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新定义行业

我发现很多人对“行业”这个词似乎有点误会。网络搜索得到的对行业的定义是:提供同类相互密切替代商品或服务的一组企业。“行业”通常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我们对行业的定义来自现有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然后对其做了归类,最后定义了行业。

我认为对行业的定义,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在传统的行业划分里,有互联网这个行业,但这不是一个改变所有业态的工具、平台或者说载体吗,怎么将其定义为行业呢?在传统的行业划分里,教育培训是一个行业,媒体出版是一个行业,广告是一个行业,影视文化也是一个行业。但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大概就是“学习”“娱乐怡情”和“传播”这三个大类。根据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传播”还可分为“营销”和“社交”两个需求。我认为满足用户同一类需求的才算是一个行业。所以在营销这个行业里,会务、培训、出版、广告、自媒体、网络、影视、综艺等无数传统定义的“行业”都在其中,我认为后面这些都只是行业的“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不仅属于营销行业,其中的影视、出版也属于娱乐行业,培训、自媒体和网络也属于教育学习行业。如果把这些“事业部”当作行业的话,以娱乐和教育为主的书籍出版该如何比对和竞争呢?

这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和多元细分、交叉跨界的市场态势所决定的。

以前所说的“同行”,做的是同样的事,直接相互竞争;现在“同行”做的事可能毫无关联,几乎不存在直接竞争。但是你在按用户需求所定义的那个“行业”里,可能与很多“他们那一行”的人正拼得你死我活。比如,把“康师傅泡面”打败的不是“老坛酸菜面”,而是“饿了么”在线外卖平台。

在以下的讨论中,请按照我的定义继续进行: 请把你从事的生产和服务的那个类别称为“行当”,请把你的产品和服务所满足的客户需求称为“行业”。 “行当”就像夕阳,会消失,例如寻呼业、家用胶卷业等,但通信和个人影像这两个“行业”一直都会存在。我们常说“百货业变得不行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零售”这个行业会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在发展,只是百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超市、便利店、电商这些不同的“行当”在行业里的地位和贡献发生了变化。但如果看准趋势进行“行当”之间的变革或并购,谁都可能有所作为,shopping mall这个业态不就是从百货演变而来的吗?

作为职场人,你需要理解的有两件事:

(1)你身处的行业,客户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对行业内的不同行当有什么影响?

(2)你所在的行当,在行业里是什么地位?它所面对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分别是什么现状?

职场人最担心的就是全行业的崩溃。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空有一身的技能积累,一旦全行业完了,自己也就完了。

这好比在古代,青铜匠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打造兵刃,偶尔也制造一些鼎之类的器皿。后来铁器出现了,合金技术出现了,青铜匠的大多数业务就都没有了,于是呜呼哀哉但是认为非我之过。但是,铁器和合金技术的出现是一夜之间的事吗?作为青铜匠,你就从来没有关心了解过身边的变化吗?你有没有做出过应对的改变?再说,即便仍然是青铜匠,你依然有为皇室等顶级客户服务的机会,但你的技术有没有达到业内的最高级别呢?

我们见证过两次和互联网相关的大崩溃,最近的什么币圈崩盘都不消说了。

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次崩盘是21世纪初的互联网大泡沫,几年间所有的资本蜂拥而入,身边所有和互联网沾边的人都成了职场的优秀青年,大家都以成为某家“.com”公司的员工为荣。有做门户网站的,有做电商的,还有做各类应用的,但等泡沫过去后,一下子十室九空。造成泡沫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行当跑得太快了,都没搞清楚客户需求是什么就盲目发展,所以根本谈不上形成行业,也就不可能长久立足。很多人以为客户会需要这个,结果发现这是伪需求,很多人根本没想明白自己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只是想着先做了再说,这样的创业要是能成功真是天理不容。

但我要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现在的互联网巨头是不是大多数都是从那拨互联网泡沫里孕育出来的?是。所以你以为的崩溃,其中也可能孕育着难得的新机遇。

第二,和互联网相关的从业人员,是当时的人数多,还是现在的人数多?现在。所以你以为的崩溃只是淘汰了一些公司、一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场的需求没有消失,反而在增长!

如果你的能力层次在当时足够留在某个幸存的企业甚至未来成为巨头的公司里,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如果你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职业规划,继续加深专业造诣或者掌握了跨界技能,在五年后你会有更大的概率加入到一批新的独角兽企业,现在的你是什么样?

后来还发生过一些私募Pre-IPO基金和各种O2O的垮台,但就整体而言这些还算不上是行业大事。我所说的第二次所谓行业崩溃,就是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消退。

2013-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爆火的时代,曾经被称作“互金行业”,有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有百万级别的从业人员,还涉及千万级别的中小微企业和贷款个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有“客户需求”做支撑的,一方面是很多小企业、个体户和中低收入人群有使用信用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理财人群觉得银行利率太低而股市又太凶险,所以两方面的需求一拍即合。加上大数法则、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互联网金融在现有金融管理规则中找到了生存的灰色地带,当时连管理层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2012年,我基于投资经理的角度也很看好这个领域,然后介入了管理。很快无数企业成就了发展的神话。

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低估了在缺乏监管的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力量。随着大量骗子公司和无良老板的介入,原本试图推动金融变革的好企业的经营也慢慢变了味道,大批低素质、捞快钱的不良员工的行为冲击好员工的速度也非常之快。随着庞氏骗局类平台的曝光,监管政策随即出台,但出乎意料的是,监管的态度几乎完全打消了寻求小微金融改革尝试的念头。

当我看到各类金融牌照奇货可居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参与寻求这个用户需求解决之道的想法,而且我预测会有大量还算基本合规的企业也将面临困境甚至是终结。当时我写了一句“互金已死”,彻底结束了把我自己放进这个潮流中的“投资”。

我完全理解控制金融整体风险的大局要求,所以对于曾经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或者说这个“行当”的变化,我也觉得符合大时代、大环境的趋势。但我也相信曾经在这个领域工作过的职场人,那些研究过用户行为的、研究过大数据标签分析的、管理过支付账务的,所有的人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当时的“用户需求”至今还在!

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仍然有极大的融资需求,老百姓也仍然有很大的理财需求。未来也许不是曾经的P2P方式,而可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用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这部分用户需求,而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就是针对这些用户需求应运而生的。

其实很多人已经在那些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找到了岗位。而唯有曾经的销售、地推人员落差比较大,有些背着企业的污名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些虽然能找到其他工作,但是与处于风口中的企业相比,收入相差很多。

这一切是合理的,因为和从业人员相比,难道那些不幸踩雷的理财客户不是损失更加惨重吗?我当时就和销售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员工一直讲,要学金融、要学团队管理,和手头的收入相比,更重要的永远是能赖以谋生的技能。

以上所述,对很多人来说,是过去碰到过的、冷到几乎熬不过去的冬天。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熬过来了,有许多人还过得更好了!

对我定义的行业而言,没有冬天。因为用户需求永远存在。冬天是对于那些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或办法已经过时的人而言的。所以,会面临冬天的,是行当,是企业,但既不是行业,也不是职业!

如果你的寒冷感特别强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所在的行当和企业走歪了,第二种是你把自己职业的路走窄了、走偏了。

接下来我会分别说,怎么评估你身处的行当、你所在的企业及你的职业。 dE9N8ZekTFjNDhiOxxn5Sw5+J44ORaClt7PhP3bDW2DUTPsjG0+Su0bxiYZMRs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