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复盘思维:用复盘来提升自己的成功率

本节是整个认知负熵章节的复盘部分,我们来说说复盘思维。复盘原来是一个围棋术语,指一盘棋结束后,把整盘棋在棋盘上重新摆一遍,从而审视在对弈过程中招法的优劣。而复盘思维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能帮助我们通过自我反思来审视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中使用策略的优劣。

苏格拉底曾经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可是,知道要复盘和真正会复盘是两回事。不会真正复盘的人,都只是在假装复盘;而假装复盘的人,通常会跌进两个误区。

复盘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复盘的主体到底是我还是你。比如,我们都说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跌进第一个误区的人却往往会对别人说,遇到问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言下之意就是:“来来来,开始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吧,赶紧。”

或者也有人会这样说,这事儿我自己要复盘,你也可以说说你的复盘。然后他就眼巴巴地看着你,在等待你做复盘。虽然方式温柔不少,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希望别人做复盘,企图改造别人,而对于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几乎没有思考。

到底怎么做才是复盘的正确打开方式呢?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任领导,他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时大家在做项目复盘,作为领导,他说:“别人改不改变是别人的选择,不过这件事情给我带来的触动主要是……”这里他主要讲的就是自我复盘和改变的内容。

听了领导的复盘,我体会到了高阶管理者平时并不显性化的内心,而且领导的复盘也触动了我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养成复盘的习惯。

误区二:复盘的范式。普通人对复盘的理解一般都是错的。复盘不是悔恨,更不是自我批判,而是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梳理思路,找到更好的行动方向。这样的过程就构成了复盘工具TTPA。

T:Target的简称,是指对目标进行回顾。现在的结果和计划中的结果相比,到底哪里有差异?比如很多人觉得阅读书籍没什么用,原因在于读书前抱很大期望,觉得自己在读完一本评价很高的书后就可以有很大收获(目标),但当自己好不容易坚持读完最后一页时,却发现整本书的内容自己都记不得什么了,更不要说有什么收获了(结果)。

T:Tactics的简称,是指对策略进行复盘。为了实现目标,当初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策略?如果再来一遍,选择什么策略可能效果更好?依旧以读书为例,有人发现阅读效果不好时,就开始调整策略: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一边读一边在书本上划重点、记笔记,甚至把整本书的结构拆解成思维导图,留存下的笔记和思维导图就是他学习这本书的收获。

不得不说,记笔记、画思维导图的策略的确要比单纯地阅读的效果更好。可是,依旧有人对此不满意,于是,他们开始往更深层次挖掘。

P:Process的简称,是指过程中我曾经出现过什么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做了什么选择,做出了什么行动?我自己就曾经历过一边阅读,一边开着一个X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时期。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快乐的时候不是把一个个知识结晶记录下的时刻,而是把思维导图分享到朋友圈,获得朋友围观、点赞的时刻。当我意识到自己期望在他人面前显得很厉害的心态时,我如遭雷击。阅读的目标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很厉害,而是真正地改变自己的某种思维或行为习惯,习得某种策略,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A:Action的简称,是指接下来的行动。分析接下来哪些事可以继续做,哪些事要停止做,还有哪些新行动要着手做。继续阅读更多优质的书籍,在书里和更聪明的头脑对话,“摸着前辈过河”是继续要做的事;写读书笔记、绘制思维导图发朋友圈可以停止做;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输出成文章、写成书则是着手做的新行动。这样的新行动不仅帮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了他们的见识,养成了诸如早起、写作、运动、冥想、投资等习惯,还让我系统化地梳理了这些知识,并且把如何运用知识变成能力和财富的经验变成了一本本书。

的确,使用TTPA复盘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对于重要的事情,只有对抗熵增做功,有策略、有范式地动用脑力、精力、时间来复盘,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为你的北极星目标服务。

下面我们来对认知负熵这章的一部分来做一次复盘。

复盘实例操作

第一,复盘目标。

T:对目标进行回顾。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目标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如果你的目标不够清晰,你对寻找目标的策略做过复盘吗?如果你的目标很清晰,你对目标做过拆解吗?拆解出来的关键结果完成情况怎么样?

T:对策略进行复盘。以寻找目标的策略为例,我的策略是尽可能多看走在前面的前辈。因为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前辈已经走完或正在走的路径,只要符合你的心之向往,那么很可能也是你的短期甚至长期目标。

P: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心态。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你曾经出现过什么心态?比如原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北极星,不过某天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然后又开始迷茫了。或者现在的大方向大概是对的,但总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想换一个方向又不甘心。

A:接下来的行动。无论如何,一开始总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试错可以继续做;明确感到不符合内心的事情要停止做;可能有突破的新方向可以着手做。

第二,复盘选择。

T:对目标进行回顾。人的一生有许多选择,平均每7年就会出现一个重大选择。在上一次选择时,你的选择是盲目的还是根据北极星的方向而定的?比如转行就是一种选择,但不少转了行的人又担心转行会导致“沉淀不下东西,晋升会很慢”。这就是没有根据北极星来做选择的典型。比如我从传统制造业转行去移动互联网公司是基于对曾鸣教授所著《智能商业》中“点线面体”的认知。因为个人作为一个“点”依附于部门之“线”,部门之“线”又镶嵌在公司之“面”,而公司之“面”又隶属于行业之“体”。传统制造行业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增长速率显然不能同日而语,以前每天下午5∶00准时下班,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但从这几年的收入和认知的增长情况来看,在认知持续提升的北极星目标之下,基于“点线面体”的选择并没有让我失望。

T:对策略进行复盘。当时在做选择时,你的策略是什么?很多人期望依靠招聘网站、猎头来实现转行,但对方对你知之甚少,且你的经历不太符合目标行业的特点,所以你的简历很可能在抵达用人部门之前就被HR淘汰下来了。怎么办?答案是挖掘你的弱关系,先绕过HR,让用人部门率先发起主动邀约。比如我在看到招聘网站上的信息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去投简历,而是在我母校校友群里先搜索一下有没有在该公司任职的同学,并成功通过校友把简历直接传递到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手上。而且我的写作经历超预期地符合该岗位的特殊要求,很快我就收到了面试邀约,甚至还免去了HR面试的环节。

P: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心态。入职后,我发现所在的事业部是这家互联网公司的第二曲线,拓展创新业务。创新业务的商业模式要是不清晰,甚至和创业公司一样,往往会九死一生。同事中有人抱怨“模式不清是最大的弊端”,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公费创业”机会:失败了,至少每个月的工资不会少;成功了,升职加薪又少不了。虽然过程的确很折腾,但正是因为折腾,所以我才不是系统里平凡的螺丝钉、工具人,而能成为一个发动机。

A:接下来的行动。创新业务折腾了两年,终于还是以转型告终,从To C(面向个人用户)业务转型为To G(面向政府客户)业务。整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无论是内容能力还是产品能力,都未曾得到系统的训练。因此,我接下来就采取了这样的行动:停止做转型后的业务推进,继续从事面向个人用户的业务,转岗并开始对自己进行系统化的内容和产品能力的训练。

至此为止,我已经带你完成了关于目标和选择的复盘训练,我想邀请你试着对自己的策略和概率来做复盘练习。请千万不要随意地翻过这一页,否则这本书又会变成你读过的“看起来有点道理,却最终没什么实质收获”的许多本书中的一本。 rzPs0MQ1syQhy4KSG4QQ325fL2N7GuRGNrturfCDAXEocF9YJFz2VHJQLDNDMQ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