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个故事
烽火戏诸侯

周朝建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论功行赏。

夏朝是牧业社会,商朝是商业社会,周朝是农业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论功行赏的方式是不同的。

夏朝论功行赏是给牛马,商朝论功行赏是给财物、给美酒。周朝呢?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所以,周朝论功行赏是分土地。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就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了功臣、弟弟、上古圣王的后代等,他们因此成为诸侯。诸侯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分封土地的时候周武王与诸侯约定:从此以后,以周王为共主,诸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是周王不干预他们的统治方式。作为对周王的回报,诸侯每年应向周王象征性地进贡;周王婚丧等大事,诸侯必须前来参加;一旦周王室遇到外敌入侵,诸侯有义务前来救援。

周武王第一批分封的诸侯主要是黄帝的后裔、舜的后裔、禹的后裔、岳父姜太公、弟弟周公旦、功臣召公奭,等等。

一、褒姒来了

周朝的首都是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从周武王开始,又经历了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两百多年过去,到公元前781年,姬宫湦继位为周王,史称周幽王。

周幽王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美女,这跟当初商纣王一样。不同的是,商纣王有一个妲己,而周幽王没有自己的爱妃。这让他很有挫败感,发誓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妃。

周幽王在登基三年的时候,褒国的国君因故得罪了他,于是被他关进了监狱。褒国宗室和大臣们急坏了,他们知道周幽王喜欢美女,于是千方百计搜罗,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美女。经过快速培训之后,美女冒充褒国国君的女儿,被献给了周幽王。

周幽王释放了褒国国君,从此在后宫专宠美女一人。因为美女来自褒国,并且褒国国君姓姒,因此在历史上,她被称为褒姒。

周幽王的王后叫申后,又叫申姜,因为她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姓姜。

“这后宫到底是我的,还是这个褒什么姒的?”眼看周幽王越发宠爱褒姒,申后很不高兴。

说是这么说,但申后心里明白,归根结底,后宫是周幽王的。所以,她知道来硬的不行,必须要采取策略。

申后先是找机会给周幽王讲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迹,还给他讲商纣王因为宠爱妲己而亡国的故事,劝他好好治国不要沉湎女色。

周幽王瞥了她一眼,就当没听见。

正面教育不行,申后再生一计。没多久,宫里就开始流传一个故事,很快就传到了周幽王的耳朵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夏桀在位的时候,王宫里突然来了两条龙,夏桀吓坏了,不知道怎么办,太史就让他准备一个罐子,把龙的口水接下来。于是夏桀叫人准备了罐子,那两条龙流了些口水在罐子里就走了。从夏到商再到周,这个装龙口水的罐子就一直封存着,没人敢打开。

到了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在位的时候,有一次他到库房转悠,看到了这个罐子,仓库主管把这个罐子的传说讲给他听,周厉王来了兴趣。

“有意思,寡人要打开看看。”周厉王觉得仓库主管就是个假鉴宝专家,一定是在骗人。

“不行啊,谁开谁遭殃啊!”仓库主管连忙阻止。

“寡人偏要开。”周厉王下令,让人开了封口。

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毕竟封了快一千年了,不臭才怪。

随后黏了吧唧的龙口水流了出来,流在地上,看上去十分恶心。

太史恰好在旁边,说:“大王,龙这东西属于至阳,只能用至阴来克。大王快找几个宫女来,围着这摊东西唱歌跳舞,这龙口水就没脾气了。”

周厉王找来三十六个宫女,将龙口水围成三圈,边唱边跳。只见龙口水化身成一个大蜥蜴,摇着尾巴,落荒而逃,正遇上一个七八岁的小宫女,那大蜥蜴钻进小宫女的裙子,就不见了。

转眼间又过了四十多年,到了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在位的时候。

这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宫女生了个孩子。这个宫女,就是当初那个小宫女。自从她遇上了那个大蜥蜴,第二天肚子就大了,一直大了四十多年,没想到生了个孩子。

王后一看,这肯定是妖孽啊!于是,她下令把孩子扔到河里去。负责扔孩子的人见孩子是个很可爱的女孩,有些不忍心,于是把她用草包着,放在一个木盆里顺河漂走了,希望她有好运被人救起来。

结果,这孩子的运气不错,被一对夫妻救了,两口子带着这个捡来的女儿去了褒国。

屈指一算,这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据说,这个妖孽又来到了镐京,要祸害我大周朝啊!”故事的结尾伴着这句评语。

周幽王听了这个故事,微微一笑。

“哼,你们说她是妖孽,我却说她是龙女,是上天给我的赏赐。”周幽王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褒姒,就是要让他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

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了,一年之后,褒姒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

没多久,周幽王宣布废掉申后的王后位,褒姒成为新的王后,同时,废掉申后的儿子宜臼的太子位,立伯服为太子。

消息传出,太史伯阳父叹了一口气:“唉,大祸就要降临了,我却无可奈何。”

成语·无可奈何

出自《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意指已经没有办法了。

二、烽火戏诸侯

一转眼,褒姒进宫多年,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没有任何改变。

可是,有一件事情始终让周幽王感到遗憾,那就是褒姒从来不笑。

《史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周幽王想了成千上万个主意,褒姒就是不笑。

怎么办?

周幽王决定悬赏,若有人有办法让褒姒笑,重赏千金。

结果,人才就在身边。

“大王,我有办法。”太宰虢石父来了。

“什么办法?”周幽王问。

“大王,当年先王与诸侯有个约定。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上建了烽火台,每隔二十里一座,直达东方诸侯国,一旦贼寇入侵,立马点火,附近诸侯见到烽火,星夜起兵来援。大王可以和褒后去骊山游玩,夜举烽火,诸侯必然急忙来救,来了却没有贼寇,一个个都得傻眼,褒后见了,必然开心大笑,哈哈哈哈。”虢石父想象着那个场景,忍不住自己先笑了。

“好主意。”周幽王想想,也觉得好笑,当下赏赐五百两金子给虢石父,约定事成之后再给剩下的五百两金子。

三天之后,月朗星稀,万里无云。这种事,下雨天干不了,雾霾天也干不了。虢石父特意挑了一个好日子,以保证烽火能够传递出去。

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骊山,山上有座骊宫。

看着天色黑下来,这边开宴,那边点火。烽火台上,火焰腾腾,不说二十里,就是五十里外也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二十里外的烽火台也连忙举火,一一传递,信息一直传到了各路诸侯那里。

天亮时分,秦国军队第一个赶到。他们先到了镐京,发现没有敌人,听说幽王在骊山,于是马不停蹄地直奔骊山。

骊山脚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山上烽火在燃烧。敌人去了哪里?秦军气喘吁吁,来回乱窜。正在此时,东面一支军队杀到,原来是郑国军队。两支军队相会,你问我,我问你,大家都是干瞪眼。

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北面一支军队杀到,郑军和秦军正准备迎战,仔细一看,自己人,是晋国军队。三支军队会合,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骊山脚下乱成一团。

“哐哐哐,咣咣咣。”骊山上锣鼓齐鸣,火光之中闪出一个人来。谁?虢太宰。

“喂,没你们事,你们回去吧。大王没事,点烽火逗你们玩儿呢。”虢石父的嗓门儿不小,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山下乱了营了,跑了一晚上的诸侯军队个个傻眼,大眼瞪小眼,像被耍的猴子一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褒姒笑了,终于笑了。

那一天褒姒笑了好几回,因为断断续续还有十多个诸侯国的军队前来救援周幽王。

幽王非常高兴,立即兑现了剩下的五百两金子。

从那之后,幽王不断地点火,驰援的诸侯军队越来越少,最后谁都不肯来了。

《史记》记载:“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周幽王和诸侯之间是有契约的,诸侯有救援周幽王的义务。但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等于破坏了契约,诸侯们也就不必再遵守契约了。

成语·千金一笑

出自东汉崔驱的《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意指花费巨资讨好某人。

被周幽王废掉的申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君申侯,申国在镐京以西,历史上也称为西申国。女儿被废,申侯一直很气闷。

如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得过火,申侯看到了机会。他派人去联合西边的犬戎进攻镐京,想杀死褒姒母子,这样自己的女儿就能当回王后了,自己的外孙宜臼就可以当回太子了。

犬戎是干什么的?犬戎生活在周的西面,是个野蛮部族,早就眼馋镐京的繁华。可是从前他们不敢来,因为他们知道烽火台的事情,知道诸侯会来援助镐京。

可是,现在机会来了,想不成功都不行啊!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约好了时间,犬戎国主亲领一万五千人,都是能征善战的战士,浩浩荡荡向镐京进发。与此同时,申侯率战车一百乘,亲自领军,与犬戎的军队在镐京会合。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族入侵就这样发生了。

申戎联军杀到了镐京,周幽王大惊,立即下令骊山点烽火。

烽火点了,天气也不错,可是,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

三天之后,申戎联军攻克了镐京。原本说好只杀褒姒母子而放过周幽王,可是犬戎不管那些,连周幽王也给杀了。

等到周边诸侯知道这次点烽火是真的,纷纷出兵来救的时候,犬戎早就把镐京抢劫一空,得胜回国了。

三、搬家

郑国、卫国、晋国和秦国四个国家的国君亲自率领军队赶到镐京时,周幽王已经死了,几位一商量,干脆立废太子宜臼为周王吧。就这样,宜臼成了周平王。

周平王登基才八个月,就决定迁都,因为镐京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并且还要整天担惊受怕,怕犬戎再打过来。

于是,周朝就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到了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因为迁都的决定非常仓促,人们完全没有准备,并且担心犬戎会来,因此整个迁都就像逃难一样匆忙。有些财产不便带走,但是价值很高,而且象征着身份,带走嫌太重,不带走又不甘心,最典型的就是铜制品,譬如铜鼎。怎么办?人们能想到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找地方埋起来,等以后有机会回来再挖出来。因此,家家户户都开始挖坑,把各种铜器埋藏起来,做好标记,画了藏宝图,以便今后可以挖出来。这些集中埋藏在地下的铜器,就被称为窖藏。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迁都,就再也回不来了。他们自然再也没有机会把这些尘封的财宝挖出来了。

链接

周朝“谥法”

周幽王为什么叫周幽王呢?多难听的名字啊!他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呢?其实,这个名字不是他们取的,而是后人给他取的。

原来,周朝建立的时候,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就包括“谥法”。

什么是“谥法”呢?就是根据君主或者卿大夫的生平,在他死后给他一个合理的评价,这个评价就反映在谥号上。谥号中,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昭、桓等都是好字眼,惠、平等则是平庸的字眼,悼、质、冲、废往往是夭折的字眼,厉、灵、炀、幽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字眼。

谥号的决定通常由一个集体完成,其中包括史官、礼官、执政大臣等人。在周朝,谥号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后来则越来越不公允。谥号从周成王时开始实行,除了秦朝和清朝之外,历朝都延续了这个做法。

直到将近三千年以后,后代终于还是把这些铜器挖了出来,而这些铜器尽管已经有些生锈陈旧,再也没有实用价值,却因为其考古文物的身份而身价倍增,成为无价之宝。

根据记载,历代所挖掘出的青铜器约有两万件,其中一半出自陕西。至今所留存的出土青铜器约一万件,其中五千件出自陕西,而其中的大多数就是当初迁都的时候埋藏在地下的。

因为镐京在西面而洛邑在东面,因此此前的周朝被称为西周,此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东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部分。

春秋时期就这样开始了。

最后,让我们学习一首诗。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

(纵然)洛邑那边的黍子齐齐整整,(纵然)洛邑那边的高粱一片新苗。我们行走的脚步却如此缓慢,心中如此沉重。了解我的人啊,都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啊,说我有太高的要求。苍天哪,怎能如此对我?

(后略)

这首诗堪称千古绝唱,流传至今。这首诗就是周朝东迁的时候,眼看就要离开镐京,人们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时作的。

以这一首诗作为西周凄凉的终结,再恰当不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链接

周朝官制

周朝的中央政府中,周王为最高统治者,为国家元首,又称天子。

周王之下的最高官职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之下设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六卿的分工是这样的:太宰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太史管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策命诸侯和卿大夫等,太祝是最大的祭祀官,太士是神职官吏,太卜是管卜筮的。

六卿之下还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到西周后期,三公和六卿渐渐成为荣誉职位,只有太宰权力最大,又称卿士,同时,掌握实权的五官作用越来越大。 XeCr+VAlAjnZVxHYXUWv9NaVaU0vKKOqUwD+xRarpyzR5Pfow8n0oH6Cxnse8o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