真实世界或许也存在一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合理发展轨迹,包括最合理的生产配置、政策环境、投资与金融的规模和力度,但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形成的偏差也一定存在,其他外部所有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基于偏差认知,自身所做出的行为都会在一定阶段内不断放大这种偏差,只有当偏差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才会形成“必须纠偏了”的共识,而这种纠偏又会进入矫枉过正、往反方向偏离过去的轨道。这是我所认为的经济周期的本质。
所以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就是经济周期必然存在的理由。偏差小,可能周期波动也小,根本没感觉到。而周期的长短,也与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关,企业、产业或许影响参数较少,比较好分析,而将国家、世界作为对象的话,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难以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具有天然规律的事情。
理论上讲,人类认知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认知的手段,所以经济周期的正反向偏离程度都应该不断缩小,而周期也应该相应缩短。但与之同时,人类的执行力与生产力也在大幅度提高,同时资金的流动速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再加上金融与投资的杠杆放大能力,这些又会加强发生偏离时的放大效应;而偏离程度一旦造成了较大的现实损害,修复时间就会拉长,经济周期也会变长。那么究竟哪一个方向的因素会占据主导呢?这会是一个困扰无数经济学家的课题。
但是微观领域的周期理论就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了。行业有周期,企业也有生命周期,产品的周期更加明显,再好的产品也会“花无百日红”。所以懂得周期理论的企业家,都会在前一个产品还在热销大卖时就未雨绸缪进行产品的迭代和新产品的研发,或者布局新的产品线,来保证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也会在企业高速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进行内部管理整顿,收缩战线、减少投资,在大势或行业周期进入衰退期前就留好现金、蛰伏过冬。所以那些说得上名字的企业家中,有人昙花一现,也有人屹立商场几十年不倒,差距就在于对周期的不同把握能力。
职场上所讲的周期有两个, 一个是和经济大势、行业、企业周期相关的职业周期,另一个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
和经济大势、外部周期相关联的职业周期,你可以试着对它做些研究,但说实话你并不能改变什么。普遍来看,大范围的加薪升职一定是在整体经济上行的时候,新的职业机会不断出现一定是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加薪艰难甚至面临失业则一定是在经济下行或者危机的时期,绝大多数人的职业周期都是和外部周期密切相关的。
你改变不了周期效应,但是你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升职加薪的同时,你就要注意观察和思考是否存在着过热的隐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周期下行时的准备要从形势好的时候开始。职场人可以去做两件事,一是尝试去接触和学习新生事物,二是去掌握那些可能在形势下行时会用得上的技能,为即将到来的衰退期做好准备。
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方向。
接触学习新生事物,是为跨越到一个邻近的甚至全新的行业做准备,而这个行业在整体下行的阶段里是有可能快速发展的,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好莱坞电影业,以及大萧条后期禁酒令废除后的酒业;也可以是为了跳槽到同业内的优势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具备独特的科研能力、资金实力或者管理优势,在下行期不仅能保持安全,还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从而在复苏时更加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这样的企业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一定和你现在所在的企业不同,否则不可能形成独特优势,所以你想加入这样的企业,也一定需要进行新的学习和提升。
而去掌握经济下行时的危机应对技能,则更倾向于立足本职。技术人员可能需要掌握低成本要求下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技能,销售人员可能需要掌握快速清理库存或者向未出现经济下滑的地区开展销售的能力,生产人员要追求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财务人员要寻求多渠道融资和提高清理应收账款的能力,而HR人员则需要掌握通过企业文化宣导来提振士气,甚至是和缓裁员与稳定队伍的能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机时能力挽狂澜作出贡献的人,一定会在下一个春天来临时获得足够的回报。
那么选择哪一个方向?这个我无法给出答案。你需要对现有的企业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你要分析的不仅包括行业地位、危机等级等外部因素,也包括领导的格局与能力、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内部因素,做出这个分析与判断需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
我的建议是:职业生涯前期侧重于后者,只要企业具备抵抗危机的能力和长期发展的潜力,稳定在一个组织中寻求内部发展是更有利的,这样能帮助你建立起完整的职业规范和思维体系,而且所有应对危机的那些能力也都是你最终向上发展的某种必须经历;而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则可以适当拓宽视野,当你的积累达到一定层级之后,你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价能力,你需要在最合适的平台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现有企业未必能继续提供匹配你成长速度的待遇。
但无论处于周期的哪一个位置,也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周期应对策略,“忠诚与责任”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在其位,谋其政,在岗位一天则做好一天的事,这是职业责任;无论是现在所服务的企业,还是曾经服务过的企业,永远不以损害企业利益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对职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