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管好个人职业周期

在这里补充一个职场经济学里的知识点。经济学上的周期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我前面也提到过,西方的经济学家发现经济社会存在一个规律:无论怎样提高生产力,怎样加强法律和金融环境的配套,最后总是逃不开“繁荣之后的衰退”(当然也总会有“萧条以后的复苏”)。宏观经济有周期,微观领域也有周期且更有现实意义。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产品的周期最为明显,再好的产品也是“花无百日红”。所以懂得周期理论的企业家,都会在前一个产品还热销大卖时就未雨绸缪地进行下一个产品的迭代研发,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在企业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进行内部管理整顿、收拢战线、减少投资,或者在大势或行业周期进入衰退期前留好现金,准备蛰伏过冬。只有经历过完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周期的企业家,才算是商界翘楚。

职场人,除了面对外部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也存在自身的职业发展周期。外部的周期你无能为力,但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周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什么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快速提升、遭遇瓶颈、受阻衰退和重新进步”这样起伏式上升的不同阶段。这同样符合客观规律,其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的环境周期因素,周围同事以及其他同行的发展速度对自身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你的个人与家庭变化,例如失恋、失亲、结婚、生子,另外有些突发事件也会带来人生态度、心理变动、职场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只有真正心无旁骛的职场强者才能基本上看不到周期波动地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他们放开和摒弃的那些东西你可能真的做不到,所以无须眼红。

为什么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周期很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当外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的时候,自己的职业发展周期也同时到达低谷,雪上加霜。同样,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状况也不是什么好事。 波动周期的叠加效应很恐怖

多少人在顶部叠加的时候忘乎所以、行差踏错,又有多少人在底部叠加时心哀若死、崩溃放弃。作为职场人,应该有主动寻求周期管理的意识,让自己的职场生涯相对平稳、渐进地发展。因为职场是一份长期的事业,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会遇到许多外部的形势波动,也会碰到许多的甜酸苦辣、沟沟坎坎。如果频繁地经历大的起伏波动,对职场发展和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都是非常不利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已婚女职员应该在什么时间段生孩子?大多数人想一想都会说,如果能选择的话,肯定是在公司业务一般,没有什么大发展、大动作的时候最好。有一些人认为应该在公司情况不好的时候生孩子,公司连辞退你都不行。

我可以理解但并不喜欢这种出发点——过于现实,也过于和公司对立。从周期管理的角度看,公司发展平顺期是比较好的生育时机。平顺期是公司高速发展期之后所进入的状态,处于发展周期的相对高峰,而此时若把自己个人周期的底部对冲上去,精力不济和休产假的时候,既没有错过公司快速发展和危机处置这两个最能修炼提升自己的机会,同时又可以相对超脱地整理思路、拓展学习。

所谓“功成身退”,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的范蠡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诠释,他在国家形势最好的时候个人选择退出,通过践行自己的另一种职业形式去实现“家国天下”的理想。所谓“闻鸡起舞”,讲的是祖逖和刘琨身处两晋南北朝乱世,却能自我督促、奋发图强,在形势不佳时自己能寻求快速发展的契机。这都是古代历史上调整自我发展周期的例证。

前两年经济普遍下滑,金融产品市场萎缩、收益甚微。许多金融从业人员都选择了转行,或者继续工作,但是采用一种“趴下装死”的工作态度——不主动、不接茬,不管别人死活。而我认识的小L就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据我所知,这两三年他去了4家类金融机构工作,有从事供应链管理的、有做融资租赁的、有开发房地产基金产品的,还有做二级市场股票融资的,最后他成了一名高级财富管理顾问,以前是靠卖产品拿提成,现在改做咨询,靠提供财富管理配置方案来拿提成。我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很简单,市场不好的时候不能死盯着一个产品做,风险比较大。他原本是想换一个产品做,后来发现自己对不同产品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干脆就从销售转为咨询,实现了职业转型和重新发展。他还说,市场不好的时候最忌讳怨天尤人、相互安慰。一堆人聚在一起吐槽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彼此拉扯,每况愈下。只有不断地去找机会,让自己重新往上走,才是抵抗外部低谷的办法。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自己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积累资金,积累人脉,不要一味地贪快贪多。而处于职业生涯低谷的时候,如果外部环境好,还能给自己放个假;要是外部环境不好,必须快速找到一个适合的起点,让自己摆脱困局。待遇条件不重要,环境都这么糟糕了,能有什么特别好的机会呢?所谓适合,就是气场相配。最有利于你快速发展的地方就是最适合的地方。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内外部周期能有意识地“错峰”。

在冬季,怎样能找到机会,跳出个人发展周期的谷底呢?你需要在外部周期春暖花开时就做一些准备工作。动物会在秋天就开始做过冬的各项准备,人类比动物更聪明,有时候会在很久以前就播下一些种子,留下一些储备,也会有意识地习武习艺,提高应对各种不测的能力。

每一位职场人,在春、夏、秋季的时候务必要花时间做两件事:接触新人、新事物,学习新招、新思想。

接触新人,是指接触你之前没机会见到或者没机会深入认识的人,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能给你的职场带来帮助或者让你的能力和思想得到提升的人。他们可以是前辈师长,可以是其他企业或单位的同层级及以上的人,也可以是你认为有潜力的同层级及以下的人。人脉的构建不是在相互有所求、有利益交换的时候,那时的人脉纯粹是出于利益。真正的人脉关系是在没什么利益关联的时候缔结的,是主动的关心和简单的帮忙,却能拉近彼此的联系。这些事情最适合在花好月圆,所有人都心情愉快的时候来做。

我有一句常说的话:“ 请人吃饭的时候从来不要人帮事,找人帮事时也从来不用请吃饭 。”将请吃饭和帮忙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交际场合最下乘的做派了。

接触新事物,是指留意那些可能对你的职业带来影响或有帮助的事情,以及单纯出自爱好,一直想了解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人生中不经意间出于喜欢和好奇所接触的事情,时常在未来给我们带来超乎想象的惊喜。回想一下,你现在最有用的技能,你过去最大的一次成功,你最赖以支持的资源,你最重要的那次转型……有多少是你按部就班、刻意计划的呢?那些最关键的因素,是出于偶然,还是你沿着严密计划执行后的必然?很多人告诉我,回想起来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些事情,似乎都是必然中带着偶然,如果没有那些出乎意料的因素,那个必然似乎也实现不了。我想告诉你,那些你自己也没想到的事,那些偶然,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接触的人和事所带来的结果。

我一直对职场上接待过的每一位有成就的人心怀尊敬,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向他们讨教一番。2004年时,我接触了一位回国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的专家级人物Y君,出于作为投资经理的好奇心,我问了他不少关于电厂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恰好对方关心的是有关财务和投资的事情,我也尽我所能给予了他专业的答复。我认为人生中能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和某个行业的专家进行交流,是一个机缘,所以这次接触完全出自我的习惯,与我当时的工作并无任何关联。大半年后,Y君邀请我作为某家电厂的投资并购顾问,那笔咨询费成了我投资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偶然,但我认为是必然。因为我秉持这样的理念接触和交流过无数有成就的人,这其中谁会在未来找到我是偶然,但是一定有人会找到我,则是必然的事情。

学习新招、新思想,这一过程必然是在夏、秋季节。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春天太忙,有太多事情要做,忙着赚钱。等到了冬天,有太多事情要对付,忙着生存。所以夏天和秋天是学习的最好季节。在外部经济环境最好的时候,会有很多同类的新产品、新服务冒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是看到别人赚了钱,于是蜂拥而至。其中大多数都是恶性竞争,做薄利润,最后一起完蛋。但是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极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东西得到改进,甚至颠覆整个市场。所以作为职场人,需要学习和了解的除了有哪些竞争者,还有不知道来自哪里的颠覆者。

还要学习的是思维方式。成功者和失败者,聚到一张桌子说会儿话就能分辨出来。两者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天差地别。职场成功人士会自觉地把职业看成自己的事,就算不为老板,为了自己的“招牌”也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而那些怀着“小职员”心态的人,只会计较做多了、给少了,谁谁又在给我找麻烦了。是心态决定了成功,还是成功了以后会改变心态?当然是前者。所以你需要去学习正确的、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听几分钟音频,看两篇鸡汤文就期望能解决问题。你需要花时间跟随成功人士进行思考,还需要花时间强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调整思维方式并养成习惯。

我以前有个下属是销售区域负责人Z君,对我略微有些小崇拜,每次公司内部培训课,他总会想办法安排时间过来听我讲课。那段时间外部经济情况不错,公司发展也比较迅猛,他总会找机会来问我关于管理的问题。比如手下有十几个团队、许多不同的门店,该怎么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按照现在的做法,应是加强KPI考核,不断强化优势部分,调整改进不足的部门,一切以业绩为导向。他会经常找时间去和那些小团队的负责人一起吃饭、喝酒,拉近感情,提出期望,好像所有团队管理者都是这么干的。我说,是啊,没什么问题,你觉得哪里不对呢?他说总觉得好像团队凝聚力不足,总担心有些小团队会被人整个挖走。我说,凝聚力肯定不足啊,你白天抡完KPI的鞭子,晚上就举起酒杯,你自己没有觉得晚上透着虚情假意吗?酒钱都白花了。他说那怎么办,KPI的指标总要分解下去的啊。我说,把小团队管理者从指标中单拎出来,他们的指标和小团队的指标不完全挂钩,让小团队自由发展,同步建立一个个别加整体的分配方案,鼓励小团队之间的相互帮助,这样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你也不用担心哪一个团队被别人挖走了。他担心地说,不考核个人KPI能行吗?我说,如果能完成,不考核也能完成;如果为了考核,即便销售指标达到了,收款指标往下走,给你留一堆问题,又有什么好处?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一起往前奔。这个是管理理念的问题,因人而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得好。他琢磨了很久,也和我交流了好几次,最后开始实践。

结果怎样?他改革了,但也没完全照我说的办。他把我说的意思和原来实行的方案结合到一起,自己制定了一个改良版方案,从效果来看还真是不错。我非常赞赏他,这才是真正学习到了思维方式。 F8bnvSaiaEiocqyyIj4pYxklL5irlq3bISTlpgNhB9L/sb4+iWFxQE/7Z/AV56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