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最容易成功的方法论

不断挑战才能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德韦克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人格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杰出贡献者之一,现任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0年来德韦克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从儿童学业挫折入手,解决了成人在学习、管理、商业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术圈还是普通大众中,都体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价值。

德韦克教授和她的团队曾花10年时间,针对成千上万的孩子做了一个震动学术界的实验,这个实验被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实验团队把孩子们分为两组,并准备了10个简单的拼图游戏,游戏结束后,实验人员将结果反馈给这些孩子,但反馈的话术会不一样。第一组得到的反馈是这样的:哇哦,拼对8个模块,你真聪明!而对第二组,则采用另一种话术:哇哦,你拼对了8个模块,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努力做过尝试,难怪表现这么好!在一轮反馈结束后,德韦克博士把第一组称为“智商组”,把第二组称为“努力组”。

步骤二:实验团队这次又准备了10个低难度拼图游戏和10个略微困难的拼图游戏,然后让两组孩子进行自由选择,结果发现“智商组”大多选择低难度拼图,而“努力组”则有超过90%的孩子选择略微有难度的拼图。步骤二的实验结果显示:“智商组”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变得不愿意冒险;而“努力组”为了保持“努力的形象”,接受了强度更大的挑战。

步骤三:实验团队大幅调高拼图难度,故意让两组都挑战失败,接着进行个别访谈。“智商组”孩子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而“努力组”孩子则认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但从表现来看,“智商组”开始变得手足无措,无法交付结果的状态让这些孩子陷入焦虑;而“努力组”却异常投入,他们集中精力设法解决问题,比步骤二的表现更努力。

步骤四:实验团队把挑战难度调整到了和步骤一相同的程度,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智商组”成绩大跌,退步了20%左右;而“努力组”成绩则提高了大约30%。

德韦克和她的团队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男女,只要被夸聪明,他们绝大多数都会陷入固定型思维,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他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接受挑战,甚至不愿学习新知识;而被夸赞努力的孩子,他们有很大概率成为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他们积极努力,愿意接受挑战,乐于用努力去解决问题,争取好的结果。

同时,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总是具有更强的复原能力,更高难度的挑战能让成长型思维者暗暗兴奋,因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又来了;而且正是因为挑战难度大,所以即使挑战失败了,也并不意味着自己是笨蛋,反而意味着自己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自己的潜能也更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与挑战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张力便成了成长型思维者训练和努力的内动力,激励他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对目标做刻意的训练,在一个开放系统里持续做功。因此,成长型思维者同时具备对抗熵增的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并内化为成长型思维者,他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不容小觑。

与成长型思维相反的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人的特质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在中国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固定型思维者总是害怕被否定、担心被嘲笑,所以面对挑战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挑战。正因如此,固定型思维者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系统,很少有外力做功,其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在面对选择时,他们往往偏向于挑选自己擅长的事情,在遇到卡点时也总是会过早地放弃。尽管固定型思维的人也知道努力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但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倾向于忽略这种可能性,当然这也就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三大误区

在持续实践的过程中,德韦克发现人们在理解成长型思维时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许多人喜欢把自身的某一种优势称为成长型思维。比如有的人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思路特别敏捷,一会儿就能把题解开,他就认为自己具有成长型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个人在某方面的优势和他是否具备成长型思维其实是两回事儿,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自身优势以外的方面用努力持续做功。比如在写作上通过多阅读、多写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上通过多尝试和多反思去提升自己在人际沟通上的能力。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优势上。

误区二:在接触了成长型思维后,人们仅仅盯着努力。但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成长型思维不仅是针对努力本身的一种思维方式,还针对包括努力以及后续的策略、反思、迭代,以及再次行动这整个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疯狂就是一再重复相同的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真正的成长型思维者一定懂得听取、学习不同的策略,然后用不同的策略在一个难题上反复推敲,找到次优甚至最优解,用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解决各类卡点。

比如,有些职场人不善言辞,觉得领导不喜欢自己,怎么办?那就可以尝试通过写一封邮件,总结自己每个月所做的事情、本月的反思以及下个月的计划并发给领导,尽量让自己的工作被领导看到。领导的时间都是稀缺的,而这种书面表达的方式可以让领导在略有空余的时间看见你的努力,这种变化策略的思维,不正是一个职场人成长型思维的体现吗?

误区三:有了成长型思维,自己就有机会成就目标。假以时日,很多人又会发现这会变成一句口号,因为目标不是结果,达成目标还需要路径和资源;而如果仅仅盯着目标,不去设法找到路径和资源,成长型思维就只会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成长型思维是一个体系,它可以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可能性。有了目标,还要选择通往目标的道路,厘清达成目标的步骤。比如一个单身青年如果希望找到伴侣,那么,平时就要多参加有许多异性在场的社交活动。比如一个人喜欢知性、有一定学识的异性,他平时就可以选择多参加读书会等知识类活动;而有了心仪的对象后,则可以设法邀请对方单独见面,以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从而确定对方是否能和自己处得来。

所以,成长型思维不是自己现有的优势,也不仅仅是努力,或者只是一个口号、目标,而是一个多元的发展,是有策略、有路径、有选择地向目标前进。

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克服熵增、努力做功、培养自身成长型思维的路上,有四类“监狱”会成为我们的阻碍:成功的监狱、过去的监狱、表现的监狱和恐惧的监狱。这四类“监狱”是无形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成功的监狱。外部的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心态上不能适应改变,总是把自己锚定在很高的位置上,他的行动就会发生变形,会为了保持自己“成功的虚名”而采取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行动。自己本身越成功,“成功的监狱”也就越坚实。

过去的监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开始回忆过去、怀念过去。但如果你也开始这么做了,就很有可能陷入了“过去的监狱”。老年人为什么喜欢怀念过去呢?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已经屈服于身体的衰老,开始对年轻时的记忆和情绪进行回忆。但记忆和情绪绝非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们会阻碍一个人学习和尝试新事物。所以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去体验新的事物、探索新的可能,一个成长型思维者才有可能发现一片全新的天空。

表现的监狱。在西方的七宗罪中,骄傲(Pride)是原罪之一。如果一个人陷入“表现的监狱”中,他就只会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让自己“显得厉害”,实际上与“真正的厉害”相去甚远。表现出的外在展示仅仅是一个结果,而结果背后的准备、格局、学识、认知以及技能的成长,才是最终表现是否优秀的真正所在。

恐惧的监狱。“恐惧的监狱”中充满对于过去某个至暗时刻、某个失败画面的恐惧。恐惧的监狱有时来自赞美,因为个人想要保持住外界的赞美,所以面对挑战,就会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实验小组中的“智商组”的表现一样,踟蹰不前,缺乏信心。恐惧的监狱有时还来自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总是在不断地做准备,却始终不曾开始。而当机会的窗口已经关闭时,就会陷于“恐惧的监狱”中,也将从此失去这难得的机会。恐惧的监狱的第三种来源是避免冲突。大多数人天然地厌恶冲突,正因为想要避免冲突,个人就会陷于“恐惧的监狱”中而不敢有所行动。但事实上,担心冲突并不能消灭冲突,一个人如果想要习得成长型思维,就必须勇敢起来,即使恐惧,也依旧能够直面它。

以上四类“监狱”是会高频出现在人们的心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监狱的钥匙,在成长中砥砺前行。因此,为了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用开放系统对抗熵增,持续做功,我们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来完善自己。

第一,志存高远。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任何风都是逆风;而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就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准备,要做什么计划,要有什么行动。邓亚萍,从运动员转型,因为她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以就算26个字母都写不完整,但她仍有自己的目标;艾瑞克森,只剩下眼睛可以转动,但正因为他想要重新站起来,所以惊为天人地研发出了催眠技术。

第二,勇于行动。勇于行动的人和整天沉溺在完美主义幻想中的人不同。前者先行动再幻想,后者只做计划不行动。但反馈永远只会出现在行动之后,只有勇于行动的人才能获得反馈,只有获得反馈才能调整策略重新行动。

第三,坚韧不拔。表面上看起来是坚持,但坚持背后的底层动机则是对自己的信心。里夫对自己有信心,所以他花了五年时间坚持康复训练;卢瓦索厨师则对自己没有信心,最后选择了饮弹自尽。

第四,积极乐观。积极乐观的人努力行动,哪怕这个行动只是不断重复小时候摘苹果的画面,但正因如此,艾瑞克森的肌肉从微小的行动能力开始恢复,直到能一个人划着独木舟畅游密西西比河。

第五,承担责任。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责任是每一位领导者必须承担的,一个人只有让自己承受压力,才能成为一个攀登者,持续向自己人生的巅峰前行。 o2v1feS8HWEUj5JsrhWrUS50HSB38ug8YLM7i0rGXUAz3Pc43Iz9Dsk7Lg2LX+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