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说冬天来了?

大家都在说冬天来了。

这是因为大家对于冬天这个词的认同和恐慌感。

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似乎也是定义冬天的“实锤”: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GDP增速下降,整体经济很艰难;国际贸易形势不乐观,美国挑起了贸易战,中国外贸企业很艰难;金融杠杆很严重,房地产、地方债务问题都引发了一定危机,去杠杆的过程中,小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老百姓理财也很艰难;很多甲方的应收账款要催收,很多供应商交货难,所有企业过得都很艰难;企业艰难,还看不到实质性的降税、扶持之类的救命政策,于是职场人就很艰难;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太累了很艰难,活儿越干越少心慌慌也很艰难,企业效益不好没有年终奖还可能会降薪很艰难,企业裁员增效被谁碰上了都是绝对艰难……到处都艰难,凛冬难过啊。

在经济学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周期”,这在社会学、心理学上也有应用。所谓事物在螺旋式上升,月满月亏天道循环,都是古今中外对周期的认知。我们现在碰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周期的作用。

国际经济形势是有周期的,全球繁荣、紧缩再到新技术革命、复苏发展,都是周期循环的。以前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会发生战争。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局部冲突依然存在,但是出现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很小,更多时候会通过贸易战和地区合作边打边拉地共渡难关,等待新的市场或者新的技术带动经济复苏。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市场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革命都曾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那么印度、非洲或南美会不会成为新兴市场?新能源或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带来新的革命?

中国经济同样也有周期。30年的高速发展原本就不是必然,早在10年前我们就曾经面临过周期性的经济下降,只是人为的经济政策延缓了这个进程。

政治改革也有周期。我国的改革是从最底层的地方改起的,从最基础的行业和层面入手,这么多年改革下来,红利也在逐渐降低;再往后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推动一些更难的事情,进入到更高的层面,而眼下正在抉择与筹措的关头。

人的心理也是有周期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致富热情是有波动的,致富带来的示范效应也是有波动的,而负面的信息同样会带来情绪和思想的波动。也就是说,人们并不会一直保有高度的热情和正面的情绪,社会心理有高低波动的周期。

以上所有的周期都是正常的。

问题是所有周期的低点或者偏低的点在这个时间段叠加在一起,就会造成凛冬感。

三门灭绝人性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父亲的手术、工资缓发、信用卡账单到期、恋人生日、开车遭遇碰瓷要扣车赔钱、自己又重感冒……如果这些事情在一周内发生,你就要疯了。

这每一件事都不是不能应对,但是它们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发生,很多人就会只剩下绝望感。

但是绝望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应该做的仍然是分头处理,尽量安排好时间、提高效率,同时想办法取得外界帮助或者挖掘自身潜力。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负面情绪而给恋人脸色看或者把坏人打一顿。

我们来看一看那些叠在一起的周期低点,分别都是怎么回事儿。

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像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就是正面范例;二是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像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就是反面典型。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高不成低不就。

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0000元,超过了中等收入水平,但也出现了中等收入陷阱所描述的那些现象: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工资水平上升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环境问题逐渐突出,而高精尖的科技开发和应用能力相比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差距。作为职场人,了解这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去搞清楚中国究竟有没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走出来,那是学术界和领导层的事情;你要去思考的,是和你息息相关的事情。

贫富分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系,和不同产业的收益率也有关系。所以,为什么现在要推动第二轮的城镇化?将发展重心移向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是不是合理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医疗、教育、餐饮和城市服务相关的从业者,将业务从北上广推向三四线城市或许能抢占先机?那些垄断性的高收益率行业,例如石油石化和影视文化都感受到了有形无形的压力,那么农业、牧业、基础制造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是应该选择收缩还是低位布局呢?

工资水平上升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所以减员增效对很多企业来说已是必然。作为职场人,首先需要理解原委,然后考虑是否可以开发高收益率的产品,开发内销市场,或者主动报名去境外设厂。

环境问题的突出,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会不会是机遇?现在各种债务和支付方面有点困难,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多想办法?一旦渡过难关,未来天地广阔。

国家之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差距,让大家看明白了生产力的本质。作为职场人,你是否该思考一下商业模式创新型的企业和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究竟哪一种更具长远优势?

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递减

其实中国早在2007-2008年,就到了周期性调整的节点,不管是国内形势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总之我们采取了“投资拉动”的策略,然后GDP迅速出现了反弹,回到了高位,但是随后又一路下滑,之后仍有过几次投资拉动,却再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政策对不对、应不应该,得失该如何评价都不是我们的事,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些原理。

拉动GDP的增长要靠三件事: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就是国内居民的各种买买买,买车算消费,但买房不算消费,还有就是衣食住行的各种花费。刚有钱的时候特别愿意花钱,因为不买东西显示不出富裕,慢慢地没有什么大升级的话,也就没那么多要买的,很多人还开始过上“佛系”生活、断舍离了。出口就是生产东西往国外卖,前面也说了,国内工资水平高了,但技术能力增长还不够,加上有些大国觉得中国太能生产了,不断给我们“分配任务”,所以我们的技术能力增长更缓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靠投资了,就是政府出面征地,建高铁,建机场,通过投资来拉动国内生产。毕竟GDP下滑太多,会造成就业、金融、社会等一系列大问题。

下一个知识点来了:边际效应递减。这是什么意思?假设给你吃10个一样的包子,你吃第一个包子和第十个包子的感受会大不相同:吃第一个包子心满意足,吃第十个包子直接想吐。投资也是一样,所有的投资都是基于能产生效益的预期。第一笔投资能拉动许多经济增长是因为的确有很多需求紧迫的项目;第二笔投资拉动得少了,是因为项目需求可能不再那么紧迫。同理,再往后追加的投资可能效益会越来越低,这就是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为什么效益越来越低?因为能消化、利用那些投资的人才、技术和相关投入的成长速度跟不上投资的速度。

明白这件事之后,职场人该思考些什么?如果迫于GDP的压力,还是必须增加部分投资的话,应该投到哪里?你关注一下新闻就会知道,所投资的行业和领域与你所在的行业是不是相关。如果相关的话,可能其他人还在冬天,你已经迎来春天了。而除了继续增加投资以外,根据逻辑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是大力提振消费和出口,第二是把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到之前投资过却没产生足够效益的地方去,这和前面说的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三四线城市是不是一致呢?

成本收入两头压缩

这是企业所感受到的寒意。你要理解企业老板的难处,成本提高、收入减少几乎是所有老板的困境。作为职场人,老板就算是衣食父母了,如果他没有了衣食,绝对不会来当父母。我们来帮老板想想辙。

成本分两种:一种是基本成本,像厂房、办公室、设备及中后线行政、财务、人力资源、客服那些人员的开支都包括在内,就是不管开不开工、生不生产都要支出的成本;另一种是浮动成本,包括工人、原材料、耗材、包装等,生产就有,不生产就没有,多生产就多、少生产就少。你的职场机会在哪里?可以找找有没有还可以节省成本的地方。

我有两个同学都在从事汽车零配件制造的企业。一家企业年年推行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凡是能带来0.1%到1%效能提高的都有奖,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根据工艺变化而做出的场地调整每年就能减少十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的损耗。另一家企业也只做了一个很小的革新,就是将大尺寸的包装箱调整为与客户生产需求相匹配的小包装箱,但这节省了自身仓储和搬运的费用,每年节约近百万元。这些事情都只有基层员工才能了解,管理层对此不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但是又有多少基层员工会主动去提出改进呢?我这两位提出革新的同学,都得到了职级上的晋升。

收入除了合同金额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影响因素。比如,收入是及时到账还是拖延3个月甚至6个月?按照现在的资金成本,拖延就会造成3%~6%的亏损。再比如,为了得到收入是否有其他额外费用的产生,比如接待费用、延长尾保或者免费维护?这些事情,有时候和合同金额和合同条款一样重要,你作为财务、销售、客服部门的职场人,有什么更合理化的建议吗?

制造升级的停滞不前

都在说制造升级和技术革新,但是过去很多年大多数企业都在做商业模式的革新,也就是把钱花在渠道上。你看现在不管是线下实体店、线上平台、垂直电商、微商、自媒体还是网红带货,所有的渠道都还是那些货品,拼到最后还是在拼价格,争来争去还是拼多多蹿得最快。作为职场人,你要思考的是还有没有新的路子?要是这难度有点高,那么你想想哪个路子最适合本企业,这个路子能带来多少销售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到可能是品质升级或者创新品类的产品?你的企业有没有能力去做?或者你有没有机会去参与?

消费意愿的匮乏

消费降级,绝对和制造升级的停滞不前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很多消费者认为没有出现品质和功能升级换代的产品,就一直用旧的好了,反正也没坏,有什么必要为了换个颜色、换个造型就花那么多钱呢?包包、衣服这些生活用品都没必要买那么多,断舍离、简约才是新时尚,原来的消费观是花2000元买4件换着用,现在是花800元买一件品质更高的。你说这是消费升级了还是降级了?在这个趋势下,职场人应该做什么思考?根据你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想想其品质和销售渠道匹配吗?企业流量变现稳定吗?业务模式和用户心性的变化吻合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还有待优化改进的地方,这对企业经营和个人职场发展都可能是个好机会啊!

另外,还有很多领域的消费意愿在不断上升,你有没有及时了解?玩具和乐器的消费意愿在下降,但是教育和培训的消费意愿在上升;游戏的消费意愿在下降,但是付费电子读物、视频和音频的消费意愿都在上升;新车市场不佳,但是二手车市场在崛起;医美、宠物、茶饮、个人护理等都是处于上升中的消费领域。在你的工作中可以去哪里找合作、找客户呢?有没有机会?

资金市场的畸形

最后我要说资金的问题了。就在我埋头写书的时候,听说我很久以前任职过的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最近好像顶不住了。其实我一直认为,当时P2P行业的出现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不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人群那么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个行业怎么会在短短几年里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只是当骗子越来越多以后,行业难以为继,而金融机构的资金仍然嫌小爱大,整个市场的毛细血管枯萎干瘪,才进一步导致民间金融彻底崩溃。

大多数人都在中小微企业工作,因为中小微企业员工占到就业人口的80%。这些企业还创造了60%的GDP,但是它们只能得到银行贷款的26%~27%。你的老板碰到的问题,很多并不是经营问题,也不是利润问题,而是资金问题。

我有个同学的环保股份公司承接了一个大型企业的环保处理项目,垫付了几千万元工程款,甲方却说项目暂停一下,过几个月继续安装设备、调试,正式运转可能又要等一下,结款还可能还要再等一下。这样的甲方大企业,并不担心它会坏账,但是这几个“等一下”就差点要了一家国内技术领先的环保企业的命!这还算好的,这家企业还能获得一些银行贷款,虽然比例不到总资产的30%,其他的营运资金需求也都能通过融资租赁、私募基金以较高的成本扛着。

那么,大多数更小微的企业面临的是怎样的困境?就是供应商催着要钱,同时又哀求甲方准时付钱,资金周转一出问题,就要四处拆借资金。而对银行来说,除了抵押老板的房子以外,其他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看不上。

作为职场人,理解了这个现实,那么如果你处于销售岗位,就该考虑客户关系和付款时效的事,财务岗位就该考虑财务管控和资金调配的事。无论你处于企业的哪个岗位,在冬天里都要好好了解一下财务上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因为这个时节,对老板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存活,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一个部门新签了2000万元的合同,而另一个部门保证了原来的2000万元合同按时付了款,在冬天里,很可能是后一个部门的经理更加分。 ltLjS4juT2Ds5L8+KlVITYy8UbBvFXuMiVHwq+roxOh5uZAm6EY8c14hrhohRD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