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一个故事
齐桓公称霸

可以激动,可以感动,但是不要冲动。

这是管仲的信条。

丑话要说到前头。

这也是管仲的信条。

人都是有欲望的,要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欲望。而不是漠视人性,否认人的欲望。

这还是管仲的信条。

所以,在管仲第一次见齐桓公的时候,就把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了。

一、齐桓公自省

这是一段回顾,是齐桓公和管仲第一次见面时候的谈话。

管仲介绍了自己的治国理念,这个我们放在后面来说。齐桓公听得瞠目结舌,他实在是太佩服了。

可是,齐桓公有些顾虑。

“管仲先生,真是听君一席话,不用再读书。可是,我对你有信心,对自己却没信心,因为我有三个缺点。”齐桓公说。他跟管仲一样,有什么就直说。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就是一大优点了,说说看。”管仲一点儿也不吃惊地说。

“第一,我喜欢打猎,打上瘾时,天黑才回来。第二,我喜欢喝酒,喝高了,能喝到下半夜。第三,我喜欢美女。”齐桓公一口气说了自己的三大缺点。

管仲一听就笑了:“当君主的,只有优柔寡断和没眼光最可怕,优柔寡断则无人给你卖命,没眼光就成不了事。”

管仲说的这两点恰好是齐桓公的长处,所以齐桓公听后,又有了信心。“那咱们就加油呗?”齐桓公说。

“这个,我也有三个缺点,恐怕干不了。”出乎齐桓公的意料,管仲也没信心了,并且也是因为三个缺点。

“那什么,你的三个缺点跟我一样吗?”齐桓公问。

“不一样。”管仲回答,之后开始说自己的缺点,“我出身不高贵,地位比较低,管不了地位高的人。”

“这简单,我任命你为上卿,地位仅次于我,就连国氏、高氏两家都不如你,怎样?”齐桓公立即说。这下齐国有三个上卿了,可是有实权的只有管仲,另两个是名誉上的。

“还有,我很穷啊,一直想发财。如果有地位、有权了,我怕我会贪污受贿搞腐败。”

“这算什么问题?我给你三处封邑,再把齐国一年的税收给你,你就不会贪污受贿搞腐败了。”齐桓公出手大方,有气魄。

“还有,俗话说,疏不间亲。您有那么多亲人,三姑六舅叔伯兄弟的,我却是个外人,如果他们在你面前说我坏话,我怕你会信他们的。”

“嗨,你说什么呢。当初周武王叫姜太公尚父,您就是我的二大爷。”齐桓公当即给管仲磕了个头。

直爽人跟直爽人对话,就是简单直接。

丑话说完了,该进入正题了。

“既然让我来治理国家,我就要用我看好的人。”管仲提出。

“没毛病啊,您说。”

“言辞得当、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这方面,我不如隰朋,他做大司行;熟悉农时、了解田地、懂得灌溉,在这方面,我不如他,他做大司田;行军布阵、使士兵视死如归,这一点上,王子成父独一无二,他做大司马;公正执法、熟悉法律,这一点上,宾须无做得最好,大司理该由他做;实话实说、有错必纠、刚正不阿,这个人是东郭牙,大谏官非他莫属。这五个人,就是我的内阁成员。”管仲开出了一个内阁名单,都是合适的人选。

“等等,等等,鲍老师呢?怎么没有鲍老师?”齐桓公愣住了,管仲有今天可都靠人家鲍叔牙无私推荐啊,如今怎么组织内阁没人家的份儿了,这不是过河拆桥吗?这算什么朋友?

“这是帮您组建团队,不是请朋友吃饭。”管仲答道,话说得这叫一个直率,“还有一句话要说在前面,虽然你是国君,但是管理国家是我的事情,你不可以随意干预。”

齐桓公愣了一愣,点头同意了。

成语·视死如归

出自《韩非子》:“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后来,人们用“视死如归”来形容对死无所畏惧的精神。

齐桓公感觉有些对不住鲍叔牙,特地请鲍叔牙喝酒,顺便安抚他。可是,当齐桓公小心翼翼地说到管仲的内阁里没有鲍叔牙的时候,老师的反应令他目瞪口呆。

“非常恰当的人选啊,这里确实没有我的位置。”鲍叔牙说,一点儿也不装,“主公我要恭喜你,管仲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我推荐他的原因啊。”

鲍叔牙丝毫没有不高兴,反而为齐桓公高兴。

“老师,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齐桓公由衷地说。

后来孔子对鲍叔牙十分崇敬,认为他才是真正的贤人。

如果一个人的情操修养到了鲍叔牙的地步,那真是登峰造极了。

二、浩浩乎白水

齐国与鲁国结盟之后,管仲决定讨伐宋国,以惩罚他们上一次北杏会盟时半路逃跑的过错。

这一次,齐国联络陈国和曹国共同出兵,同时邀请周王室出兵,都得到了响应。

齐桓公和管仲亲自率领齐国大军出发,管仲随军携带了一个叫作婧的美女同行。

大军离开齐国国都临淄不远,在路边山坡上看见一个放牛的人一边敲着牛角一边唱歌,歌词非常高雅。

“有意思,放牛郎能唱高雅的歌。”管仲有些好奇,派人给他送了点儿吃的。

派去的人回来之后,管仲问放牛郎说什么了。

“他只说了一句话:浩浩乎白水。”派去的人说。

“浩浩乎白水?啥意思?”管仲觉得这词儿听起来耳熟,可就是想不起来在那里听过。

这时候,旁边的美女婧说话了:“我听说古诗《白水》这样写道:‘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我估摸着,他是想出仕,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求见你。”

管仲吃了一惊,一个放牛郎,一个美女,怎么都这么有学问呢?

管仲令人把放牛郎找来,放牛郎身上脏兮兮的,一股子牛粪味。

两人一番交谈,管仲总算知道这个人的来历了。

此人叫宁戚,卫国人,原本是来齐国寻求出路的,可是一直以来见不到管仲和齐桓公。钱用完了,只好给人放牛,混口饭吃。

进一步交谈后,管仲发现宁戚是个有才能的人,当即决定留下他。就这样,宁戚做了齐国的大夫。

齐国军队进入宋国,与周王室、陈国和曹国的军队会合,准备攻打宋国国都睢阳。

“要雄霸天下,应该以德服人。所以我认为应该首先劝降宋国,实在不行,再付诸武力不迟。”宁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不错,至善不战。”管仲非常赞赏宁戚的看法,当即和齐桓公商量,就派宁戚前往睢阳城劝降。

睢阳城里,宋桓公接见了齐国使者宁戚。

宋桓公此时其实心中打鼓,但是还要装作无所畏惧。所以,他要摆个谱出来给齐国使者看。

宋桓公布置了刀斧手,站在两侧,然后请宁戚上殿。

宁戚上来,行过礼之后,发现宋桓公端坐不动,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知道他是故意震慑自己。

“快死的人了,不说话倒也正常。”宁戚自言自语。

“你说谁快死了?”宋桓公立即说话了。

“你啊。四国联军已经兵临城下,早晚都要攻城。你还在这里端坐发呆,不就是在等死吗?”

“哼,正义必胜,我们不怕!”

“你还好意思说正义?上次盟会,我们是为了你召开的。结果呢?你中途跑了,连个招呼也不打,你算什么正义?如今周王室亲自出兵,再加上齐国等三个国家,这才真正代表了正义知道吗?”

“打仗我们也不怕。”

“不怕?我问你,宋国和鲁国、郑国之间的战争,宋国赢过吗?这两个国家与齐国相比谁更强,你难道不知道吗?前阵子齐、鲁两国交锋,最后怎么样?仗着跟齐国是世代姻亲,鲁国才逃过一劫。要是等齐军攻克了睢阳,你以为你还有投降的机会吗?”

宁戚说话咄咄逼人,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宋桓公本来就是虚张声势,心里没底,宁戚越说,他越是心里发毛。到这时候,他没法儿淡定了。

“那……什么……那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宋桓公说着,设想着城破被俘的场景,冷汗都下来了。

现在轮到宁戚不说话了,他盯着宋桓公,面无表情。

宋桓公彻底慌了神。

“先生教我啊。”宋桓公近于哀求,就差喊救命了。

“你也不要太害怕,因为我这次来,就是为了帮助宋国的。”宁戚这才不慌不忙地说,“我家主公一向以德服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你们能够认识到错误,重新加入盟会,那么我家主公还是非常乐意与贵国言和的。”

“那太好了。”宋桓公这下放了心,连忙派使者随宁戚前往齐军大营求和,表态拥护齐桓公为盟主。

鲁国服了,宋国也服了。郑国好像还不服。

第二年,齐军和宋军讨伐郑国,郑国赶忙前来请求和谈。

现在,郑国也服了。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管仲和齐桓公在齐国的鄄地召开了第二次盟会,中原诸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陈国等国参加了大会。

大会选举齐桓公为盟主,歃血为盟。

至此,齐桓公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历史上,称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春秋五霸,从齐桓公开始。

在盟会的盟书上主要写明了以下几点:第一,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齐国为霸主;第二,嫡长子继位制度必须得到遵从;第三,各国之间不得互相攻伐,有争议提交盟会解决;第四,贸易自由,各国不得限制粮食的流通。

此后数年里,管仲和齐桓公又召开了七次盟会。前前后后加起来,齐国总共召开了九次盟会,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葵丘盟会。

葵丘盟会达成了以下协议:第一,诛杀不孝之人;第二,各国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各国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第四,尊重老人,爱护孩童;第五,士不能世世为官,取士要得到能人。

盟会上,霸主齐桓公提出:“凡是参加盟会的各国,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言归于好。”

成语·言归于好

出于《左传》:“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在齐桓公称霸之后的几十年里,是中原最和平、最繁荣的时期,此前此起彼伏的内乱基本上消失了,叛乱篡位的事情几乎没有,国家之间的攻伐也都极为少见。

有了安定的环境,百姓生活变得稳定,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保护。由此,大力鼓励商业的齐国也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百姓富裕、国家强大。

而所有这些,都是管仲和齐桓公打下的基础。

也正因此,齐桓公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中最伟大的霸主。

链接

《管子·兵法》

管仲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孙子兵法》,他的许多论断后来也被证明是正确的。下面,摘录《管子·兵法》中的一段。

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

译文:

发动战争而保持国家不贫,打起仗来有必胜把握,打了胜仗而没有死亡,得了土地而本国不伤元气,如何做到这四点呢?发动战争而国内不贫,是因为筹算得当。战而必胜,是因为法度严明。打了胜仗而没有死亡,是因为训练和武器都好,敌人不敢抗拒。得了土地而不伤本国元气,是因为顺应了被征服国的人民。 9dySHWwuoPHVCSffQQD3/aXIu5/qP3/OcvOhcJaBfsWWq+GuNIcDr+ni3x0KZ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