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有人会说,经济学的供需曲线理论和职场经济学的供需曲线我都明白了,但是供给和需求的增加减少都是很宏观的事儿啊。别人要跑过来和我竞争供给又不会和我商量,企业对于需求会有什么想法我也无能为力,那么我搞清楚了那么多道理之后,对于我个人的工作和职场发展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其实,职场经济学供需曲线的本质揭示了职场中几条永恒的定律。
定律一:如果个人没有变化,供需曲线永远不会向更有利的方向变化。
上节给出了结论,就确定的某个工作而言,供给永远大于需求,并且供给的增加永远大于需求的增加。所以,如果你本身没有变化,匹配的只是这一份工作而已,那么你几乎得不到你想要的越来越好的结果。
所有一心安于本分、从不主动寻求上进或变化的人,只能在组织中靠年头和苦劳换取位置和报酬。即便你心态平和,安于接受周围的人比你越来越好,也坦然接受后来者和年轻人成为你的领导,还能接受薪酬的增长速度缓慢得完全跟不上物价涨幅,但是你一定接受不了经济大势低迷或组织管理变化时所带来的失业。而这时,一心想着安于现状等退休的你,即便有再多的不甘心也无能为力。你觉得不公平,觉得命不好,但这却真正是再公平不过的事情,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一个不变的人要能苟延到老,那才是命好到不公平的小概率事件。
既然在一张图上所得到的那个价格点永远不会让人满意,那么只有通过改变自己,从一张现有的供需曲线图,走向另一张新的供需曲线图。所谓新的供需曲线,说的就是全新的产品,或者说是迭代后的新产品。
现有的图反映的是你当前的工作内容以及供需匹配关系,而当你的核心竞争力发生改变,当你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外延得到拓展,当你的未来发展潜力逐步得到兑现时,你所能胜任的已经不是当前的工作。那时的你,逐步向金字塔的上层进化,所对应的需求线整体水准都高出现在很多,而能构成供给竞争的对手却少了很多,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的收入得到满意的增长。
定律一要告诉你的就是:只有改变在先,方有获益在后。
定律二:越是底层,竞争所带来的性价比越低。
职场如同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越是底层越是人数众多。而更严酷的是,同样往上走一级,越是底层所得到的收益越少,最大的原因就是基数太小。
比如说,10个服务员中才出现一个领班,领班的薪酬或许比服务员高40%,可服务员的薪资或许才每月2000元,也就是说成为领班要经历十中取一的竞争,然后获得每月800元,全年来说1万元不到的增值。而在企业中层,从部门副经理到正职一般很可能是三中取一,虽然只有半级、加薪幅度或许才30%,但如果部门副经理的年薪是15万元,这一次升职加薪就相当于获得了5万元的增值。
所以说底层竞争的性价比是最低的,而每一个职场人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快速跨越这个阶段。新人为了每月千儿八百的增额而努力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人到中年,还和小年轻们为了一个小数字而竞争就显得非常可笑。底层的竞争,往往是为了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而中层到高层的竞争,更多的压力来自自我实现、应对挑战和快速提升,虽然竞争人数减少了,可难度却增加了太多,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小步的跨越。所以要为自己的中层和高层职业生涯留出足够的时间,这就需要尽快地走出底层阶段。当你从主管走向中层,你的每一小步,哪怕半步,除了相当数额的经济增值,还会获得社会地位变化所带来的满足感,更是给自己贴上了质地完全不同的标签,就像游戏中从木质徽章到银勋金冕,回过头去看看第一次拿到的木牌,当时的艰辛简直恍如隔世。
从底层快速突破,在经济学上就相当于是要走出“ 低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在这个阶段要想超越常人,大概有这样几种办法:一种是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快展现出过人的业绩和能力;一种是多投入学习,在工作中多加请教、随时复盘检讨,在业余时间努力充电;再一种是多面铺开,充分积累人际关系、拓展信息来源,从中捕捉机会;最后一种是不计回报地去做更高一个层级的工作,将这样的工作看成是赚到的机会,成功则表现出跃升的能力,失败也要攒下经验和教训。
只是这样的一些方法,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十分的“不经济”。多投入,做更多、更高段位的事情,又没有足够的回报,很亏啊!还没有赚到多少就要用掉,去充电学习,去结交人脉,能不能赚回来也不知道,更亏啊!在穷得叮当响的时候把赚来的第一笔钱眼都不眨地全部花掉,这个人是胡雪岩;在职业生涯的前5年从来不计较做多少事,对所有工作都倾注全部热情,用微薄的收入广交朋友,还自费念硕士研究生,这个人就是我。 在低层级的职场,最经济的就是快速脱离,其他所有的所谓经济考量都是不经济的 。我最近听到的一句网络名言是:不要说什么鹤立鸡群,正确的做法是离开那群鸡!
而当职业生涯进阶到一定层级的时候,你已经不会只为了一点简单的经济增值或头衔变化而努力了,而是为了成就感,甚至有机会自由而单纯地为了爱好和内心的愉悦而主动选择工作。也许你现在无法体会,但这就是金字塔一定高度之上的不一样的风景,我衷心希望此刻正在读这本书的你有一天能站在那个地方看到这样的风景并为之欣喜。
定律三:只知道盯着供给的人永远在红海;关注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人才有未来。
要想改变自己的供需曲线图,要想尽快跨越底层低性价比竞争,一心一意盯着供给线、盯着竞争对手的人,着眼点就错了。你希望从身边同样层级的人中间脱颖而出,击败他们所有人是最差的战法,由此导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完全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尽管有时你也会占到便宜,但从此更会引导自己走向一条完全错误的职场道路。这样的人永远把自己放在红海,处处都是对手,没有什么新招、好招,就只能琢磨损招、阴招,最后沦陷在低质量的野蛮竞争中。
永远要记住,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需求方、你的上层,他们才是主导因素,就像常说的“市场总是正确的”、“客户才是上帝”。
你要关注的是,上一个层级和更高位置的需求是什么,你能不能达到。如果能,就去实现它,如果暂时不能,那么通过怎样的学习和怎样的磨炼才可以达到。好比说,不要去想怎样才能比其他服务员赚得更多,不要去和其他服务员比长比短,因为你再出色也只是个优秀的服务员。你要去想的是,老板需要领班做的是什么,是安排协调好所有服务员的工作,是指出不足、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是指导大家,甚至引导新手尽快成为优秀服务员。那么除了业务过关以外,你需要通过学习补上一些管理能力和培训技巧,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达成目标。如果你发现其他服务员在工休的时间都是拿着手机打游戏、看八卦,而你觉得学习一些菜系的历史、烹饪的技巧、食材的药用价值会对服务员的工作大有裨益,那你就帮老板创造了需求。有朝一日,你所在的这家饭店拥有几十家连锁店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成为餐饮集团的培训主管或者分店经理。也许你觉得,就凭现在这个老板的样子,怎么可能做那么大?那么我要告诉你,你创造的这个需求不是为了这一个老板,你所学习和提高的也不是为了这一个老板,而是为了你自己;这一个老板也许不能创建足够大的舞台,但这市场上还有百计千计的餐饮集团,如果你够强,为什么不去投简历呢?
其实再换一个角度说说管理这个事儿。
我们小时候念书都自以为聪明地在教室里传纸条,在课桌下面看武侠小说。很久以后有一次我自己站到讲台上,目光往下一扫才明白,所有我们以为瞒得过老师的事情,其实老师都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有的人,有的事,老师会有选择地说或是不说,以及什么时候说。
在管理上来说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是合格的、有经验的管理者,站在自己的层次往下看,下面明争暗斗的小心思、小伎俩他都门儿清,不同的对待方式,其实都只是管理的手段而已,这样的胜利者未必一定能得到实质的提升。最终能升职、能往上走一个层次的人,归根结底还是靠实力说话的。而所谓实力,就是能理解需求、满足需求,甚至主动创造需求的能力。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才能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