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策略思维:帮你获得持续行动力

有了目标(北极星),有了路径(选择)就够了吗?如果你读过《熵增定律》,一定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一个普通的妈妈,生了个普通的孩子,但妈妈的一个动作让这对母女变得不普通,因为妈妈从女儿出生那天开始,每天都会给她拍照片,1年365天,从不间断。女儿18岁那年,妈妈办了个摄影展,摄影展的主题就是“女儿”。游客从女婴第一天的照片一路看到第6000多天,见证着一个女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最后,在摄影展终点处,等待着游客的居然就是这位女主人。如果你是前来观展的游客,你说震撼不震撼?

在女儿诞生的那一天,母亲可能早已在头脑里构建了一个长期目标(18年后办摄影展),同时也想好了实施路径(每天拍1张照片)。但是,如果这位妈妈拍摄了一段时间后就中断了,那恐怕再好的目标、再优的路径也只能沦为很多平庸人的感叹:想当初,我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很显然,在负熵之路上你还需要策略思维助推你完成行动。

什么是策略思维?策略思维不是大力出奇迹,而是用绵长的小股力量推动自己,持续保持负熵、保持前进的节奏。策略思维是一种意识,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本小节我会挑选对认知负熵重要的三种策略来讲,在本书的第六章将专门探讨更多实用的行动策略。

减法策略

你见过年初兴致盎然地给自己订十大目标的人吗?

读50本书、减肥20斤、报吉他班、考研、去西藏、学烹饪、学摄影……

试问这些年度目标最后完成了几个?是不是单单看上一眼就觉得喘不过气?

你见过每天的待办清单写得密密麻麻,仿佛打了鸡血的同事吗?是不是他们在你的印象中大都“看似操作猛如虎,实际业绩不达标”?没错,少则得,多则惑;多带来的往往并不是富饶,而是低效与焦虑。

“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在《舍:做减法的勇气》里写道:“抛弃‘不需要的物·事·人’,集中精力于‘重要的物·事·人’,才能顺利工作,享受人生。”

无独有偶,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在谈到OKR的目标设定时,也强调过“少即是多”。因为同时设置太多的O(目标),试图完成太多的事情并无实际意义,甚至当目标设定者由于订了太多目标而记不清时,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必然就会“失焦”。

这个结果简单算笔账就会很清楚:我们假设一个O对应3~4个KR(关键结果),一个KR需要匹配3~4项行动,如果你有6个O,那么你所需匹配的行动就将达到至少3×3×6=54项。面对54项行动,就算你一周7天只推进一次,那么每天被分配到的行动算上周末也要有7~8(54项÷7天≈7~8项/天)项。

请想象一下,每天刚睁开眼就必须要完成7~8项行动的画面:比如看书、写作、运动、画画、练琴、学习、跳舞。这些都要去高质量地完成一次练习,这是一个正常人类能长期和持续完成的吗?

所以,为了目标能有效达成、路径可实际践行,请确保同一时期你的O不要超过3~4个。即每周3×3×3=27项行动,确保每天高质量地完成3~4项(27项÷7天=3~4项/天)重要行动足矣。

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和推进目标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对自己提出过太过苛刻的要求。

2017年:

留在互联网公司——完成;

出版《营销心理学》——完成;

践行价值投资——完成。

2018年:

在公司里拿到高绩效——完成;

出版《博弈心理学》——完成;

践行价值投资——完成。

2019年:

推进公司创新项目——完成;

出版《行为上瘾》——完成;

践行价值投资——完成;

减重20斤——完成。

2020年:

转岗以补齐内容,产品岗的系统认知——完成;

出版《熵增定律》——完成;

研究基金策略——完成。

2021年:

推进公司创新项目——完成;

出版《自驱型成长》——完成;

践行基金资产配置——完成。

由于写作已经变成舒适区里的行动,真正需要花费心力、体力、脑力的全新目标并不多,因此,要确保3~4个年度目标相对顺利地完成就不会很困难。

环境策略

减法策略能让行动更聚焦,那环境策略又是什么呢?所谓环境策略,是指充分利用环境的力量让你行动起来更顺畅的策略。我践行过两类环境策略,它们都有不错的效果。

第一类环境策略:在固定时间、地点做固定的事。

这是什么意思?比如我每天5∶00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Surface写作,把前一天无论是阅读、工作还是投资上的领悟输出成500字,并且保存在印象笔记App中的“昨日获得”栏目里。

这些每天获得的总结都通过文字留存成一个个知识结晶,当我需要使用的时候会把它们挑选出来稍做加工处理,然后嵌入我的文章里。除此之外,自从公司的运动室开张后,我还在那里建起了第二个“小环境”:我会在每天8∶15前往运动室,在第二个椭圆机上进行20~25分钟强度为12的训练。

在固定时间、地点做固定事项的好处是无须动用过多心力,行动就会像流淌的水一样自然发生。例如Facebook(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偏好购买许多同一款式的衣服,每天起床不必动用心力去挑选服饰,这样就能把心力这种稀缺资源节省下来,从而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第二类环境策略:同频场域。

相信你见过在商场门口跳广场舞的大龄姐姐们。我们先不讨论这种活动是否扰民,如果你是新手,你一个人想在一个全新的场地上舞蹈是跳不起来的,因为哪怕是周围人看你的一个眼神都会让你选择退缩。但如果当天晚上已经有许多这样的姐姐舞蹈,此时,哪怕是个小朋友都能很自然地跟着节奏、模仿着别人的动作融入进去。

这就是同频场域的力量。在这样的场域中,一个人的动作会引起第二个人的积极反应,第二个人的反应又会继续传导给第三个人、第四个人……当越来越多人的反应趋于一致时,同频场域的助推作用也就越来越强大。

事实上,这也是我在“知识星球”App上建立“逆熵成长”这个知识类社群的原因。我以自身之力,在每周一、三、五固定时间把我提炼的知识结晶投入其中,也会助推星球里的其他人产生反应。当连锁反应不断被触发时,同频场域中的所有人就能在此场域中获得行动的能量。

约束策略

很多人都喜欢戏谑地说:“高考前后是自己文化水平最高的时候。”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身边存在诸多约束:老师的、家长的、时间的约束,甚至是整个社会带给你的约束。

我自诩是个自律的人,但每次写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也是在和出版社签订协议的那几个月里,约束的力量可见一斑。为什么约束的力量会那么强呢?

第一,是人类的“承诺与一致性”特质在起作用。比如得到公司创始人罗振宇,他公开承诺要坚持10年,每天早上输出一条时长60秒的语音;坚持20年做跨年演讲。罗振宇曾经自嘲说,广告商长期的赞助费都收下了,能不履行承诺吗?

第二,约束排除了许多干扰,能让人聚焦,心能静下来。很多人都有一个体验,飞机上已经成了绝佳的阅读场所。因为飞机上没有手机信号,飞机上放映的电影大多也都看过,当你干不了其他的事情,只能看书时,这段完整的时间就能让很多人内心平静地阅读一本书。

践行约束策略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比如国内有一个叫“打脸flag”的App。你公开承诺做某个行动,并押一笔钱,如果没有准时完成行动打卡,所有围观、评论、点赞的人都能瓜分到你的押金。这就给了你不小的动力,促使你完成承诺。

当然,如果不想用如此激烈的方法,还有其他选择。比如进入深度工作或学习前,把桌子整理干净,移走所有可能干扰自己的琐碎物件,同时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来让自己心无旁骛,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V+DIvI90zGgSfB5gEH7ZagkGRVWLjq+q4psSC2E5HzciuBzXFK/JSdsvo2W5zv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