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职场人的经济学思维

职场中有不同的人。我从事企业管理数十年,见过数以千计的同事、部下,以及外部公司不同类型的员工。本质上讲,我认为职场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我称之为“小职员”。他们一般只关注眼前利益,安于现状。通常,我们会在这类职员身上看到一些共性。比如,认为“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永远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觉得自己付出多而得到少;认为周围那些现状更好的人是因为运气;觉得打工者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投胎”在哪个企业才是日子好不好过的关键……无论是从多家企业HR考评统计的结果来看,还是从我亲自带过的团队来分析,这类“小职员”在职场中几乎占了八成,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他们属于随波逐流、混日子的那八成。

然而,“小职员”还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抗拒任何改变的。他们一边寄望于维持现状,一边想从现状中获得更多,平时在职场上总是抱着“完成任务就好”的心态。和别人付出一样的,却总想要更好的回报,拿不到更好的回报时便觉得少付出一点才会赚到。这一种人基本上就是我们平时所定义的“loser(失败者)”,总是充满负能量,不断抱怨。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中,这种人永远在最底层挣扎,随时可能被击垮。

另一种“小职员”适应性相对较强,能够在变化到来时去学习、去调整,尽管是出于被动。他们会跟随潮流去学外语、学编程、考公务员、考财会证,多方应聘或者托关系以便让自己能从处于下行趋势的企业或行业转到更好的岗位,在工作中会有意识地去观察、趋利避害、寻找捷径。虽然走不到多高的位置,但总能让自己过得比前一种“小职员”好一些。他们多少还有一些自主意识,所缺的是有效的思考方式和合理的职业规划。

和“小职员”相比,剩下的两成左右我称之为“职业人士”。“职业人士”有着出色的专业技能,并且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能从工作中总结方法,甚至有所创新。他们会成为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甚至进入高收入人群行列。当然,现实中,我们在“小职员”类型里也会看到有收入高的,但他们的收入多半是靠背景和关系,或者是靠所在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职业人士”同样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裹挟着前行,因为过往表现出色从而被赋予更多职责与要求,其发展轨迹受外力影响较多。如果职业发展到与内心诉求或个性不完全吻合的时候,他们也有很多烦恼与纠结。他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出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选择放下而去追求个人的理想”等行为。

另一种则会不断地主动寻找更好的机会。他们期待站到行业的风口,或者是搭上高速发展的企业便车,又或者是得遇伯乐……于是他们会主动选择跳槽。但也不是每一次跳槽都能成功。抛开运气因素不说,主观上的看错趋势、看错平台和看错人占了一半因素,另一半是因为没看清自己。高估能力或者误判核心竞争力也是很容易发生的。

无论你是以上哪一种,可以确定的是,当你拥有真正的经济学思维之后,你看待职场和思考的方式会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小职员”不懂得认知与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只能是平庸的大多数;如果想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士”乃至卓越人才,请从改变认知与规划开始!

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说到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有很多种定义,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来描述: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按照这层定义,那么几乎每个人都会把自己划分为“经济人”。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未必真正懂得如何做经济测算,抑或是即便懂得如何进行经济测算,也不愿按照测算结果行事。

比如,有两件一模一样的工具,一件卖80元,一件卖90元。

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经济人”,都知道要买80元的。

那么,假如说80元的工具只能用两年,而90元的那件可以用3年,怎么选?

假如说这是一件专用工具,你只需要在两年里用到它,这时又怎么选?

还有,要是这件专用工具自己不用了还可以租给别人,每年收20元租金,又应该如何考虑?

再说个复杂点的情况,80元的工具要一次性付清全款,而90元的那件可以分3年免息分期付款,你节省下来的现金能在其他地方获得5%、10%、15%不等的收益,这时该怎么选?

你会说,就10块钱的事情,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事情虽小,用到的经济学理念并不简单,而在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看来也完全不麻烦。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越多,越复杂,懂得正确进行经济测算的人就越少。这也是商家五花八门的促销技巧层出不穷的原因。总有人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却总是会忘记“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老话。

作为职场人,懂得经济学思维和合理测算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那些影响因素是不会作为明确的题目给到你的。你要去发现和思考那些并不明确却有可能会影响判断的因素。能否看到被别人忽略的因素,能否捕捉到关键因素,能否给出准确判断,就是区分职场“经济人”水平的分级标准。

而有时,即便你懂得了测算,也依然做不出“经济人”应做的选择。

有一个经典问题:如果有两个选择,选A可以立刻获得100万元,选B有一半的可能获得1亿元,而另一半可能则是分文不得,请问你会怎么选?

每个具备一定常识的人都知道,选项B的期望价值是5000万元。但问题是,这个期望价值是根据概率算出来的,似乎看得见、摸不着,运气不好就什么都没有。而选项A里的100万元足以使大多数人改善生活。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小富即安,很具诱惑,另一边是理性判断的价值最大化。实验结果是,接近八成的人选了A,心甘情愿被理性的答案所嘲笑。

这是人性与大众心理经常会战胜“经济人”理性的真实写照,也契合社会的现实。在经济学中,著名的“二八定律”总结的就是这个结果。

八成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只有一个从自我出发的角度,下意识地把这当成是仅属于自己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如果告诉你,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做这个选择题,而且八成的人都选A,你其实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你还会这样快速果断地选A吗?你预想的那种优越感不就荡然无存了吗?当意识到这个情况后,或许会有更多的人选B吧。

和实验结果一样,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发展也遵循着人性和大众心理的规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宏观的意识和理性的坚持,他们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做着看起来尽可能安稳的、确定的、貌似有利的选择和行为,最终泯然于众生;只有少数人跟随着理性、克服了恐惧,其中一部分人超越了大众;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承受并无所获的风险。可是,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又何止一次呢?如果你能坚信未来的机会、坚守“经济人”的理性,你的人生就会向期望价值逐渐靠拢,不是吗?

作为职场人,职场生涯是长远的,几十年的过程中机会众多。据统计,足以改变人生走向的重大机遇,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碰到至少7次。假如你已经习惯于放弃“经济人”的理性,遵从大众心理,那么你会和所有机会失之交臂。

更何况,职场人的经济学思维如果达到一定层级,眼界如果足够开阔,即便不能傲然于顶端,也有多种方式可以让自己胜过芸芸众生。比如,100万元数目不小,但总有些有钱人、赌鬼不把它放在眼里,对他们来说,更多的钱都敢投入,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在1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找一个数,把这次机会卖给别人,就算卖了500万元、1000万元也比只拿100万元好,对吧?再比如,100万元诱惑是很大,可人们对10块钱就都无所谓了,那我就开一个新的盘口,好比说每个人出10块钱,赌赢了拿走50块,赌输了分文没有,应该很有吸引力吧。假设找了100万人入局,我选了B,如果拿到1亿元,他们分走5000万元,我拿5000万元,如果碰到了分文不得的情况,我就拿走他们下注的那1000万,也很棒,是吧?脑洞一开,这个事情放在做金融的人那里可以有无数种衍生产品来运作。

通过以上故事,我想告诉你两件事:一是要做懂得经济测算的“经济人”,并且不断去学习如何考虑更多因素、发现更关键的因素、提高测算能力;二是要懂得坚定地恪守经济测算告诉自己的结果。职场是一段长远的路途,所以你的眼光也务必长远且坚定!

培养经济学思维

想要真正成为“经济人”,单单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还不够,你还需要学会培养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从来不是为单个人而存在的学科,最少是两个人的交易,随着参与者逐渐增多而体现于城市、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之中。所以除了算自己的账,你还需要从他人、整体、社会的角度去看,很多时候会得出和你的常识、直觉所告诉你的完全不同的结论。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一个要领,是克服“懒”。懒得仔细想、凭感觉做决定,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碰不到经济学的边。

有这样一个问题:汽车原来用1加仑 油能行驶12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行驶14英里;摩托车原来用1加仑油能行驶30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行驶40英里。请问同样行驶10000英里,帮谁改良能省更多的油?

凭感觉,12到14才提高了六分之一,30到40可是提高了三分之一,提高得多当然说明改良摩托车能省更多油,这还不简单吗?但是当你列出算式一算,10000/12-10000/14≈119加仑,而10000/30-10000/40≈83加仑,改良汽车能多省36加仑油!我之所以如此清晰地记得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直觉当时也差点让我犯下一样的错误。类似的情形在很多统计中都会使你“受骗”,尤其是在你不以为意的时候。

另一种懒,是盲目轻信结论,懒得回溯过程。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信息都是未经论证而直接给出结论的。例如,知识付费领域有大量所需阅读时间为3~5分钟的内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能给出结论,就算有分析过程,也是最简单的。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好恶去认同或者反对某个结论,从来不会去进行相关考证和学习,不会去看那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也不会去分析思考过程是不是合理。所以有很多人投入知识付费,只为获得一些结论性的名词或知识点,将它们作为装饰物,显得自己懂得很多,让自己看起来很有文化,尽管自己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还有很多耸人听闻的谣传和伪科学也是靠着人们的“懒”而得以传播。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二个要领,是跳出自己、跳出局部,从他人、全局角度看问题。

举个例子:高层住宅的电梯维修费用该怎么筹措?低楼层的人说,我们可以不用电梯,而且用起来损耗也少,应该高楼层的人多出钱才对。又有人说,不仅要看楼层高低,还要看家里多少人,我家只有一个老人,还很少出门,多出钱也不合理。还有人说,要先检查造成损坏的原因,好比说要是哪一层楼使用不当,就应那一层楼的住户出钱……从每个发言人的角度看,似乎都有道理,而从经济学思维的角度,这既然是一个全体住户的问题,就要从全体住户的整体效益角度去考虑。有一个名词叫交易费用,即将所付出的时间、沟通成本,以及电梯潜在的危险等都纳入本次交易的费用,从而形成最后的结论。如果结果远超可能出现的价格差异的幅度,就应该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剥离所有人的个体差异因素,只谈与整幢楼安全相关的因素,根据由面积决定的物业费分摊维修费用。就家里人少的住户而言,这并不构成其减少付费的理由,因为买房时候的房价不会因为住的人的多少而改变;而住在低楼层的人,他们所谓的损失已经在房价上弥补过了——低楼层的房价比高楼层低。如果你想让自己房屋的价值得以维持甚至上升,那么完好的电梯和经济学思维都不可少。

所以,经济学思维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不能从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角度出发去看企业战略,也不能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角度出发去看国家政策。讨论多大的问题,就要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思考。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三个要领是不能以为看到的就是事实。

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有两个医生,其中一个的治愈率比较高、死亡率比较低,另一个则相反,哪一个医生的医术更加高超?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其实不是。有经济学思维的人会追问一句:病人是随机分配的吗?如果病患随机分配,这个结果可以令人信服。但是,有很多时候那些疑难病患者会主动去挑选医术更高的医生,于是小毛病都在普通医生手里得到了解决,而优秀医生却经常碰到无力回天的重症,所以你看到的事实与真正的事实有可能恰好相反。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四个要领是不能以为看得见的结果就是结果。

《劳动法》规定和保护了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所以那些克扣社保、加班不加钱的现象都会被举报,你以为看得见的结果是企业规范起来了,劳动者愉快起来了。而事实上的结果是,只要企业运营和收益不匹配、用人规范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企业一定会找到各种办法去变相应付,如果监管过紧,只有裁人、收缩,普通劳动者仍然看不到愉快的结果。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曾经试图推出关于大学生实习的调整法案,要求那些华尔街机构和大企业必须给实习生足够好的待遇和留用比例。这样做看似避免了大公司压榨实习生,然而最快声明表示反对这一做法的并不是大公司,而是大学生。因为他们看到了实习通路萎缩的前景,之前只要自己够优秀,实习期被压榨的损失还有可能在入职以后补回来,但现在连被留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了。

职场人要时刻避免自己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那些你以为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做法很可能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你想看到的结果完全看不到,还可能带来更多你事先想不到的问题。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最后一个要领,也是最难的一个,是有时你需要挑战道德立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政策:凡是在其他国家经商或者游历的人,看到流落在外的鲁国人要把他带回国,国家会给补助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国外回来,很得意地对老师说,我带回来了很多流落的同胞,而且我认为这是善事,我根本没有向国家要奖励。孔子一听,非但没有表扬,反而将子贡训斥了一顿:你做得大错特错!其他人看到你这样做,会不好意思去领取奖励,然而没有奖励的话又实在没有更多的动力去做,于是会有更多鲁国人得不到救助而难以回到国内!

从经济学思维看,很多事情可能是与道德相违的,但如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人人都有经济学思维,其实社会道德和秩序反而会逐步趋好。试图站在道德高度去挑战经济人的本性,几乎就不会有成功的。

作为职场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在你自己的职业领域,你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你经济学思维的判断,你需要克服某些肤浅的道德感,未来的结果会证明经济学思维的正确,包括对道德的正面影响。

这些要领,是要职场人都能形成经济思维,让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好的作用,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所有形成经济学思维的要领中,最大的敌人就是直觉。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即直觉思维系统;另一种是比较认真的思考,即理性思维系统。主流经济学一般都默认人们会采用后者,但现实是很多人都是凭直觉行事。真正的经济学思维模式不仅要思考理性思维是如何得出正确结论的,还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行为方式,避免直觉思维,少犯错误。

直觉是基于过往经验和人性心理而形成的。每个职场人的过往经验其实都很有限,尤其初阶职场人错误率是很高的。更何况一直依赖直觉、不能克服人性心理的话,就不会有新的经验出现,职场的道路也没有了进步的空间。和直觉相抗,就要抗击懒得想、懒得探明究竟的惰性,抗击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事情的本能,抗击接受简单事实和简单结论的便利和舒适,以及内心流于浅层和表面的道德感。

这不容易。但职场人若要进阶,相比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事情是改变思维模式。

树立经济的职场目标

除了要完善自己“经济人”的基本人设和形成经济学思维模式,职场人还要树立经济的职场目标。

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什么样的目标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但是,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是不是一个经济的职场目标?那就有区别。

如果你才华过人,又有很好的平台机会,你说你就想随便混混等退休,那就是不经济的;如果你眼下与千万人无异,也没有特长,你说你要成为马云,那也是不经济的。对职场人来说,设立一个经济的职场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禀赋”。宏观经济学的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不同国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丰富程度和相对优势组织生产,从而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获得差价;微观经济学的禀赋是指一个微观个体的先天优势。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指其与生俱来的颜值、身高、声音、智商等。对企业或经济个体来说就是拥有的资源。

禀赋是我们衡量事物是否经济的一个基准。

一个职场人的禀赋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先天优势,另一部分是后天资源。后天资源包括了自身及家庭所建立的人脉、口碑和社会地位、可支配的金钱、自身习得的各种技术和能力……职场人的禀赋,就是当下你所拥有的以上全部。

在我的上一本书中,我详细阐述了如何评估自己的禀赋资源。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如何基于自身禀赋资源,树立经济的职场目标。

经济的职场目标,和成功学完全不同。

有太多书和讲师,完全不管受众的禀赋差异,一味地售卖成功学,似乎照着做就可以走上风光的顶峰。且不说这些传播者本身够不够得上他自己所说的成功,光是把一样的目标以及一样的过程和方法无差别地传递给所有人,这一件事本身就违背经济学原理。

至于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者所讲的成功学,有句网络名言说得很有意思:“成功者的成功学,就是一个中了大奖的人和大家分享得奖后的喜悦和选号时的心得。”成功当然不全凭中奖般的运气,但大多数的成功者在私下交流时都会很谦虚地感谢时势和命运,认为自己的努力更多是顺应了时势、把握了命运。而对其他人来说,时势已变,各人命运迥异,成功又岂是能复制的?很多时候成功学的传播,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告诉大家他的成功是有道理的,他是掌握了成功秘诀的人,所以请继续相信和支持他;二是宣传他希望你认可并接受的理念。如果你是他的用户就请认同他;如果你是他的员工就请理解他并照他希望的去做;如果你是他的供应商,是他所投资的企业,就请跟随他所引导的规则。

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者,我也不想做那一类“鸡汤”导师,所以我不会讲成功学。如果一定要讲成功,我认为实现了自己“经济的职场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成功。何谓“经济”?如果你确定的职场目标能匹配自己的禀赋,就是经济的。如果你能在和自己处于同样禀赋层级的人中成为前20%,然后阶段性地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态禀赋,那就是经济意义上的“很成功”。

别管那些大众偶像啦!他的成功和你没半点关系。当下,对你来说更为经济的职场目标应该聚焦于你工作和生活圈层可触及的范围,比如在你的同类或同龄人中表现得比绝大多数更优异。他们取得的成功对于你而言,是可参考和追赶的。而我所写、所传播的,就是那些能让你比同类人进步更快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

如果你自觉已经跻身前20%,更要跑得比别人快一点。如果原地不动,那些以你为目标的人可能很快就会超过你。

想要真正提升自己,你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坚定信念。你需要从内心、理性上认可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即便经过一段时间还没看出效果,你也要坚信这样做一定能提升自己。而经济学思维就是你最好的信念支持,因为它会在符合每一个人利益诉求的情况下形成结论。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可以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机理,由于不能穷尽所有信息,所以难以做到完全准确,但依然能够让你对大概率的趋势持有坚定的信念。职场人的经济学思维,就是找到能更大概率提高自己职场收益的方法,然后等待时间带给你的惊喜。

二是坚持践行。光有信念还不够,还需要将内在信念转化为外在行为,并且不断坚持,直到它成为一种习惯。世界上最难演的是在一群贵族间扮演贵族,很少有骗子能胜任。因为人家的行为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而你的行为是短期的排练。同样,刚开始改变时也未必能立即见效,只有坚持践行数月甚至数年,行为已成自然习惯,你才会真正脱胎换骨。 8HaI85i1cgHvb6TyBPA1t+vFB9VCgQHis3hUEMmWTo2gViowyprCr3D7Kzq/mK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