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二个故事
城濮之战

晋文公的争霸之战开始了。其中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以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之一。《孙子兵法》中重要的军事思想大部分来自这场战争,因此,我们会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讲这次精彩绝伦、发人深省的战争。

一、上兵伐谋

晋文公归国四年的时候,楚成王和楚国令尹成得臣亲率大军包围了宋国首都睢阳,一定要灭掉宋国。跟随楚国包围睢阳的,还有楚国的四个扈从国——郑国、许国、陈国和蔡国。

宋国紧急派出司马公孙固前来晋国求援,在当时,也只有晋国有可能抗衡楚国,其余国家根本不是对手。

救,还是不救?晋文公有点犹豫:一来楚国实力强大,自己心里没底;二来自己欠楚成王的人情,有点不好意思。当然,自己也欠宋国的人情。

“你们怎么看?”晋文公问狐偃和先轸。

“当然要救,一来,这是报答当初宋襄公的恩情;二来,要想争霸,迟早都要面对楚国。”狐偃和先轸毫不犹豫地回答。

“想不到,向楚王报恩的机会这么快就到了。”晋文公说,回想起当初与楚成王的对话来。

要出兵,首先就要确定主帅。现在,晋国已经有了三军,不是海陆空,而是上中下。

晋文公决定实行军政一体化,三军各设一名将和一名佐,也就是元帅和副帅。这六个人今后也就是内阁成员,即六卿,中军将为上卿。

于是,晋文公请来舅舅狐偃和老师赵衰确定三军将佐的人选。

“老师,你担任中军将怎样?”晋文公问。赵衰的能力不如狐偃,但是人品一流,人人敬重。

“不可,我不适合。郤毂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这个人,人品正,学识广,不贪功,他最合适。”出乎晋文公意料,赵衰拒绝了。

其实,赵衰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担心晋文公把重要位置都给了当初跟随他流亡的追随者,势必引起旧贵族的不满。他所推荐的郤毂人品不错,声望也高,郤家又是大家族,任命他为中军将有利于和谐。

晋文公当然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决定任命郤毂为中军将,郤溱为中军佐。

“二舅,上军将您来担任吧?”晋文公问狐偃。

“不行,你大舅在,我怎么能在他前面?”狐偃不干,因为哥哥狐毛还没分配呢。

“那好,大舅为上军将,二舅您为上军佐。”晋文公说,心想反正上军有二舅在,让大舅去打酱油也无所谓。

“老师,中军将您让了,下军将您凑合下吧?”晋文公又问赵衰。

“不好,栾枝比我慎重,先轸比我有谋略,胥臣比我见识广,在他们后面,我大概能排在第四位。”赵衰再次拒绝了。

于是,晋文公按照老师的建议,任命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

赵衰被任命为三军司马,也就是执法官。

如果在诚实、谦虚和无私这三项品德中挑一个最难做到的,那就是无私了。

赵衰,一个无私的人。还有比这更高的评价吗?没有,绝对没有。

三军将佐任命之后,每个人都很服气,因为赵衰给大家做了个样子。

三军将佐确定之后,全体将佐和晋文公就来商讨具体的战略安排了。

“我认为决定一支军队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哪一方的国君更亲民,百姓士兵是不是愿意为他卖命;第二是哪一方占有天时的优势;第三是哪一方占有地利的优势;第四是哪一方的主帅更加贤能;第五是哪一方的军法更为严明。从这五个方面去分析,就能知道我们是不是能够抗衡楚国人了。”会议上,狐偃做了这样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充分可战。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了。

按照先轸的提议,晋军不要直接去睢阳与楚军决战,而应该攻打楚国的盟国卫国和曹国,迫使楚国放弃睢阳,北上救援曹国和卫国。这样,晋军就能够以逸待劳,并且不用承担对楚国在道义上的愧疚感。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的原则了。

随后,他们又商讨了以怎样的借口攻击卫国和曹国等具体的问题。

等一切确定之后,晋军出征。

以上的一切,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上兵伐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了。

二、以逸待劳

晋军将第一个攻击目标设定为曹国,下军佐先轸率领半支下军为先锋先行,向卫国借道,因为打曹国要经过卫国。

其实,春秋时期大国经过小国根本不用借道,那时候也没有边境墙、铁丝网之类,直接穿过去就行了。可是,晋国人就要借道。

为什么?因为卫国刚刚投靠了楚国,而曹国也投靠了楚国,因此卫国肯定不会同意借道。这样的话,晋国就有了攻打卫国的借口了。

战争就是这样,军事上要比敌人强大,道义上也不要落下风。

果然,卫国拒绝借道,并且派兵来阻止晋军。

敬酒不吃吃罚酒,那晋军就不会客气了。

先轸部队的一个冲锋就解决了卫国军队,然后占领了卫国重镇五鹿。随后,晋国大军抵达。

就在五鹿,中军将郤毂突发脑膜炎,在军中病故。

谁来接任中军将?

按照资历和功劳,要么赵衰,要么狐偃,每个人都这样认为。

“我推荐先轸。”赵衰推荐了下军佐先轸。

“我看行。”狐偃也这么认为。

其实晋文公早就看好先轸的能力,如今既然赵衰和狐偃一致推荐,于是破格提拔先轸为中军将。

赵衰又拒绝了担任下军佐,而是推荐了胥臣。

先轸上任,第一道命令:晋军继续推进,进抵卫国首都楚丘。

晋军抵达楚丘,就在城外下寨。第二天,齐国军队赶到,他们是应晋国的邀请前来的。

这下,卫国国君卫成公慌了手脚,楚国虽然强大,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没办法,卫成公派出使者向晋国求和。

“废话少说,准备战斗吧。”先轸拒绝了卫国的求和。

为什么要拒绝卫国的求和呢?先轸很清楚,如果晋国答应了卫国的求和,卫国自然也就不会向楚国求援了,那么楚国来救卫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先轸不仅不能答应卫国的求和,还要摆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迫使楚军来救。当然,先轸是不会真的攻城的,万一不小心给攻下来了呢?

卫成公害怕了,只得连夜出逃到卫国与曹国交界的一座小城。与此同时,他派人向楚国求救了。

现在,晋国人把球踢给了楚国人,就等待着楚军北上了。

楚国人依然没有办法攻下睢阳,而宋国人知道晋国人正在前来援助他们,士气更加高昂。

不过,不论是楚成王还是成得臣,都并不担心晋国人会来决战,他们相信自己的战斗力,相信晋国人不是对手。所以,楚国人信心满满,甚至有些兴奋地等着晋国人来挑战。

可是,出乎楚国人意料的是,晋国人并没有来到,卫国人来了。

卫国人是来求救的。

现在,楚成王感觉有些难办了。

如果救卫国,那么就要放弃对宋国的包围,宋国人可以趁机补充粮草,修补城墙,而且士气会提升,楚国回头再来包围睢阳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也就是说,救卫国,就等于包围睢阳失败。

可是,如果不救卫国呢?卫国是新加入楚国阵营的,并且与楚国结为了婚姻之好。即便不是作为霸主,楚国也有责任救援。何况,楚国现在是霸主。

如果连卫国都无法保护,今后谁还会跟你混,还怎么当霸主?

还有一点,如果晋国人来攻击楚国军队的话,楚成王就可以指责晋文公忘恩负义,那么楚国人就会在道义上占据上风。

可是,晋国人并没有来攻击楚国人,而楚国去救卫国的话,就等于楚国主动攻击晋国了,道义上反而处于下风。

出兵包围睢阳之前,楚成王想到了晋国人会来援救宋国,却没有想到晋国人出了这么一招,顿时大感头痛。以他对晋文公和他的团队的了解,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他们一定还有更厉害的招数。

楚成王和楚军主帅成得臣商量来商量去,既不能放弃卫国,也不愿意放过宋国。

最后,楚成王和成得臣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兵分两路。楚成王亲自率领一部分楚军与郑国、许国军队北上救卫国;成得臣则率领剩下的楚军和陈国、蔡国军队继续攻打睢阳。

三、因粮于敌

对于楚军的分兵,晋国人非常高兴,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整支楚军北上,那么晋军并没有取胜的把握。如今只有一半楚军,晋军取胜的把握就大大增加了。而一旦击败了楚成王,成得臣还能继续包围睢阳吗?

“事情不会这样顺利。”二舅狐偃断言。

果然,楚成王并没有上钩。

原本对于分兵的事情,楚成王就有些犹豫。

楚国一半的兵力就足以对付晋国人了吗?

楚成王派出的间谍回来报告,晋国人对楚丘是围而不攻,甚至一次攻城也没有过。

楚成王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越想越觉得这可能是个陷阱。

穿过曹国,才能进入卫国,还没有进入曹国,楚成王就停了下来。

“我们等等看。”楚成王下令,楚军停止前进了。

鱼儿看到了钩上的诱饵,却不肯咬钩,先轸料到了这一点。

“继续刺激他们。”先轸下令。

齐国军队继续包围楚丘,晋国军队则挥师南下,攻击曹国,继续向楚国施压。

曹国是一个比卫国和宋国都要小的国家,夹在宋国和卫国之间。

先轸派武林高手勃鞮率领三百人作为先头部队进入曹国,主要负责侦察的任务。临行特地叮嘱他不要攻城,不要战斗,他们的任务就是提醒曹国人晋国军队要来了,赶紧向楚国求救。

然而,意外发生了。

勃鞮的三百人部队一路顺畅地来到了曹国都城陶丘,只见城门大开,门口别说人,连条狗都没有。

勃鞮认为曹国人弃城逃跑了,一时高兴忘了先轸的军令,率领三百晋军一窝蜂杀进了城,结果中了埋伏,三百人一个没留,都被乱箭射死。

晋国大军随后来到,只看见晋国三百人被挂在城墙上。

计划没有变化快,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现在,先轸不得不决定攻城,拿下曹国。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还拿不下曹国的话,不仅士气受挫,也会被楚军轻视。

“我们必须要想别的办法。”先轸说,这个办法不仅要管用,还要快。

最终,又是二舅狐偃想出了办法。

“他们羞辱我们士兵的尸体,我们为什么不羞辱他们祖先的尸骨呢?”狐偃说,他建议派人去挖曹国祖先的坟墓。

中国人历来是敬畏祖先的,把祖先的坟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一旦晋军要挖掘曹国人的祖坟,曹国人确实就不得不出来了。

问题是,两国交战,挖对方祖坟这是不道义的。事实上,春秋及以前,即便一个国家灭掉了另一个国家,也会让这个被灭国家的国君拥有一小块地,用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所以,狐偃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晋文公就有些犹豫。

“以这样的办法取胜,是不是太不道义?”晋文公提出质疑。事实上,曹国国君的祖先与晋国国君的祖先还是亲兄弟。

“不,是他们先羞辱我们士兵的尸体,我们这样做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就算曹国人的祖先在天有灵,他们也只会怨恨自己的子孙。”狐偃说。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就按狐偃元帅说的去做。”先轸最后做了定夺。

先轸派了下军将栾枝去干挖曹国人祖坟的事情,下军的士兵们开进了曹国的祖坟,骂骂咧咧撸袖子伸胳膊准备开挖。

先轸的想法是,如果我们做出架势来,曹国人就服软的话,那就不用挖了;如果我们做出架势来,曹国人还不在乎的话,那就算真挖也没有用,也就不用挖了。所以,做做样子而已,不用担心道义上的问题。

城里守城人发现晋国人要挖曹国人的祖坟,立即报告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曹共公吓了一跳,他感觉曹国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全是靠祖先的英灵在暗中保佑。如果祖坟被挖了,那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所以,曹共公急忙派人前往谈判。

“给你们三天时间,将晋国士兵用最好的棺材装殓,运出城来还给我们。否则,我们就开始挖坟墓,尿浇屎泡,锉骨扬灰,绝不食言。”先轸威胁说,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先轸为什么没有直接要求曹国投降呢?首先,以这样的手段征服对方是很丢人的,晋国不愿意落下一个下三烂的名声;其次,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而被曹国人拒绝了,晋国就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到时候是挖还是不挖呢?

曹共公原本还很担心晋国人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如今晋国人仅仅是要求归还尸体,让他松了一口气。

到了约定的时间,曹国人开了城门,三百辆车拉着三百具棺材,从城门里鱼贯而出。晋国人在城外不远的地方接收,要求每一辆车都停下接受检查,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装着尸体。

晋国人之所以要检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前面的车慢下来、停下来,这样后面的车就会涌上来,造成堵塞,一直堵到城门。

城门被堵住了,而里面的车还在往外走。

早就埋伏好的晋军精锐突然出现了,直奔城门杀去。“老祖宗啊,我算是被你们害惨了。”曹共公哀叹。

晋军活捉了曹共公,占领了陶丘。

先轸下令捉拿曹国君臣,没收了曹国三百名卿大夫的财产,这基本上等于夺取了曹国一半以上的财产。

为什么先轸这么狠呢?

先轸并不是真的贪图曹国的财产,而是在这个时候要从曹国就地解决军粮的问题。三百家卿大夫家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少,他们的钱财还能买到更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办法。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这时候,另一个意外出现了。

当初晋文公在曹国的时候,一个名叫僖负羁的大夫暗中帮助了他,所以这次拿下楚丘之后,晋文公特地下令保护和优待僖负羁一家。

魏犨和颠颉是晋文公流亡团队的成员,也是两员猛将。对于自己没有被任命为将佐,两人早就心怀不满。如今看到僖负羁受到特别优待,两人禁不住有些醋海翻波。

拿下楚丘的当晚,这两位喝多了,借着酒劲,竟然带着士兵一把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造成全城骚动。

赵衰经过调查得出结论:“作案者是魏犨和颠颉,其中,颠颉为主犯,魏犨为从犯。依照军法,颠颉斩首,魏犨免去军职,降为普通士兵。”

军令如山,晋文公和先轸一致同意按军法处置。

晋军全军震动,魏犨和颠颉违反军令尚且不能逃脱,何况别人?

四、退避三舍

就在晋国人攻打曹国的同时,成得臣也加紧了对睢阳的攻击。

宋国不断派人前往晋军求援,请求晋军尽快赶到睢阳解围,晋文公有些动摇了。

“主公,沉住气。咱们急,楚国人更急。”先轸坚决不动摇,即便睢阳被攻陷,晋军也决不能南下。要击败楚国,就必须以逸待劳。

战争,有时候比的就是耐心,比的就是承受力。你急的时候,对方可能比你更急;你快顶不住的时候,对方可能同样也快顶不住了。

所以,作为一个主将,既要懂得应变,又要懂得坚持。想要掌握其中的尺度,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即便你精通兵法,如果不具备主将的气质,也是不行的。

当然,先轸并没有守株待兔。

先轸决定进一步刺激楚国人,他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让宋国直接向秦国和齐国求援。按照惯例,作为大国,秦国和齐国即便不出兵救援宋国,也会向楚国提出撤军的请求。

楚国肯定不会同意秦国和齐国的要求,必然会激怒秦国和齐国,他们就会加入晋国一方,共同打击楚国。

一切都如先轸所料,秦国和齐国都派出使者帮助宋国向楚国求情,希望楚国撤军,结果都被成得臣一口拒绝了。秦国和齐国因此愤而向楚国宣战,出兵支援晋国。

这样,晋国、秦国和齐国三个大国共同抗击楚国的格局就形成了。

对于楚军来说,他们会觉得三个大国联合起来攻击自己,是不是说明自己是不正义的?

对于晋军来说,秦军和齐军的加入当然会提升士气和信心。人多势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有个说法叫作“围观也是力量”,怎么说,秦齐两军的力量也比围观的要大些。

所以,战争比的不只是谋略,还有外交能力。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第二个办法是下令把卫国和曹国的一部分土地割给宋国,并派卫国人和曹国人通知了楚成王和成得臣。

晋国的一系列操作让楚军主帅成得臣暴跳如雷,被彻底激怒了。

面对晋国人的不断刺激,楚成王越来越感觉到形势不妙。照这样的形势下去,不知道晋国人还会做什么,而晋、秦、齐三大国联军的形势看来也已经不可避免。

楚成王此前一直在观望,而此时对于他来说有些进退两难。继续北上肯定是不行的,撤回睢阳又会在成得臣面前丢面子,似乎自己是个胆小鬼。

终于,楚成王做出了一个他认为还能够接受的决定:直接撤回楚国。

楚成王直接撤回了楚国境内,但是并没有回到郢都,而是驻扎在边界,然后要求成得臣撤军,一同回到楚国首都郢都。

楚成王给成得臣的命令是这样写的:“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跟晋国人对抗了,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上国君,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而最终还是回到了晋国,这说明上天是眷顾他的。《军志》上说:‘见好就收。’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高尚德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这三条,都是在说晋国人啊。啥也别说了,撤吧。”

成语·艰难险阻

出于《左传》:“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指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

成语·知难而退

出于《左传》:“《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作为楚军的主帅,成得臣征战中原,从来没有失手过。如今根本没有交手就认栽,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对于他来说,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成得臣拒绝撤军,但是也不想太不给楚成王面子。他想了一条妙计。什么妙计呢?

成得臣派使者宛春到晋国军队那里,提出了一个和平建议。和平建议是这样的: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而晋国同时撤出曹国和卫国,恢复两国的国君。

基本上,这等于是双方回到战前的状态,实际上是晋国吃亏。

成得臣打的算盘是:如果晋国人不接受这个和平建议的话,就说明晋国人执意要发动战争。那样的话,道义就在楚国人这一边了。

先轸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思路清晰而连贯:楚国人的这个建议等于挽救了宋国、卫国和曹国三个国家,如果我们拒绝他们,就等于我们亲手葬送了这三个国家,等于我们坚持战争,在道义上我们就输了。所以,我们不能拒绝。

成得臣得到先轸的答复之后非常高兴,他很得意地派自己的儿子成大心去向楚成王报告消息。如果楚军以这样的方式撤军的话,无疑远比无条件撤军要好得多。

成大心刚报告完,卫国和曹国的使者跟脚就到了,当然,他们是被晋国派来的。但是,他们确实是卫国和曹国的使者。

“大王,我们郑重宣布与楚国断绝外交关系,从今以后,我们就跟晋国了。”卫国和曹国的使者都是来断交的。

“看看你爹,闹来闹去,竹篮打水一场空啊。”楚成王对成大心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不错,晋国人是放过了卫国和曹国,可是他们现在都成了晋国的保护国。

成得臣费尽心机,以为楚国把卫国和曹国都拿回来了,谁知道还是把卫国和曹国给了晋国。

斗心眼,成得臣根本不是先轸的对手。

“晋国人,我跟你们拼了。”成得臣恼羞成怒,他按捺不住,终于决定要挥师北上,和晋军决一死战。

楚成王拦不住成得臣,他知道成得臣会失败,可是为了避免败得太惨,他决定为成得臣增派部队,将自己太子的部队派去增援成得臣。

成得臣挥师北上,睢阳之围解除。

楚军进入曹国境内。

先轸召开了会议,商讨如何应战楚国人。

“先别说怎样战斗,退九十里再说。”狐偃率先发言,这是当初晋文公对楚成王的承诺。

什么承诺?退避三舍。

晋文公点点头。

“可是,当初主公是承诺给楚王的,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成得臣,我们的国君怎么能避让对方的臣子呢?”有人说。

“打仗,关键在于理的曲直,有理的一方士气高昂,无理的一方士气低落。不退,是我们无理;退了,如果他们不追,我们有什么损失呢?如果他们追上来,那就是他们无理了。何况,楚军一向精悍,如今算不上疲惫,再拖他们九十里,我们更有把握。”狐偃坚持。

“后撤九十里。”先轸拍板。

成得臣派人下战书的时候,才知道晋军已经遵守当年的承诺,后撤了九十里。

整个楚军都感到意外,绝大多数人都感觉晋国人这样守承诺,如果再追下去,就是楚国人的不对了。

成得臣的副手以及自己的儿子都劝说成得臣撤军算了,至少晋国人先撤,楚国再撤军也算有面子。

“哼,守什么承诺?他们就是怕了,为逃跑找个借口而已。”成得臣不顾将士们的反对,率领楚军继续北上九十里,一定要与晋国人决战。

成语·退避三舍

出于《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五、城濮之战

晋军后撤九十里,从曹国撤到了卫国的城濮,楚军随后追到,晋军和楚军准备决战。

楚军从宋国一路行军,又比晋军晚到一天,在体力上已经吃亏不小。

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士气上,晋军都远远高于楚军。

成得臣派副将斗勃来下战书。

战书这样写道:“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请求与晋君您的战士游戏,请您站在车上观赏,得臣我也陪着您看。”

语气很客气,但是也充满了轻视。

晋文公派下军将栾枝前往楚军大营回复战书,晋文公的战书这样写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楚王的恩惠我不敢忘怀,所以一直不敢挑战贵军。我们退避三舍,就是希望能够避免作战。既然你们不肯放过我们,我只好麻烦你通知你们的兄弟,准备好战车,为你们的国君而战吧。明天早上,不见不散。”

晋军为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楚国也是三军,中军、左军、右军。

楚军的配置是很清楚的,成得臣率领的队伍是西广、若敖、东宫和陈蔡两国的军队。西广就是左军,是楚军的锐卒。相对的东广被楚成王带回了楚国。若敖家族的部队通常是楚军的中军,如果楚王在,就再加上楚王的卫队。东宫是太子的部队,楚成王特地派给成得臣的。

所以,楚军的布阵将会是西广为左军,斗勃指挥,这是楚军主力;若敖为中军,这是楚军精锐,成得臣亲自指挥;东宫和陈蔡两国军队为右军,斗宜申指挥。

很明显,楚军的实力左重右轻。

按照常规,晋国的布阵应当是,上军对楚军的左军,中军对楚军的中军,下军对楚军的右军。如果是这样,晋军下军将会取胜,上军则很可能战败,中军大致相当。

先轸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特地做出了战术调整。

晋文公一晚上没有睡好,他真的没有把握,快天亮的时候终于睡着了,却做了一个噩梦,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早上起来,晋文公把自己的噩梦说给了狐偃。

“我梦见我和楚王摔跤,结果他把我压在身下,还咬我的头,是不是个坏兆头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实际上,晋文公是觉得心里没底。

“好兆头啊。”狐偃当然知道晋文公的梦就是因为紧张,不过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信心。“主公仰面朝天,证明得到了天的照顾。而楚王面朝下,正是跪地认罪啊。就凭这个,我们一定能战胜楚国人。”

“是吗?”晋文公将信将疑。

“我什么时候说错过?”狐偃说,他必须要让晋文公有信心。

“哦,好像是啊。”晋文公点点头,露出了笑容。

“如果我们能战胜楚国,我们就将是霸主。就算我们战败了,晋国表里山河,外有黄河天险,内有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等高原山峦,难道还怕楚国人入侵吗?”狐偃进一步打气,解除了晋文公的后顾之忧。

成语·表里山河

出于《左传》:“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今日必无晋矣。”大战开始之前,成得臣这样说,意思是今天一定要消灭晋国军队。

晋、楚两军分别布阵。

楚军的布阵如同先轸所预料的,没有一点儿不同。

晋军这边,胥臣率领半支下军对阵楚国的右军。

先轸率领着半支中军,混杂了齐国的部队,充当中军,对阵成得臣的中军。

狐偃和狐毛率领着上军对阵楚国的左军。

栾枝率领着半支下军在阵地后面很远处的一片树林后埋伏。郤溱则率领晋军精锐——公族部队埋伏在中军后面。

一切妥当。楚军布阵完毕。晋军布阵完毕。

这个时候,胥臣部队的战士们突然取出许多事先准备好的虎皮,迅速披在头排战车的战马身上。

晋军下军擂鼓了,楚军右军随即擂鼓。

双方冲锋。

披着虎皮的晋军战马向前奔去。

陈蔡两国都是小国,平时基本不打仗,打仗也是打败仗。所以,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战备,战士的战斗力本来就差。他们的战马因此也都没有见过世面,平时见着个耗子也吓得跑出三里地去。

陈蔡两国的士兵原本就是被迫跟着楚军来的,既不想打仗也不敢拼命。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果然,两国的战马见到对方的虎皮战马,一个个都吓得哆嗦,胆小的直接就跪了,胆子大一点的掉头就跑。

陈蔡两国的军队瞬间就崩溃了。

崩溃的陈蔡两国军队倒过来冲乱了楚国东宫部队,整个右军乱成了一锅粥。之后被胥臣的下军冲过来,杀得丢盔弃甲,鬼哭狼嚎。

楚军右军败得一塌糊涂。

“陈、蔡奔,楚右师溃。”《左传》中如此记载,一个“奔”字,无比传神。

成得臣远远地听到呐喊声和叫喊声,知道右军完了。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陈蔡两国军队根本就不能用。要不是东广部队不在,他也不会用陈蔡两国的军队。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左军了,成得臣对左军有信心。

左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横的,从来没有战败过。

楚军左军开始擂鼓,准备冲锋。

晋国的上军却没有擂鼓,而是掉头就跑。

斗勃和整个楚军左军都看呆了,还没打就逃跑,这也太丢人了吧?就这,还敢跟我们打?

斗勃不确定是不是要追击,他有些担心这是晋国人的诡计。很快,晋国上军消失在一片山坡之下。

这时候,右军惨败的消息传来了。再看远方,尘土飞扬,显示晋军已经跑得很远,狼狈逃窜了。

“追击。”斗勃下令。

一来,右军失败的面子,左军要挣回来;二来,晋军已经跑得够远,不会有什么埋伏了。

楚军开始追击,速度非常快,他们需要追上晋军。

“楚军驰之。”《左传》如此记载,真要佩服古人用词的精到了,一个“驰”字,把楚国人以轻快的步伐全速追击晋国人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楚国人没有能够“驰”太久,很快他们就“驰”不动了。

晋军上军在下坡之后就分为两边埋伏了起来,直到他们看见楚国人追过去也没有出来。

斗勃的队伍眼看就要追到尘土大起的地方,那是一片树林后面。而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狼藉,盔甲兵器丢了一地。士兵们情不自禁地开始抢夺起地上的盔甲兵器,整个队形立即混乱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路晋军从侧面杀来,还没等楚军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郤溱率领着凶悍的晋军公族部队就已经将楚军拦腰斩断,一分为二。

随后,树林后拖着树枝激起尘土的栾枝的下军冲杀过来,狐毛、狐偃的上军则从背后杀来。

三路晋军主力以两倍的兵力将楚军左军分成两段进行围歼,就算是楚军英勇,这个时候也只能是待宰的羔羊了。

《左传》记载:“楚左师溃。”

成得臣始终没有擂鼓进攻,他想要看看左右两军的情况。而先轸也没有擂鼓,目前在配置上,晋国中军的实力其实比楚军要差。

等到两边的战斗都见了分晓,成得臣知道完了。

“撤。”成得臣下令。

在成得臣的记忆中,他打仗还从来没有撤过。

先轸并没有下令擂鼓冲锋,而是目送着楚军远去。

如果晋军在这个时候发起攻击,楚军中军是一定会战败的。等到晋军三军会合的时候,楚军中军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但是,先轸知道,成得臣的中军是天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绝不会投降。也就是说,即便歼灭了楚军,晋军的损失也会相当惊人。

而春秋时期,两国交兵以分出胜负为目的,并不追求全歼对手。从另一个角度说,不对楚军赶尽杀绝,也算是回报楚成王当年的厚待。

战场上,以战胜对手为要义。春秋时期的人是不会赶尽杀绝的。

六、莫予毒也

成得臣的中军毫发无损,斗勃和斗宜申也都逃得了性命,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军现在不可能再去围攻睢阳了,甚至不敢再进入宋国,只能灰溜溜地绕道郑国回楚国。到了楚国边境的连谷,成得臣下令停止前进。按照规矩,战败的将军没有资格回国,必须要接受楚王的处罚,得到楚王的批准后才能回国。

成得臣派了自己的儿子成大心去见楚成王,请求处罚。

楚成王并没有直接回答处罚的问题,只说了一句:“令尹要是回来的话,有脸去见申、息两地的父老吗?”

楚军的西广主要是来自申、息两地的战士,此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没有几个逃回来的。

成大心没有再问,他知道答案是什么。作为贵族,荣誉和自尊比生命更重要。

成大心回到了连谷,将楚成王的话转达给了父亲。

“唉。”成得臣叹了一口气,他并不是怕死,也不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死,而是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向晋国人报仇了。

成得臣挥剑自杀了。

虽然在战场上输得窝囊,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作为一个贵族,成得臣有尊严地死去了。

作为左右两军的元帅,斗勃和斗宜申也选择了自杀。

斗宜申选择的是上吊,而斗勃年纪最小,他需要先收殓了两人的尸体之后,自己才能自杀。

斗宜申的第一次上吊失败了,因为他太重,绳子断了,掉下来时还扭了脚。

斗宜申很恼火,打仗打输了,自杀竟然也失败了,这整个就是失败的人生啊!

斗宜申用双份的绳子打好了结,使劲拽了几拽,确认这一次应该能成功了,之后站上凳子,准备行动了。

就在这生死的刹那间,救星来了。

楚成王派来的特使及时赶到了,特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所有人全部赦免。”

斗宜申激动得跳下凳子,捡起那一段断了的绳子,他决定用那段幸运绳做腰带;斗勃也笑了。

成大心哭了,他觉得自己真傻,为什么要快马加鞭地赶回来呢?就算在路上稍微磨蹭一下,爹也死不了啊。

不管怎样,成得臣死了。

成得臣的死讯传到了晋军,晋文公非常高兴,长出了一口气,说道:“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威胁我了。”

为什么晋文公要这样说呢?因为成得臣确实很能打,并且性格倔强,只要他不死,一定要找机会来报仇的。

成语·莫予毒也

出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指没有人能伤害自己了。表示目空一切,可以为所欲为。

整个城濮之战,晋军可以说从头胜到了尾,一直掌握着节奏,一直在调动楚军,真正体现了《孙子兵法》所说的“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链接

奔和驰

现在我们觉得“奔”和“驰”这两个字没啥区别,可是实际上这两个字有着截然相反的意思。

城濮之战中,当楚军追赶晋军的时候,《左传》记载“楚军驰之”。当楚军败逃的时候,《左传》记载为“陈、蔡奔”。

奔,就是埋头不看方向拼命地跑。驰,就是抬着头轻快地跑。所以,追击敌军的时候是驰,逃跑的时候是奔。“驰”搭配出来的都是好词,譬如心驰神往、风驰电掣、驰骋、驰往、驰名、驰誉等;“奔”搭配出来的都是不好的词,譬如奔走、奔逃、奔丧、奔命、投奔等。 ZBhORBYoaOiorMsU0+OZf5wxev3OguhfTEPYyT1E5AVzQRdf/4HMQF1mJYkNZ9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