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职场的演变

学习经济学的人基本都有一个好习惯:思考问题喜欢想透彻,包括问题的指向和所涉及的名词的定义。在序章里,我们已经明确了问题的指向,就是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来改变我们的职场理念,并在管理科学的2.0时代达成自己经济的职场目标。那么,接下来,我们先说说“职场”是什么。

职场的演变大约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农业社会,简单生产是可以由个人来完成的。张三种地,开荒耕作种粮食;李四也种地,青菜南瓜胡萝卜;赵老汉养鸡养猪;王二狗种桑麻,棉花顺手制成土布。这几个人还不能住得太分散,得找时间往一块儿凑,商议着把东西一交换,所有人就都满足了吃穿。在往后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出现了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早期的形式是商铺和作坊,并由此向商品经济社会演变。

基于商品经济的效率和社会化分工的进程,简单的个人生产方式及小规模的单一生产方式都逐渐被淘汰。因为个人或单一生产的东西只能满足温饱和较低质量的生活需求。要想多产出,张三就要接受专业的置种、防病虫、施肥、收割、碾米等服务;赵老汉就要接受配种、提供饲料、兽医诊治、屠宰等服务,而他们都只负责整个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当然,提高产能的同时要为接受的各种服务支付费用,只要最后统算下来比以前收入多就行。那些支付出去的费用,就叫成本;而比以前多出来的那些收入,就是利润。这种与生俱来的追求,以及对不同人群、不同组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就是经济学诞生的基础。

整个经济学,就是在有了社会分工、商品经济概念以后才形成的。收入、成本、利润是最早、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分工和效率则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是没有职场的。自给自足和简单交换是社会主要的生产和运营方式,唯一的职场可能就是官场。皇帝是老板,分工不同的文武百官如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地方官就像区域或事业部负责人。整个体系有规章法度、运作流程、激励奖惩,而各地方、各部门也沿用了这一套体系。

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后来出现了商号、作坊、镖局等组织——不仅是一项产品或服务需要通过分工来实现,分工后的每个环节也组织化了,需要由一群人来进一步分工配合完成。比如,商号要有掌柜、伙计、账房;作坊要有工头、老把式、维修工、工人;镖局的队伍则要有镖头、趟子手和小工。这时候经济学意义上的职场开始出现,但这还不算真正的职场。因为很多农业社会的经济组织都是由族人、学徒、家奴、家仆这样的强依附关系构成的,老板和员工的角色属性和相互关系与真正职场中的并不能等同。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专业分工程度和利益分配方式就更加复杂了,每一个环节都会由无数的企业或单位来承担,各方都在想尽办法用更少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去取得更多的利润。

然后,有些比较有钱、比较聪明、比较有想法也比较有勇气的人就会站出来,挑头承担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的生产工作。在所有这些品质当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聪明使他们意识到分工才能带来效率,效率能带来利润,规模化能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利润。那么问题来了,分工和规模化都需要雇人、添置生产设备、购买更多原材料,而这些投入都是有风险的。一旦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就会亏损。只有勇气才能使一拨人主动挑战风险,于是他们就成了企业主或老板;而不具备主动挑战风险、赢取高额收益的勇气的人,则成了打工者。

企业组织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为了避免个人承担过高的交易费用。其实个人也可以完成交易,但是寻找客户、谈判、建立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以及与交易相关的其他事务需要大量的花费,这部分花费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过高进而严重影响到利润的时候,个人就开始寻求形成组织的方法,通过组织来统一处理交易事务、分摊交易费用,而个人只要专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

无论是因为发现了利益点和具备勇气而主动成为老板,还是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形成组织,相应地出现了老板,一旦组织形成,就会出现老板与员工的身份分野。有目标、有投入、有管理和分配能力的“老板”,把有力气、有技术但是抵触风险的“员工”组织在一起进行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与其他组织竞争,这就是职场。

职场就是一个不需要你承担整体的大的风险,用体力、脑力、技术、才具就可以换取约定回报的地方。

在一些大中型的经济组织中,会出现一些相对独立的单位,例如分公司和事业部,其负责人承担相对的整体责任,但不是全部;也有一些经济组织,所有者众多,或者所有者已经退出管理和决策,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也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所说的“代理机制”,这些也都是职场。

职场的基本组成需要两种人:无论是老板还是代理负责人,都是“扛事的人”,即便他们不直接参与规程制定和管理实施,仍对组织的所有人和事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同时他们承担着最大风险,获取的收益也最大;另一种就是“做事的人”,其根据规程各司其职,通过最佳的表现获得收益、争取更高的职级。当然,风险小,收益也小。随着企业层级的增多,小部门和小单位相继产生,也就产生了相对的小团队、“小职场”。在小职场中也有相对的两种人——做事的和扛事的。

梳理清楚职场的起源和本质之后,有两句话需要每个职场人在进入职场之前就要听得懂和记得住——

第一句话:职场是为了组织者的目标或者说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最大化,更不是因为你而存在的。

给到组织中个体的利益小一些,组织的收益就会高一些;但是给到个体的利益过小又会影响到组织产出,同时在与其他组织竞争人才时会显得竞争力不足。所以,组织为了吸引到所需要的人才,有时会给出较高的收益安排。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分配机制,都是一个权衡的过程;而权衡的标准始终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脱离了整体利益来看自己的收益,立身的基点就跑偏了。这一点,作为职场中的个体,需要时刻铭记。

有的企业高层,会为了自己的潜在利益,或仅仅为了提高自己个人的行业地位和话语权,执意推进一项并不见效益的大项目或者并购案,这就是代理人机制存在的弊端。还有的企业员工,会为了自己或者本部门的利益,而抵制企业做出的战略调整。从短期看或许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但从长远看,职场的发展之路正在被自己阻断,长期的利益是得不到最大化的。

所有的个人收益,都要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去争取,这才是职场人长期利益的保障。

第二句话:责、权、利三位一体,是职场行为的基准线。

真正意义上的老板,承担所有责任、拥有最高权力、获得最大收益,这毫无争议。但是大多数的职场上,不同事项的负责人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板,所以“责、权、利”必须明确,而且相互之间要匹配、符合逻辑;而小职场中的负责人有着双重身份,同样需要对其两个身份的“责、权、利”做清晰的注解;即便是最基层的员工,合同和岗位职责说明书也明确了你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为此你有哪些权限,而做到不同的程度又分别对应怎样不同的收益。

作为CEO,如果对中层干部没有足够的任免权,日常的财务权限也有限,那么团队管理就很难落实,战略落地和目标达成的责任就无法承担;作为销售副总,如果对销售费用的支配和奖惩激励没有一定的权限,对市场推广、生产供应没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议权,那么实现多少销售业绩指标就可能是空谈……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职业的不满和困惑,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此。至于基层员工和初级管理者,如果手头的岗位说明非常模糊,也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很多年前,我曾参观过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其行政负责人向我展示了他们企业的员工手册。这个像电话黄页一样的手册中清晰地标注了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不同层级的问题可以处理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你应该找谁,相应的考核奖惩也标注得一目了然。从行政前台到技术、销售,从基层到地区负责人,人手一本。该负责人非常自豪地对我说:“就算哪天这家企业消失了,我只要凭这一整套的员工手册,也能一夜之间让它重建。”

这是管理科学1.0时代的典范。但在当今时代,这样僵化的机制或许会让这家企业无法面对变化的市场。而我们需要在承袭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除了明确条文以外,还要有针对创新和突发情况的方向性的行动指引,以及更多授权空间和容错机制。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改进,对职场中的人来说,“责、权、利”一致才能构建评价其职场价值的客观基准线。管理学中有个“责、权、利三角”的概念,这不是一个平面的三角形,而是由三根撑起“职位”这个点的支架构成的稳固的立体结构。 xE74X4uHfWZ02/uArPG34yBoMyBvxg5B9anb6uipQiy3r2Ym6/ivBrcSRQVOi/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